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顶岗实习乱象倒逼校企合作制度创新
83教育与职业2010.01.EDUCATIONANDVOCATION聚焦◎文·孙海泉王寿斌今年暑假的一天,22岁的柳庆心情复杂地从系主任手中接过印刷精美的毕业证书。当晚,学校的网站被黑,偌大的黑屏上,漫不经心地流动着一行白字:学制打折,还我一年学业!文字下方还配了一幅漫画:老师手抓教育部推行“工学结合”的文件作为“牧鞭”,让一群“顶岗实习”的学生“放羊”。经调查,“黑屏”事件的幕后操手即为该校信息系的毕业生柳庆。当校方代表找到柳庆时,他对自己的恶作剧毫不讳言,表示对校方最后一年对自己“不闻不问”非常气愤,因此才有此举。据柳庆讲,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第三学年是顶岗实习,这符合教育部关于“工学交替”的文件要求,但学校做得很不到位。学校先为大家统一联系落实了实习单位,但学校安排的这些实习单位普遍技术含量较低、劳动强度较大、上班时间较长,大部分同学对此不满意,于是纷纷选择离开,并要求学校调换实习单位,而校方则以“学生不遵守实习纪律”为由,没有满足他们的要顶岗实习乱象倒逼校企合作制度创新求。无奈中的柳庆们只好自寻出路,最终漫无目的地在外“漂泊”了一年。同学们认为,学校没有尽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义务,“放羊式”的“实习”相当于缩短了一年的学制,克扣了一年的学业。在当前的职业院校中,柳庆的境遇绝非个案,甚至在很多省市还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本来应该深受同学欢迎的“顶岗实习”,却因为校方的认知不足和不负责任,而成为侵害学生学习权利、降低育人质量的借口,值得人们深思!那么,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模式之下,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如何在制度层面创新应变?职业院校对顶岗实习工作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的根源在于对“顶岗实习”缺乏正确的理解和全面的认识。国务院先后下发《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和《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职成〔2006〕4号)等文件,均以法规的形式推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职业院校重视顶岗实习,旨在促进适用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但现实中这些文件精神却被很多院校简单、片面地理解为仅仅是提前安排学生到企业上班,并进一步演变为部分学校“克扣”教学课时、压缩教育成本的借口。顾名思义,顶岗实习的根本要义应该首先是一种实践性学习,是通过“顶岗”让学生实现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锻炼和学习,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从目前各地、各院校试行的情况看,却普遍存在着“顶岗”与“顶班”概念模糊、“义务”与“酬劳”职责不清、“招聘”与“指派”导向错位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中制约了顶岗实习制度的有效实施。笔者认为,当前形势下,由于多种主客观原因,实习单位大多不愿放手让实习生单独完成生产任务,即“顶岗”,而只能在师傅带领下“顶班”;且从作息时间上看,一个实习生不可能顶24小时之“岗”,而只能顶其中一“班”。故目前我们所说的“顶岗实习”,确切的叫法应为“试顶班实习”。而实习学生既为“顶班”,参与企业的真实性生产,在选人问题上就应该服从企业的用人标准,在管理上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院校在落实学生的顶岗实习时,就应该邀请相关企业到学校“选人”,而不应该由学校单方面地为学生联系、落实实习单位,这样做并非学校推脱责任,而是从根本上理顺顶班实习的关系,既有利于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校自身强化育人质量的提升,促进校企合作步入良性循环,避免出现“放羊”式的实习。与此同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参与了企业的生产,付出了劳动和智慧,也应该获得一定的报酬,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基于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当前职业教育与职业EDUCATIONANDVOCATION2010.01.84Observation〔观察〕聚焦教育的人才培养制度亟待创新,以适应构建深度融合型“校企合作”的需求。首先,构建“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责任格局。当前,企业承担学生实习任务的积极性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落实学生“顶岗实习”一直被看做是院校单方面的责任,企业大多只是在照顾人脉关系的前提下尽一些义务,向学生提供一些实习岗位,而并未实质性地参与到对实习生的管理和教育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使“顶岗实习”流于形式、徒有虚名,对实习生“放羊”也就在所难免。为此,迫切需要政府出台促进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相关政策,确立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角色定位,落实企业在接纳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任务和责任。只有构建了学校、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责任格局,校企合作工作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实施。其次,变革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技能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培养途径也截然不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实践能力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操作,而更偏重策划并实施“项目”的能力,所以,广大职业院校应该大力推行CDIO国际工程教育模式[(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以“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作为学生技能学习和能力提升的载体。而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应该以紧密型据《扬子晚报》报道,今年22岁的朱洪志,原是苏州大学数学系05级学生,在校两年多时间发表了600多万字的网络小说,大三上学期退学从事专职写作,至今已出版1000多万字的小说,仅去年一年的收入就超过100万元!目前小朱正在创作的新作《九鼎记》,10天的网络点击量已超300万次。据了解,网络名气骤升的朱洪志因创作压力越来越大,难以“对付”功课,6门功课有4门亮“红灯”,并且年年“大红灯笼高成才路不拘一格模仿更须谨慎◎文·思齐高挂”,最终选择退学。退学后的朱洪志月产量近30万字,月收入10万元左右,成为“大神”级写手和所签约网站的“白金”作家……笔者认为,朱洪志放弃大学生活固然可惜,但从事自己擅长的事情是值得肯定的。当年比尔·盖茨、迈克·戴尔退学后分别创办了国际著名企业微软和戴尔,苹果电脑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说,从大学退学是他一生中最明智的决定……这些鲜活的事例表明,上大学不是唯一出路,人的成才之路是不拘一格的。当然笔者并非鼓励大学生退学,而是认为某些特殊人才或许有特殊成才之路,对此社会、高校应予以更多宽容,适当时候应为他们开方便之门。去年,清华大学降分优录“少年作家”蒋方舟,引起社会热议。笔者认为这至少反映出,中国大学不再单以成绩选拔人才,而有了多样的标准,这无疑是种进步。相信今后在对特殊人才的培养方面也会不拘一格。值得说明的是,特殊人才毕竟是少数,甚至凤毛麟角,他们的道路并不具典型性,往往是不可复制的,切不可盲目模仿。而且人们看到的多半是他们光鲜的一面,却没有看见光鲜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朱洪志为了写稿,连逛街、吃饭、坐车甚至生病住院都要拿着笔记本电脑,一有空就要敲键盘写小说,压力之大不是常人所能想象的。为此,他也建议那些打算辞职或者退学专门从事网络文学创作的人,尤其是青年朋友,一定要慎之又慎。的校企合作为前提,得到企业的全程参与和通力合作。再次,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的重要基础是校企“双赢”,因此,要使校企合作避免流于形式,得以紧密持久,就必须坚持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并贯穿人才培养方案的始终。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育人责任方面过于强调学校的义务,而在利益分配方面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权利,长期处于责、权利不对等的尴尬之中,在这种非正常的格局之中,要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就常会困难重重。所以,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重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责、权、利格局,当为促进校企深度融合的治本之举。
本文标题:顶岗实习乱象倒逼校企合作制度创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65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