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农技推广专业知识精华版
甘肃省10000名考试农学专业《农业推广学》复习参考资料第一部分:认识农业推广学一、基本概念1、农业推广是一门进入农业社会就出现的一种社会活动,我国古代把农业推广称为教稼、劝农、课桑。我国“农业推广”一词的应用始于20世纪30年代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改用“农业技术推广”。由于我国农业经济体制的改革,“农业技术推广”的含义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自1985年以来逐渐用广义的“农业推广”一词代替。2、狭义农业推广:是指对农事生产的指导,即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学研究成果,通过适当的方法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生产中应用,从而提高产量。狭义农业推广,工作业务范围大多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针对各地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着重推广农业改良的技术和进行技术的扩散。3、广义的农业推广:是指除了单纯推广农业技术外,还包括教育农民、组织农民、培养农民义务领袖及改善农民实际生活质量等方面。广义的农业推广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10个方面:有效的农业生产指导;农产品运输、加工、储藏指导;市场信息和价格指导;资源利用和自然资源保护指导;农家经营和管理计划指导;农家家庭生活指导;乡村领导人才培养和使用指导;乡村青年人才培养和使用指导;乡村团体工作改善指导;公共关系指导。4、现代农业推广:是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而且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观念,以便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和技术的一种过程。5、农业推广学:是农业推广实践经验、推广研究成果及相关学科的有关理论,经过较长的发展、概括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二、简答论述1、农业推广的性质农业推广的内涵受时间、地点的制约,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历史发展而演进。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农业推广的基本性质都属于教育范畴,是多种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农村社会教育。2、农业推广的主要社会功能发展农村农民教育的功能、发展农村科技的功能、发展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的功能。3、农业推广的作用A.农业推广是农业发展机构与目标团体链接的纽带。B.农业推广是科技成果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C.农业推广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直接动力。D.农业推广是开发农民智力、改变生产者行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E.农业推广是科研成果的继续和再创新。4、农业推广的目的A.在国家农业政策和农业推广技术的指导下,应用:“丰收计划”、“星火计划”、“菜篮子工程”、“计划变迁”、“社区发展”,经有系统地组织和安排,在农业推广工作者的帮助下,施教于农民,增进农民的知识,改变态度,提高技能,以期获得好的农业经营,增加农民的收入和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B.在农民自愿改变行为而获得生产物质产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需获得丰硕的精神文明成果。也就是通过农业推广教育性的工作,培训、传播知识、沟通等,转变农民传统的价值观为现代价值观,以适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的需要。5、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A.研究农民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包括农业科学技术的需要,由需要产生心理、心态、动机,从而驱动行为变化的规律。B.研究外界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自然的环境诸因素的变化及其规律如何影响农民行为的变化。C.研究诱导农民行为改变的方法。6、农业推广学的内容农业推广史、农业推广学的产生及其发展、农业推广学的理论基础、农业推广与组织管理、农业推广计划与目标、农业推广教育、农业推广人员、农业推广方法、农业推广工作的评价、农业推广学的研究方法。7、与农业推广学关联的学科农村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行政组织学、传播学、行为科学,其他学科。第二部分:农业推广框架模型与沟通一、基本概念1、农业推广框架模型:农业推广工作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包括两个基本的子系统,即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体系统。前者由推广人员、推广机构及其所处的生存空间所组成,后者由农民、农民家庭及其所处的生存空间组成。2、沟通: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运用媒体彼此交流信息的过程,即指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借助共同的符号系统,如语言、文字、图像、记号及手势等,彼此交流各自的观点、思想、兴趣、情感、爱好、知识等各种各样信息的过程。3、农业推广沟通:是指在推广过程中农业推广人员向农民提供信息、了解需要、传授知识、交流感情,最终提高农民的素质与技能,改变农民的态度和行为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方法、行为等的一种农业信息交流活动。4、单向沟通:是指发信者与接受者地位不变,如技术讲座、演讲等,主要是为了传播思想、意见,并不重视反馈。5、双向沟通:是指发信者与接受者地位不断变化,信息与反馈往返多次,如小组讨论、咨询等。6、沟通主体:是指承担信息交流的个人、团体及组织。7、沟通客体:是指沟通的信息内容。8、沟通渠道:是指传送和接受农业信息的通道和路径。9、沟通媒介:是指沟通的信息载体和信息传播的工具。主要包括大众传播媒介、声像宣传媒介、语言传播媒介。二、简答论述1、在农业推广框架模型中农业推广服务系统与目标团体系统各有什么特征?农业推广服务系统的特征:农业推广服务系统是指农业推广人员、推广机构以及所处的生存空间。农业推广服务系统的扩散效率取决于两个变量的影响,即农业推广人员本人的特征、素质和他所处的农业推广组织、工作环境的优与虐。我们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P=f(I,Es)式中P(工作绩效),I(个人特征),Es(环境变量),f(函数符号)目标团体系统的特征:目标团体系统是指农民、农民家庭以及所处的生存空间。目标团体系统的接受效率取决于两个变量的影响,即农民个人特征、素质和农村居民(农民)所处的生存环境。我们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B=f(P,Es)式中B(农民行为变革),P(农民个人特征、素质),Es(农村居民所处的生存环境),f(函数符号)2、影响农业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体系统的社会内容和环境条件有哪些?社会内容:人际关系的复合体的影响、某种社会结构的影响、某种文化环境的影响。环境条件: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农村区域位置环境。3、农业推广服务工作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哪几个因素?A.推广服务系统的扩散效率。B.目标团体系统的采纳效率。C.推广服务系统的目标团体系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效果。D.农业推广工作的外部环境条件。4、农业推广沟通如何分类?根据不同的角度划分,沟通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A.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B.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C.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D.个人沟通与大众沟通。E.信息沟通与心理沟通。5、农业推广沟通组成的要素有哪些?沟通主体、沟通客体、沟通渠道、沟通媒介。6、简述农业推广沟通的程序。农业推广沟通的一般程序是:首先由推广人员进行农业信息准备,然后将这些信息进行编码,变成农民能够理解的信息传递出去,经一定的途径让农民接受;农民在收到信息以后,进行译解,变成自己的意见和采取一定的行为,并将行为结果反馈给推广人员。7、农业推广沟通的特点有哪些?A.在沟通中,推广人员和农民都是沟通的参与者,两者是平等的关系。B.在沟通中,是推广人员主动适应农民,而不是农民去适应推广人员。C.双方肯定是互相影响的,但这种影响作用和性质不同。8、在农业推广沟通中必须掌握的基本要领和技巧有哪些?基本要领:a摆正“教”与“学”的相互关系;b正确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c采用适当的语言与措辞;d善于启发农民提出问题;e善于利用他人的力量;f注意沟通方法的结合使用和必要的重复。沟通技巧:a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影响;b要做农民的知心朋友;c与农民沟通之前先“认同”;d要让农民对你感兴趣;e善于利用人们迷信成功者的心理;f了解、利用风俗为农业推广服务;g善于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象的行为改变一、基本概念1、行为:是指人在环境影响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心态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2、动机:是由需要及外来刺激引起的;是指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念头或想法。3、需要层次论:是指人类的需要以阶梯形式形成不同的层次,满足了一个层次的需要后,就会产生高一层次的需要。4、激励: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的愿意程度。二、简答论述1、简述行为产生的过程。人的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动机。而促使动机产生的原因是由内在的需要和外来的刺激引起的。一般来说,人的行为是在某种动机的促使下达到某一目标的过程。当一个人产生某种需要尚未得到满足,机会处于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中,此时,若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刺激,就会引起寻求满足需要的动机,产生指向某种目标的行为,实现目标后,需要得到满足,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就会消除。这时又会产生新的需要等,以此循环。2、试述行为产生的需要理论和动机理论。需要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任何行为都是为了实现人所计划的特定目标的。为了实现特定目标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则是由需要引起的。当目标实现后,新的目标又会诱发新的需要。需要、动机、行为和目标四者的关系为:需要→动机→行为→目标。需要理论具有层次性,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动机理论:动机理论是激励人们去行为,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原因。动机是行为的动因,它规定着行为的方向。动机是一种主观状态,具有内隐的特点,不易从外部被察觉,但人们可以根据行为追究真正的动机。动机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内在需要;二是外在条件。3、试述行为改变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和期望理论。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部环境刺激做出的反应,只要通过改变外部环境刺激,就可以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强化论,即通过不断改变环境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的目的。期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的积极性的调动是靠对需要满足的激励。当人们有需要,又要满足这些需要,实现预期心理目标的可能时,其积极性才高。4、试述行为改变的模式。人的行为是人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按照心理学中的力场理论,个体能感知到的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可以描述成为一个心理力场。行为是个体同其感知到的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可用公式表示如下:B=fPEs,BP人、Es个体能感知到的环境、f函数符号。5、简述农民行为改变的层次过程。推广对象行为改变层次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具体的学习的改变,是推广对象行为的一种最基本的改变,即知识、态度、技能、期望四方面的改变,目的在于增进知识、改变态度、增加技能、增强期望。二是行动的改变,此改变是可以观察到的,在农业推广中最常见的就是“采用”行动。行动改变是行为改变的最高层次,是环境改变的导源,欲想进行行动改变,通常要经具体学习改变来促成。三是发展性的改变,具体为个人能力、性格的改变,有利于增进工作效率,是一种做事方法的改变。例如领导才能、组织管理才能、合作共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学习事物的观念、责任感等的改变。6、农民个人行为改变的动力和阻力有哪些因素?动力因素:客户经济需要引起的内驱力,社会环境的改变对农民的推动力。阻力因素:农民自身的障碍和传统的文化障碍,农业环境障碍。7、个人行为改变经历哪几个时期?A、解冻期:即一个人从开始愿意放弃旧的行为方式,如个人原有的标准、习惯、传统等,到表示愿意接受新的行为方式的时期。解冻的目的在于激励个人开始正视改变,并认识改变的需要。B、改变期:即一个人已被激励去改变时,他的旧行为方式越来越少,而被期望的新行为方式越来越多的时期。C、冻结期:即新的行为方式巩固和加强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工作是要使新的行为方式成为模式行为。采用的方法是连续强化或断续强化。8、影响农民个人行为的因素有哪些?据研究,影响农民个人行为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内因有生理、心理、文化三个因素;外因有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因素。9、改变农民行为的基本策略是什么?A、改变农民个人为中心的策略,即以提高农民本身素质为主的策略。通过推广的教育功能直接改变农民的知识、态度及技能等,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减少或完全克服行为改变的阻力。B、改变环境为中心的策略,即着眼于改变农业环境的策略。改变农业环境主要是改变农民利用技术创新时所需的各种
本文标题:农技推广专业知识精华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34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