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与措施资料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与措施考情学情分析一、继续研究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一)近三年山东试题基本特点1、突出基础性,依托主干、重视阶段特征;2、突出研究性,注重对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考查,以史料创设新情境考查灵活迁移能力(或者说材料更加简约,但学科思维难度加大了),能力考查力度越来越大;3、注重思想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能力考查有机融合;4、注重新史观。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均有体现;5、具有时代感,联系实际,不回避热点。(二)课标全国卷与山东卷比较,明显不同的地方:1、选修题试题情景、设问与教材内容直接关联不大。如2011年清朝盟旗制度教材中没讲;2010年唐朝刘晏实行榷盐法教材也没讲。选做题对课标、对教材的依赖更低,难度也相对较低。2、注重必修与选修的无缝对接。2010年:第30题“日本明治维新”为选修Ⅰ内容,2011年第30题皆是选修与必修的巧妙结合。山东卷则是必修与选修分别命题,大有井水不犯河水之势。3、试题难度较大。没有组合式选择题,全是最佳选择题。选项的区分度较小。难度也体现在非选择题上。4、对开放性试题的考查力度更大,而且SOLO的评价方式已经比较成熟。6、关注了教材版本变化的内容。近两年的试题均有明显的体现,而山东卷近四年的试题基本没有涉及版本变化的内容。二、研究考试说明,把脉2012高考命题趋势:稳中求变不变:1、考查内容:重视对历史基础知识、阶段特征的考查不变(11、16、26);2、呈现方式:“三新”不变(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3、考查方式:能力立意、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4、切入角度:高考历史试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变。变:1、由注重考查教材知识向课程知识转变;2、由注重考查历史知识向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转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3、由考查单一历史思维向开放多元思维转变(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4、命题设计所依据的史学范式由单一走向多元、与所依据的课标若即若离、与所依托的教材渐行渐远。(向全国课标卷靠拢)三、一轮复习结束后学情反馈学生在一轮复习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知识记忆不牢、回答问题的基本能力有待提高、历史知识的宏观驾驭方面存在问题。应对策略与措施(一)基本思路一、专题的复习思路:把握一条主线,抓两个策略,培养三种意识。把握一条主线:即人类文明史的演进过程:人类文明史三个分支: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三个领域的文明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也是学科内综合能力提高的关键问题。人类文明史纵向发展的三个阶段:(古代)农业文明时代,古代的中华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近现)工业文明时代,英法美苏中等中西方文明碰撞交汇;(当代)信息文明来临,全球化加速与多样化的世界。两个复习策略:纵向专题史;横向文明发展通史。三种意识培养:“通史意识”“世界意识”“现代意识”。“通史意识”要求从人类文明史角度解读历史现象和规律;“世界意识”要求把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特别是近现代)放到世界发展的背景中来考察,立体地、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现代意识”要求以当前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切入。用历史眼光来看社会现实问题,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找到历史依据。二、依据考纲、突出主干、模块整合,建构体系,实行专题到通史再到专题的逆向复习,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思维能力:三、周密计划,保证落实二轮复习的时间很紧,如果稍有懈怠就有可能完不成复习任务,所以,我们要在认真研究学生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把教学时间、复习内容、复习要求、学案编制人员、集体研讨时间等细化到每一天,列成一个表格,印发给每个老师和学生,既让师生按部就班,心中有数,又能够让学生监督落实,提高效率。四、立足于课程标准,学习、研究考试说明,明确范围和内容。尤其第二轮复习开始后,新的考试说明即将发到教师手中,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考纲意识,准确把握其内涵。要帮助学生明确考试说明中各考查点的基本要求和考查的基本方式,让学生找准自己所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和复习的主攻方向。要引导学生分析考试说明中的典型题例,把握试题的基本特点及解题基本要求。要让学生了解以往考生在高考中的解题失误,分析自己在解题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寻找克服的有效措施。正如历届高考命题专家所反复提醒的那样,其实每年的高考信息中最大的莫过于考试说明了。(二)具体措施一、学生提早准备,形成通史意识教学情况:我们学校根据省规要求,在高二下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三本选修,没有进行一轮复习,选修的复习放在年后进行。必修的复习内容多,复习的速度比较快,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落实有欠缺,一轮复习主要是单元+专题的形式,学生的通史意识较差,根据此情况,让学生利用寒假时间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打破三个模块的界限,以通史+断代史的形式进行。我们把必修内容按时序分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现代史六大部分,把每一部分分成若干阶段,掌握每一个阶段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帮助学生掌握历史阶段变化,三个领域的文明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提高学科内的综合能力。抛砖引玉:春节放假前,老师打破三个必修模块界限,先领着学生整理了一个时期(先秦)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其它整合由学生在假期完成,只要教材中有的学生均依据此线索整理。纵横向整合:具体的整合划分如下:1、纵向整合系列:分为“中国古代、世界古代、世界近代、中国近代、世界现代、中国现代”六个纵向系列。(突出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2、横向通史专题:分为中国古代6个时期;世界古代1个时期;中国近代2个时期;中国现代4个时期;世界近代3个时期;世界现代2个时期。(突出阶段特征和史实识记)中国古代部分:1、先秦时期政治、经济、文化2、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3、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4、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5、宋元时期政治、经济、文化6、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世界古代部分:古代西方政治和文化世界近代部分:以世界市场为主线1、工场手工业时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2、蒸汽时代(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3、电气化时代(世界市场最终步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国近代部分:中国史先横后纵: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化历程(把中国历史的发展放在世界历史发展这一大背景之下研究)1、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近代前期、后期)2、近代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3、近代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国政治近代化突出抗争与探索;中国经济近代化突出工业化历程;中国思想文化与社会生活近代化侧重联系政治经济世界现代部分:横向通史断代扫描:1、二战前(两次世界大战时期)政治、经济、文化2、二战后政治、经济、文化中国现代化历程扫描:1949-1956起步;1957-1978探索与曲折;1978-2012腾飞中国现代政治外交、民主法制、祖国和平统一;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外开放、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现代20世纪重大理论成果、科教教育、文化这样的整合有利于学生通史意识的形成和时代特征的把握,而且巩固了一轮复习的内容。当然不是每一个学生整理的要点都那么全,也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认真的进行了整理,至少大多数学生做的比较好,春节回来检查,的确如老师所愿,这样的整理为即将进行的二轮复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以专题为基本线索,精准定位各个知识点(必修史)1、专题的确定。“以大划小”,科学确定专题根据学生已有的通史意识,我们把必修史划分为九个专题: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经济结构、主流思想(中国古代史)专题二:古代希腊罗马政制与法律、西方人文精神起源(世界古代史)专题三:欧美政治制度的演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世界近代史)专题四: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中国近代史)专题五:列强侵华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社会变迁(中国近代史)专题六:西方经济政策调整及世界经济、政治多极化(世界现代史)专题七: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挫折(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八:近现代科技与文化(世界近现代史)专题九: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思想、科技和文化(中国现代史)2、专题的复习。利用学案,夯实基础突出重难点。“心中有书”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数”是指历史基本线索、主干知识、阶段特征、历史概念。在第二轮复习中,提高学生自觉读书的意识,引导学生掌握主干和重点,这一任务主要通过学案完成。我们实行学案、教案一体化,教师不再手写教案。导学案是教师课堂教、学生学整个课堂流程的体现,每个考点的目标明确:即教学任务、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目了然(学生看着导学案,就知道每一节课自己的具体任务)。我们二轮复习学案的编制立足于学情和考情,编制的原则是“好用有效”。课前预习:1、考纲落实:2、学法指导:理清中央和地方机构的演化,从中总结出变革的特点和规律。.通过从生产力(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关系(土地制度)发展的角度,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对重农抑商的评价应该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其历史阶段性;全面认识农耕文明高度繁荣的因素;不仅应当注意思想家的论著,也应当注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其他资料;各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将对艺术的品味和欣赏与对艺术史的总结和分析结合起来,感受古代艺术的文化内涵。3、考点透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点、中央集权制的影响;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史实,土地制度、商业政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文学成就、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4、要点梳理:引导学生落实主干知识,夯实基础。了解时间:中国古代史(170万年—1840年)把握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农耕社会渐趋衰落朝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内外服制度宗法分封礼乐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农业手工业商业思想科学技术书法绘画诗小说戏曲中央制度地方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律法制度耕作方式经济特点土地制度成就经营方式商业概貌重农抑商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学生任务:根据表格提示自主完成,同桌之间交流补充,课上展示。教师任务:抽测学生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以便课上解决。明清课堂学习:学生展示交流,教师补充,准确把握基本史实,挖掘隐性知识。为了方便、牢固记忆,老师们编制了便于记忆的顺口溜:中国古代的陶瓷业发展史实:东汉青南北白唐独立日常用宋景德全国名元彩瓷承前后明清丰又多样天文学方面的记忆口诀:天象观测领世界殷商甲骨日食载春秋彗星和哈雷战国星表世界先天体观测数张衡水运浑象地动仪唐代一行了不起实测子午头一次游仪水运浑象仪元代要数授时历还有守敬创简仪1、生产力的发展与井田制、宗法分封制的关系?2、你如何看待小农经济?封建统治者为何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封建经济产生何影响?3、什么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有何特点?统治者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有哪些?与近代美国的“中央集权”有何不同?4、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在和中央的关系、作用有何异同?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制度有何区别?5、古代儒家思想的为何能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今天有哪些影响?6、如何认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7、如何看待我国古代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教师的分析、总结把握三个原则:一要“强化主干”、二要“理解精准”,三要“勤于落实”。所谓“强化主干”,就是纵横结合,注重专题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学生准确而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形成层次清晰的知识体系。我们在实践中可以联系其它专题,对主干知识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发现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下教学任务:明确、解决本专题的重难点问题。学生活动:小组内合作探究,代表展示成果。(大约20分钟)教师活动:巡堂了解学情,发现、解决问题问题。分析、总结15分钟。专制主义制度发展自然经济的发展传统思想发展文艺复兴殖民扩张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代议制确立启蒙运动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战用上面图示展示历史知识,一抓横向的阶段特征(横向到边):既给让学生掌握同一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内在联
本文标题: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与措施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243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