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往来文书 > 毛概老师上课划的20个大题
毛概老师上课划的20个大题1、科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理论成果⑴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⑵理论成果:①毛泽东思想,是被时间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2、⑴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经历了几个阶段)。①萌芽时期:时间——党的成立和国民革命时期。②基本形成:时间——土地革命战争前期;标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行成。③完备成熟:时间——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注:土地战争前、后期的分界线是遵义会议);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备。④继续发展:时间——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⑵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依据、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①形成依据: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依据。②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理论。③指导意义:a.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对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论断,形成了新的体系。b.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c.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依据、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①形成依据: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②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③指导意义:a.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表明党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c.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⑷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依据、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①形成依据: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b.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c.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②主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③指导意义:a.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b.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c.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3、党的基本路线的基本内容,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关系(1)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关系:①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②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③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⑤与时俱进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目的.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对象、性质、前途、道路的必要性(1)总路线的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2)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3)性质:它是新式的,特殊的,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4)前途:分两步走向社会主义,第一步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5)必要性:我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①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所以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势只能是武装斗争。②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额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所以需从农村入手,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与,获得广大的群众基础。③反革命军队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只有把农村建成根据地,才能与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5、社会主义改造理论:⑴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⑵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⑷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必然性:①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解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③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手工业生产力的需要。④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6、社会主义本质论断:⑴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⑵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①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②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⑶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②社会主义本质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⑷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依据,含义及其长期性⑴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⑵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不能超越这个阶段。⑶长期性:从1956年社会主义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①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②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内容⑴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⑵基本纲领: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及小康社会的特征⑴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经济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⑵小康社会的特征: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10、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目的特点及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⑴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⑵目的特点: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⑶判断标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基本特征及其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含义。(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①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②二是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②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③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们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3)①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其根本特征的社会。②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12、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及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1)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1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政治体制:①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②人民民主专政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2)依法治国的基本含义: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
本文标题:毛概老师上课划的20个大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249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