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招标投标 > 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的精髓及其启示
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的精髓及其启示南林老枪主要内容一、大革命失败与井冈山的斗争二、长征的主要军事和政治斗争三、井冈山精神与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及其启示一、大革命失败与井冈山的斗争(一)救国图存的斗争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民族的危亡命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的斗争和实践:——底层民众的斗争;——统治阶级的变革;——有志有志之士的革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二)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运动的高涨——中共三大与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东征北伐与工农革命运动的高涨——党在大革命运动中发展壮大(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大革命的失败——阶级矛盾的深化——共产国际和中共领导人的妥协退让——国民党“分共”、“清共”的图谋与大革命的失败从全国来说,1927年3月至1928年上半年,有32万多人被杀害,其中共产党人有2.6万多人;党员人数由大革命高潮时的5.8万人锐减至1万多人。据中共湖北省委1928年5月给中共中央的报告说:1927年8月至1928年春,全省党员、群众被杀害的达3.8万多人,党员人数由大革命高潮时的1.7万人锐减至2000余人。广东省在1927年“四一五”反革命事变期间,仅在广州市被捕的就有2100多人,其中共产党员600多人,被秘密枪杀的有100多人,包括萧楚女、熊雄等党的著名活动家。(四)井冈山的斗争与土地革命战争的深化1、武装起义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正式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中国共产党人在湘、赣、粤、鄂、豫、皖、闽、浙、陕等地纷纷举行武装起义,组织工农武装,走上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927年10月,毛泽东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组织工农政府,建立地方武装,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湘赣边界井冈山根据地。中国共产党相继开辟了湘鄂西、鄂豫皖、赣西南、闽粤赣(闽西)、海陆丰、湘鄂赣、赣东北(闽浙赣)、鄂豫皖、左右江、琼崖、川陕等,11块革命根据地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其他红军部队。——开始一条“武装割据”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2、土地革命:分田、查田运动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分田运动:县、区、乡各级都建立了土地委员会。——调查土地和人口,划分阶级;——发动群众清理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约和帐簿,把牲畜、房屋分给贫雇家,现金和金银器交公。——丈量土地,进行分配,公开宣布分配方案,插标定界,标签上写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积。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家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土地革命生活上得到保证。查田运动:——是一个剧烈的残酷的阶级斗争,是当时革命根据地内在分配土地后进行的一种群众运动,目的是清查漏划的地主、富农,按照当时的土地法没收和分配他们的土地、财产。查田运动主要通过讲阶级,通过阶级,没收分配,及对工会、贫农团的正确领导等来完成。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仅半年之内,参加红军的翻身农民达3万多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黄安七里坪的一个招兵站,一天就招收800名农民入伍。查田运动由于受王明“左”倾阶级路线的影响,仍实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政策,地主生活无出路,更加反动,富农不满情绪增加,特别是有个别地方把一些中农转为富农,加以打击,扩大了阶级对立面,不利于最大限度地孤立打击敌人,给党的革命事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3、井冈山的反“会剿”、反“围剿”斗争——从1928年到1929年国民党及其军队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三次军事“会剿”。——从1930年10月到1934年10月国民党及其军队对中央苏区进行五次“围剿”。三次军事“会剿”:1928年4月-6月,赣敌一个师,红军三战三捷。1928年6月底-9月,湘敌11个团,红军三战三捷。1928年11月-1929年5月,湘赣敌6个旅18个团,井冈山失而复得。五次“围剿”与反“围剿”:第一次“围剿”与反“围剿”(1930.10-1931.1):敌出动10万兵力,红军歼敌1.5万多人。第二次“围剿”与反“围剿”(1931.4-1931.5):敌出动20万军队,红军歼敌2万多人。第三次“围剿”与反“围剿”(1931.6-1931.9):敌出兵30万人,红军歼敌3万人。第四次“围剿”与反“围剿”(1932.6-1933.3):敌出动30个师40万兵力,红军消灭敌人3个师,俘虏1万多人。第五次“围剿”与反“围剿”(1933.9-1934.10):敌调集100万军队、200多架飞机,采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对中央根据地,蒋介石动用50万兵力,分路“围剿”中央红军。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转移,开始长征。4、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和右倾逃跑主义的错误与革命运动的曲折发展(1)上海中央的领导与井冈山的斗争——“左”倾教条主义与中国革命斗争的具体实践之间的斗争。(2)顾顺章的叛变与上海中央局的转移——部分中央局的同志到中央苏区并领导中央苏区的革命斗争。(3)中央苏区的党内斗争:以王明为首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家之间的斗争——批判“罗明路线”的斗争——批判“邓毛谢古”——宁都会议的召开5、毛泽东的“边缘化”与军事斗争的失败二、长征的主要军事和政治斗争长征,既是中国工农红军一个战略上的大转移,也是我们党的前途和命运的大抉择。长征,是外部的阶级斗争和内部的党内斗争交织发展的结果。长征,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在人类战争史上,红军长征是绝无仅有的神话般的伟大创举:——历时最长:两年——行程最远:14个省,总行程6.5万余里——考验最为严峻:天上有飞机,地上有追兵,路上有天然险阻——战斗最为频繁:打了600余次重要战役战斗——献身最为悲壮:以血肉之躯铺平通向胜利的道路(一)冲破四道封锁线:——战略大转移第一道封锁线(193410.16-24):在江西的信丰与安远间(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50公里)。因何长工、潘汉年代表红军与陈济棠部罗塘谈判达成的秘密停战协议尚未贯彻到粤军驻赣南部队,红军野战军突破第一道封锁线的战斗打得非常激烈。第二道封锁线(10.31-11.6):在广东城口与湖南汝城之间周恩来、朱德等代表党派何长工、潘汉年至筠门岭与陈济棠的代表谈判,达成了如下协议:——双方停止作战行动,恢复双方贸易自由,实行武装群众,抗日反蒋之各项准备,必要时,可以互相借道等协议,为红军顺利地通过敌第一、二道封锁线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三道封锁线(11.6-11.15):在粤汉铁路沿湘粤边湖南境内良田到宜章之间13日至15日,中央红军从郴县、良田、宜章、乐昌之间又通过了敌人第三道封锁线。第四道封锁线(11.20-12.1):在广西兴安至湖南零陵之间300公里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二)遵义会议:长征的转折点遵义会议的前奏:通道会议、黎平会议与猴场会议——通道会议(1934.12.12):在长征中,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长征途经湖南怀化的通道境内时召开了一次生死攸关的重要会议。当时因情况紧急,此次会议的召开又是在行军路上进行,人称“飞行会议”。通道会议研究了军事问题,虽然没有就战略方针的转变问题取得一致意见,但促进了这个问题的解决,从而为尔后黎平会议决策红军战略计划转变,作了必要的准备。——黎平会议(1934.12.18):此次会议是中共中央从江西中央苏区突围出来之后召开的一次政治局会议。会议讨论红军的进军路线问题。黎平会议最后确定了向贵州转兵的战略决策,毛泽东的正确意见终于被党中央采纳,避免了陷入重围的危险,使红军争取了主动。黎平会议是长征以来具有决定意义战略转变的关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重要的准备。猴场会议(1934.12.31下午-1935.1.1凌晨):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瓮安县猴场(今草塘)宋家湾(乌江南岸)召开扩大会议,史称猴场会议。会议通过激烈的争论,再次否定李德等人回头东进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错误主张,重申黎平会议决定,作出《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基本结束了“三人团”对红军的军事指挥权,初步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军事指挥中枢,为遵义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三)遵义会议:——历史的伟大转折点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遵义会议主要作出四项决定:1.改组了党中央领导机构,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2.指定张闻天起草决议。3.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4.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周恩来是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恢复和确立毛泽东在红军中的指挥权。——在党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五)四渡赤水(1935.1.19-5.9):——突出重围,变被动为主动一渡赤水(1.29):集结扎西,待机歼敌1月19日,中央红军由遵义开始北上,分三路纵队向赤水方向急进。由于攻赤水城未果,也未能全歼尾追的川军4个团(土城战役失利),军委决定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改向川黔滇三省边境敌军设防空虚的扎西地区,寻机北渡长江。1月29日凌晨,中央红军主力分3路纵队西渡赤水河。二渡赤水(2.18-21):回师遵义,大量歼敌2月10日,正当国民党主力大部被吸引到川滇边境,黔北地区敌人兵力空虚之机,军委决定避实就虚,调动敌人,转兵东进,再入黔北,寻机再打击尾追的薛岳集团。2月18日至21日,中央红军由太平渡、二郎滩等地东渡赤水河,向敌兵力比较空虚的桐梓地区挺进。24日我占领桐梓县城,25日早晨,红3军对娄山关发起猛攻,当晚攻占了娄山关。并继续向遵义方向展开了追歼战,重占遵义城。三渡赤水(3.16):调动敌人,寻找战机3月初,敌又重新纠集兵力,向遵义进攻。我军于3月10日放弃遵义。16日,红军在茅台及其附近地区西渡赤水河,再入川南,向古蔺方向前进。四渡赤水(3.21):突破天险,摆脱敌人就在敌再次扑向川南将要对我形成包围之际,红军又突然掉头向东,于3月21日在二郎滩、太平渡一线四渡赤水,向南迅速渡过乌江,直逼贵阳。就在蒋介石手忙脚乱调兵保卫贵阳之际,红军已乘虚进军云南,随后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四渡赤水战役中,在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共歼敌20个团,毙伤俘敌5000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红军长征以来的最大一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毛泽东经过娄山关,被山势的雄浑和红军将士的英勇所感动,赋词述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六)懋功会师:
本文标题: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的精髓及其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880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