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招聘面试 > 招教考试教育基础知识重要知识点总结
1“教育基础知识”考试大纲教育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二教育之,三乐也”。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社会服务的人。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受教育者(教育的对象,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一、教育学(一)教育学绪论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2、教育学的历史发展:P9(二)教育的本质、起源和发展1、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宗教朱熹生物起源说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里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无意识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否认了社会性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教育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米丁”是个“司机”,载着“凯洛夫”去“劳动”)2、教育的本质: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3、教育的发展:原始形态教育特点:“两生”: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生产和生活;“四没”:没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没有内容和场所、没有教育制度、没有阶级性。古代教育特点:(夏—出现正式学校)街道专刻像:街(阶级性)道(道通性)专(专制性)刻(刻板性)像(象征性)。近代教育:德国是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现代教育: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全民多现身)终身教育之父——保罗▪朗格朗(三)教育基本规律(两大规律,与社会、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1、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相互制约规律1)教育与生产力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规模、速度、内容、手段、组织形式的改革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劳动力再生产、科学技术再生产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贝克尔说明教育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教育性质。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政治社会化,培养政治人才,形成舆论、思潮。3)教育与社会文化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2.社会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3.社会文化还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教育对文化的作用:传承,选择,融合,创新学校文化:2概念: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特性: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组成:学校物质文化,制度和组织文化,精神文化(核心),三者统称校风。学生文化成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生成性。4)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影响:1.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3.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工业革命对教育的影响:第一次:普及初等教育第二次: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第三次:普及高级中等教育信息革命: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推进科学的体制化,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含义: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一方面,教育要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体身心发展又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教育又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自身的规定性,这一规定性就是培养人。表现:1.教育与生产力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滞后超前)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上。具体表现在:①教育内容的继承;②教育制度、组织形式的继承;③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2、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1)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的内涵: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包括:1.生理发展:机体的正常发展、体质的增强2.心理发展:认知的发展、意向的发展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P23(一)内发论:强调认得身心发展规律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人的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性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格塞尔——成熟机制(二)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强调教育的价值,对教育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关注的重点是学习。代表人物: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华生(三)实践主体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因素)和外部环境(如社会发展水平)在个体实践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3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前提: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原因:(“三有”,“专门教师”,“控制影响”)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学校教育在学校人的身心发展上的独特功能:(“社会性规范”“加速”“才能和个性”发挥“即时和延时的价值”)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最近发展区);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第一层次——生理活动,第二层次——心理活动(最基本的是认识活动),最高层次——社会实践活动。作用: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3)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对教育的制约①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③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既考虑稳定性,不任意改动教育内容和方法,又注意可变性,充分挖掘儿童发展潜力;④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规律与教育措施(理解——选择题)顺序性——循序渐进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不平衡性:同一方面特质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均衡的;不同方面特质的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抓关键期——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晚互补性——长善救失;培养受教育者自信和努力的品质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从群体角度来看,男女存在性别差异※教育的功能概念:是指人类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分类: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人口功能。个体功能包括:个体社会化功能,个体个性化功能,个体享用功能。(四)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概述概念: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功能:导向功能、协调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国家→培养目标——学校→(课程目标——学科)→教学目标——课堂制定依据:宏观:1.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L(卢梭)ook(洛克)s(夸美纽斯)福尔(福禄贝尔)泰(裴斯泰洛奇),不要忘了(孟子)2.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饼(斯宾塞)干(涂尔干)上有两个孔(孔子、孔德)3.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44.辩证统一论马克思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腰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微观(制定基本依据—简答题):1.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2.体现人们的教育理想3.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2、我国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基本点: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基本精神:(建设者接班人要全面发展才有个性)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德育(思想基础,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劳动观点,劳动习惯)(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素质教育的意义(为什么要开展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2)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3)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2)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3)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五)教师与学生1、教师※教师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教师职业是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3)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角色:1.常规角色: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父母与朋友的角色,研究者角色。【速记】传道授业解惑者+研(研究者)友(朋友)管(管理者)饭(示范者)2.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更换【多选+简答】(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师与研究的关系来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来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5(4)从教师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学科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教师人格特征、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1.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牢固掌握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基础性要求(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包括加工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往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3.教师的人格特征:(1)积极乐观的情绪;(2)豁达开朗的心胸;(3)坚韧不拔的毅力;(4)广泛的兴趣。4.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三爱两人一终身】教师劳动的特点【选择题P51】:示范性、独特的创造性、劳动的复杂性(劳动对象复杂,劳动过程复杂,劳动能力需要复杂,职责是多方面的)、劳动的长期性。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师范教育,入职教育,在职培训,自我教育,终身学习2、学生本质属性: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地位:1989年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是出于对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的维护。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是:(1)无歧视原则;(2)尊重儿童尊严原则;(3)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4)儿童利益最佳原则。身份定位:国家公民;国家和社会未成年公民;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权利:人身权和受教育的权利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搜查,逮捕,非法拘禁)、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2.受教育的权利: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是学生
本文标题:招教考试教育基础知识重要知识点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294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