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谈谈语文中的创新思维训练
1谈谈语文中的创新思维训练摘要:创新的意念和创新的行为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和最显著的特征。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如果语文教学多一点培育创造力的意识和办法,学生走向社会就会多一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国家就会多一些创新人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创新的结构系统包括创新动力、创新技能和创新性格,在语文的阅读和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扩散思维、求异思维等多种思维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采用质疑、讨论、比较、想象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能运用肯定、鼓励、赞赏的评价手段去对待学生的每一项创造性活动,以帮助学生形成创新的性格。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学教育观念,努力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何谓“创新”呢?其英文是INNOVATION,从广义上讲是指产生新颖的而且有个人意义的成果或活动。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创新有何价值呢?请看以下2个事例:1、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国,他们十分崇尚节俭。当复印机大量吞噬纸张的时候,他们一张白纸正反两面都利用起来,一张顶两张,节约了一半。日本理光公司的科学家不以此为满足,他们通过研究,发明了一种“反复印机”,已经复印过的纸张通过它以后,上面的图文消失了。重新还原成一张白纸。这样一来,一张白纸可以重复使用许多次,这样的创新之举不仅创造了财富,还节约了资源。2、某时装店的经理不小心将一条高档呢裙上烧了一个洞,其身价一落千丈。这位经理突发奇想,干脆在小洞的周围又挖了许多小洞,并精于修饰,将其命名为“凤尾裙”。一下子,“凤尾裙”销路顿开,该时装商店也出了名。如果把微软比成一个国家,用GDP来衡量,它在世界的排名竟然达到11位,拥有20%股份的比尔•盖茨拥有的财富竟然超过新加坡!人类的知识,19世纪是每50年增一倍,20世纪中是每10年增一倍,现在是每3~5年增一倍。”以上的数据都跟一个词语有着密切的联系,那就是“创新”。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1]在《语文课程标准》之《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第三点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具体阐述如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为了民族的腾飞,为了把小学生培养成为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在小学教育包括语文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呢?我认为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在“阅读”和“写作”这两方面,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和写作的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机(需要、兴趣)、创新技能和创新性格。下面,我就谈谈这三方面的具体做法:一、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扩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等多种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机(一)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杨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为一李姓男寿星写贺诗,适逢滂沱大雨,寿典难以为续,众人皆叹奈何,板桥提笔便写:“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此时,旁观者嘘声四起,板桥不以为意,接着写道:“滂沱雨为李公寿,李公寿比雨更多。”当郑公停笔,掌声四起。郑公能赢得一片掌声,是因为他能出其不意,出奇制胜,做出了令人羡慕不已的突破性发明创造。是板桥的逆向思维助他赢得掌声。逆向思维,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2向思维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在作文立意中,逆向思维的常见形式是对普遍的习见和定论提出不同的看法,比如对一些名言警句、成语典故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大凡名人名言、警句成语都有一定的哲理或警策性,旷日持久,人们习以为常,往往容易形成一种“历来如此”的固定看法。其实,不少名言警句所论的是事物属性的一个方面,或者是就一个角度而言,或者是正常情况下的一般表现和常规属性。我们完全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从反面或从事物在特殊情况下的特殊表现和反常属性去想一想,比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反思到“忠言不必逆耳,良药何必苦口”,良药如裹糖衣,人们就更爱吃,同样利于病,进而想到做思想工作关键在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而不一定要逆耳,推心置腹,促膝相谈,犹如春风化雨,更能使人茅塞顿开,心悦诚服。又如过去人们一直把“管仲割席”作为不慕虚荣,不贪金钱的高贵品质来大加赞颂,而有一个学生则从另一个角度指出管仲对有缺点和错误的朋友应积极帮助,提高其思想认识,这才是真正的好朋友,而不应该一刀两断,还有如:老虎有勇猛的一面,所谓“虎虎有生气”,也有凶恶的一面,所谓“苛政猛于虎”、“如狼似虎”。蚕有其无私的一面,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也有其自我束缚的一面,所谓“作茧自缚”。再如“严父不一定出孝子,严师未必出高徒”,“江山能移,本性易改”,“走,并非上策”,“开卷未必有益”,“不知足常乐”等等逆向思维立意,收到了出奇制胜,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二)纵横驰骋,引发扩散思维扩散思维实际上就是多向思维,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陕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以下两种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1、同一个问题或意思,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如教学《灰雀》一课时,当教师问到“为什么说男孩是个诚实的孩子?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男孩知道自己错了。”“还有别的意思吗?”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已见:“因为男孩听了列宁的话,看见列宁着急的样子,明白自己做错了。”“男孩对列宁说:‘一定会飞回来!’第二天他果然把灰雀送回来了”“送回了灰雀,男孩仍为自己的错误做法感到惭愧”……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多向思维的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探索、创新的乐趣。2、适当安排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练习。如《池塘边的叫声》一课,结尾“那是青蛙在给小鱼讲岸上的故事呢。”可根据这一句延伸情节,教师创设思维的情境,边听录音边看投影,然后思考:青蛙每天傍晚都给小鱼讲故事,你们知道讲的是什么故事吗?谁能想象出讲的是什么故事?这轻松愉悦的情境,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起点,学生思路开阔了,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想象,不局限于固定的模式,勇于标新立异,根据自己的思维创造性地模仿青蛙向小鱼讲故事。学生争先恐后,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创意。3、教师经常设计一些开放性课程,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大千世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利于学生到实践中去思考、去学习、去创造。如在教学《车的世界》一课时,除观察书中插图里的各种车外,还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插图中没有的各种车辆,并请学生说一说:“你还见过什么车?假如你要发明一种车,你打算设计什么样的车?”学生对车有着浓厚的兴趣,由衷地产生了创造发明的动力,敢于奇思异想。有的说:“我想设计一辆能自动掌握方向的车。”还有的同学说:“我想设计一辆能自动清洗的车。”──这样从课本内容到生活实际,从学校走向社会,克服了囿于课本内容的状况,唤起了学生美好的愿望,使学生产生了为实现这个愿望而不懈追求的渴望,也使学生产生了思维上的飞跃,想法上的创新。(三)旁敲侧击,引发求异思维。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式完成。以作文为例,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文的时候,让五年级学生写一篇——《我的家乡》,体裁、内容不限。有的同学写诗歌,有的写散文,有的写导游词,有的写家乡的人物故事,有的写说明文介绍家乡的特产,还有的画了一幅画配上一付对联。他们各展其才,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指导的老师没有强迫学生千篇一律地写记叙文,这符合学生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创造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求异性,所以,要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养成探求真知的习惯。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2]这话是千真万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发问,诚恳地欢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还要善于启发激疑,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第二次比赛,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这时教师是否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这场比赛中,当田忌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3等马,胜了一场后,齐威王若改变对策,能取胜吗?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广阔和深入。思维的广阔和深入还可以促进语言的重组,可以让学生把改变对策后的情况用口头或书面表达出来,这样表达的语言即有创造因素。二、在阅读和写作的教学中通过讨论、比较、质疑、想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技能1、讨论是磨砺创造性思维的良方学生的学习一般分为接受和发现两种,在课改理念中,倡导学生由他主学习转为自主学习已成为共识。那么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有机地诱导学生在容易引起意见分歧的地方设计问题,主动出击,阐述自己的观点,广泛的开展生生间、师生间的交流,就能起到“两相砥砺将使思想锐利”(培根语)的作用,就能不断磨砺学生创造性思维。例如,一位教师教《称象》后,请学生讨论:还有没有更好的称象办法?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一个学生说,称石头太麻烦了,可以让随行官员一个个地上船,直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称称每个人的重量,把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多么与众不同的又切实可行的办法!多么可喜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不是不能,关键在教师的启发引导。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可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如果三天之内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了,事情的结果会是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前把诸葛亮的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读了《圆明园的毁灭》,可引导学生讨论:圆明园要不要重修,说出自己的理由。教师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路径,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就能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质量。2、比较是训练创造性思维的载体乌申斯基曾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它不仅是打开思维的闸门,也是点燃思维的火花。”在阅读教学中经常采用比较法,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她曾经多么幸福,跟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句中两处用到“幸福”,许多学生读时一眼晃过,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比较句中的两个“幸福”是否同一个意思,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思维的浪花。如《暮江吟》一诗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如果换成“一道残阳照水中”好不好?请说出理由。在教学《一定要争气》时,文中有这样两句话:童第周看着成绩单心想:“一定要争气,我并不比别人笨。”和这件事震动了欧洲的生物界,童第周激动地想:“一定要争气,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学生读到这里问老师:课文中两次讲“一定要争气”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要重复用这个词呢?这些问题的设计,不但让学生通过比较,自己加深对词句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领略到不同的语言环境能够
本文标题:谈谈语文中的创新思维训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57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