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新1)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元明清时期一、前古典时期(先秦——汉公元前16~公元4世纪)原始雏形(夏、商):巢居、穴居、生土、干阑、夯土台基创立(周、战国):木结构体系、排水沟、瓦、台榭、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周礼·考工记》,斗拱、阙、三朝五门雏形,春秋以皇宫为中心的城市建设。趋于成熟(秦汉):长城、阿房宫、皇陵…(全盛时期)中国建筑史分期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院内雨水。屋顶采用瓦(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这组建筑的规模并不大,却是我国以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更令人称奇的是,它的平面布局及空间组合的本质与后世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北方流行四合院建筑并无不同。这一方面证明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悠久,另一方面似乎也说明了当时封建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建筑组合的变化体现着当时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变化。清朝的三朝五门三朝,对应三殿:(由外至内)太和殿;颁布重要政令、天子登基、大朝会、皇帝庆寿等。中和殿;大朝前的预备室,供休息之用。保和殿;宴会、殿试进士。五门:(由外至内)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紫禁城和三朝五门相对应的是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和太和门,这是明代的。到清代时因为使用的不同,明代常朝是在太和门,到清代从康熙开始把常朝挪置乾清门,这样从清代来说这个五门的位置就是从天安门开始,然后端门、午门、太和门和乾清门。通常认为,天安门以外是外朝,午门以内是治朝。三朝五门的具体位置及名称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二、古典盛期(魏晋—宋公元5世纪~14世纪)溶汇(魏晋南北朝):多民族、多文化交融、战乱、移民时期全盛(隋唐):(全盛时期)隋:大兴城大运河宇文恺唐:长安大明宫建筑特点“雄奇爽朗,刚骨劲爽”延续(宋辽金):宋:建筑特点柔弱,采取木架建筑古典的模数制,《营造法式》(李诫)中国建筑史分期三、古典后期(元明清民国)停滞期(元、明)元:移柱式,各种宗教建筑。明:无梁殿,祠祀建筑大量出现末期(清、民国):清:程式化、制度化四、后古典时期(20世纪20年代~60年代)复古主义、折衷主义五、近现代时期中国建筑史分期秦汉一·特征1·从建筑结构看,秦汉是中国木构技术的成熟期。结构方式—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的构造形式。能建造各种复杂的建筑物。大量使用斗栱。抬梁式(叠梁式、梁柱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也称叠梁式。使用范围广,在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为皇家建筑群所选,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代表。穿斗式穿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榀[pǐn]:一个房架称一榀;结构中一般指由柱和梁构成的一个框架立面。檩:是架在梁头位置的沿建筑面阔方向的水平构件。其作用是直接固定椽子,并将屋顶荷载通过梁而向下传递。(用于架跨在房梁上起托住椽子或屋面板作用的小梁。)井干式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槽,组合成矩形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木承重结构墙。这种方式由于耗材量大,建筑的面阔和进深又受木材长度的限制,外观也比较厚重,应用不广泛,一般仅见于产木丰盛的林区。2·从建筑类型看除了继续营建宫室,此时高台建筑减少,多层建筑增加。广建楼、阁、阙、栈道,开创了山水花木配合房屋而造园的方法(苑)。3·从艺术风格看秦汉建筑古朴凝重——“秦汉古意”,中国建筑的古风时期4·从建筑材料看:·秦汉地下建筑中广泛使用了砖。至迟(最晚)在秦代已有承重用砖,秦始皇陵东侧的俑坑中有砖墙,砖质坚硬。西汉中后期至东汉砖石拱券结构日益发达,用于墓室、下水道,除并列纵联的砖砌筒壳外,还有穹窿顶和双曲扁壳。·秦瓦当在使用的广泛性与艺术性方面均发展至极盛。秦以云纹、葵纹、网纹等为母题的瓦当在全国流行。汉代出现了文字瓦当和四神瓦当。战国秦汉瓦当常直接扣挡于椽头有保护椽子的实用功能。秦云纹瓦当秦鹿纹瓦当四神瓦当:汉玄武汉白虎汉青龙汉朱雀汉並天下5·城市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建成了严谨规划的汉长安城。“汉并天下”瓦当的出土进一步证明了?A.西汉的建筑技术高超B.西汉想统一的愿望C.震撼少数民族的手段D.汉朝的兴盛和统一6·有能力建造长城、秦始皇陵、都江堰等大型工程。甘肃汉长城斗栱:又称斗科,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在横粱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载经斗栱传递到立柱。斗栱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中国古典建筑显著特征之一。斗栱按位置分为三类:柱头科:在柱头之上的斗栱,《营造法式》称为柱头铺作。平身科:在柱间额枋上的斗栱,《营造法式》称为补间铺作。角科:在屋角柱头之上的斗栱,《营造法式》称为转角铺作。《营造法式》《营造法式》是宋崇宁二年(1103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诫,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斗栱由五种部件构成:栱、翘、昂、斗、升栱:形如弓,与建筑物表面平行的称为栱,栱的中间有卯口,以承接与之相交的翘或昂,栱的两端向上弯曲如弓,其上安升子。翘:“翘”是清式名称,也是斗栱的构件之一,“翘”的形象与栱相同,但方向与栱不同。清式斗栱中的栱是横向的、向左右延伸的矩形短木,而翘是纵向的、向前后伸出并翘起的短木,因前后翘起而得名“翘”。其实,“翘”在宋代时也是一种栱,名为“华栱”、也叫“抄栱”。《营造法式》称翘为华栱,无论长短。昂:斗拱中在中心线上前后伸出,前端下斜带尖的木材部件称为昂,《营造法式》称为下昂,其功能与翘相同,形式不同。斗:斗是斗栱中承托栱、昂的方形木块,因状如旧时量米的斗而得名。升:栱的两端、介于上下两层栱之间的承托上层枋或栱的斗形木块,叫做升,实际是一种小斗。·斗栱类型石拍拱一斗二升斗拱一斗二升斗拱一斗三升斗拱一斗三升斗拱斗拱重叠出跳秦建筑遗迹一·城市、宫殿1·秦咸阳·秦咸阳城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都城,也是秦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后的都城·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定都到秦二世三年(前207)秦朝灭亡·秦咸阳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15公里的咸阳塬上、渭河的北岸。·195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对咸阳城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1974~1975年发现了咸阳宫遗址秦咸阳宫1号遗址复原图阿房宫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渭南上林苑中,开始兴建朝宫。阿房宫即朝宫的前殿。计划以阿房宫为中心,建造许多离宫别馆。据《史记》记载: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阿房宫留下的夯土台东西约1公里,南北约0.5公里,后部残高约8米二·陵墓、坛庙1·骊山陵(秦始皇陵)·现存陵体为方锥形夯土台·下层台东西345米,南北350米·每层台壁都向内斜收,高43米·内垣周长2·5公里,外垣周长6·3公里——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陵墓·文献记载:以铜为椁,……上画天文景宿之备,下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丘九州,具地理之势。宫观百官、奇珍异宝,充满其中。·陪葬:兵马俑四、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一).社会背景:建筑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突出表现为:叠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发展三、汉代建筑——宫殿、礼制建筑两种主要木结构—抬梁式、穿斗式已经成熟。高台建筑继续流行。屋顶形式——悬山、庑殿较多,攒尖、歇山、囤顶也有应用。斗栱已经产生:结构作用明确—出挑屋檐砖石结构—突飞猛进地发展,用于墓室、水道中,砖石拱已从叠涩发展为半圆形拱、并列拱、筒拱、穹拱等建筑的材料和技术小结:——战国、秦、两汉时期时代材料发展战国板瓦、筒瓦、半圆形瓦当上所示花纹都比西周时期进步;晚期开始出现陶制的栏杆砖和排水管砖的种类增多:方砖、空心砖、装饰性质的条砖秦汉圆形瓦当,且花纹疏朗而富于变化石材的使用增多:石础、石阶东汉时出现石造的建筑:石祠、石阙、石墓战国瓦当秦汉瓦当战国两汉砖墓结构战国、两汉砖墓中的各种墓砖模印花纹的汉砖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的陶制排水管陕西西安汉长安出土的陶制排水管2.建筑成就:时代建筑成就春秋建造高台和重屋战国进一步发展高台建筑,铜器上还刻有二、三层房屋西汉高台建筑仍然流行东汉高台建筑渐少,而多层楼阁大量增加秦汉结构方式—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的构造形式已经发展成熟。屋顶形式:庑殿顶(四阿顶)、攒尖、悬山、囤顶、歇山斗拱发展成熟。汉代建筑细部之一——脊饰汉代建筑细部之二——檐部汉代建筑细部之三——斗拱汉代建筑细部之四柱汉代建筑细部之五——天花汉代建筑细部之六——窗3、建筑技术木构体系确立: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木构建筑的优点:首先在于承重与围护结构的明确区分,柱子承重,墙倒屋不塌,构件间以利用抗震的铰节点(榫卯)相交接,而且取材方便,施工快捷。木结构的三种类型(抬梁、穿斗、井干)和五种屋顶形式(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均见于汉代图像及实物资料。从战国到西汉、东汉,墓室结构由梁式空心砖发展为顶部用拱券和穹隆。砖石结构技术发展。秦汉时期的建筑西汉中期以后,砖石拱券结构用于墓室,与木椁墓(井干结构)并行。仿木的陶垦模型、崖墓、画像、砖石墓、石祠、石阙、石表等,对当时简拙、粗放的木构建筑风格提供了形象资料。秦汉时期的建筑雅安高颐墓阙东汉望楼明器4、建筑装饰利用屋顶形式和各种瓦件所产生的装饰作用,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突出特征。汉阙与绝大多数明器、画像石所表示的屋面和檐口都是平直的,还没有反宇与翘曲的屋角,不过正脊和戗脊的尽端微微翘起。在装饰花纹的纹样上,构图相当秀丽,线条也趋于流畅。汉朝建筑所用的花纹题材大量增加,大致可分为人物纹样、几何纹样和植物、动物纹样四类。汉朝建筑已经综合运用绘画、雕刻、文字等作各种构件的装饰,达到结构与装饰有机组合。秦汉时期的建筑秦汉时期的建筑汉代陶楼院汉代住宅明器中国古代屋顶有很多不同的形式,主要是坡顶,也有平顶的。坡顶有一坡顶,两坡顶,四坡顶几种。两坡顶根据屋顶与山墙的关系分为硬山和悬山两种。四坡顶一般有四坡五脊的庑殿顶和四坡九脊的歇山顶。在处理大脊上还有清水脊和卷棚脊等形式。此外还有攒尖顶(分三角攒尖,四角攒尖,六角攒尖,八角攒尖,圆攒尖等)、盔顶、盝顶、十字脊顶。屋顶的形式与其等级有关。中国传统屋顶庑殿顶庑殿顶,即庑殿式屋顶,宋朝称“庑殿”或“四阿顶”,清朝称“庑殿”或“五脊殿”,是中国、日本、朝鲜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在中国是各屋顶样式中等级最高的,高于歇山式。明清时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唐朝时和日本也见于佛寺建筑。但在福建沿海地区和琉球的民居为了防风而采用庑殿顶。硬山式屋顶硬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这种屋顶造型的最大特点是比较简单、朴素,只有前后两面坡,而且屋顶在山墙墙头处与山墙齐平,没有伸出部分,山面裸露没有变化。关于硬山这种屋顶形式,在宋代修撰的《营造法式》一书中没有记载,现存宋代建筑遗物中也未见,推想在宋代时,建筑屋顶还没有硬山这种形式。明、清时期及其后,硬山式屋顶广泛地应用于我国南北方的住宅建筑中。硬山式屋顶是一种等级比较低的屋顶形式,在皇家建筑和一些大型的寺庙建筑中,几乎没有硬山式屋顶。同时正因为它等级比较低,所以屋面都是使用青瓦,并且是板瓦,不能使用筒瓦,更不能使用琉璃瓦。悬山式屋顶悬山式屋顶与硬山式屋顶一样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不过,它又有不同于硬山式屋顶那样与山墙平齐,而是伸出山墙之外。这部分伸出山墙之外的屋顶是由下面伸出的桁(檁)承托的。所以悬山式屋顶不仅有前后出檐,在两侧山墙上也有出檐。悬山又称挑山,就是因为其桁(檁)挑出山墙之外。从外观来看,这可以说是悬山式屋顶与硬山式屋顶最大的不同点。悬山式是两面坡屋顶的早期做法,不过中国古代的重要建筑基本没有
本文标题: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新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704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