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19-20世纪外国文学概述
外国文学史(19-20世纪西方文学)教学内容19世纪初期文学:概述;拜伦与《唐璜》;雨果与《巴黎圣母院》;普希金与《叶甫盖尼·奥涅金》19世纪中期文学:概述;司汤达与《红与黑》;巴尔扎克与《人间喜剧》;勃朗特姐妹;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罪与罚》19世纪后期文学:概述;左拉及其创作;易卜生与《玩偶之家》;托尔斯泰与《安娜·卡列尼娜》20世纪文学:概述;卡夫卡与《变形记》;海明威与《老人与海》;肖洛霍夫与《静静的顿河》19世纪文学导论社会背景(P153-154)欧洲完成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过渡,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逐步走向垄断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学,既有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学传统的继承,也悄悄地发生了由近代向现代的历史性过渡。它一方面使欧洲近代文学的人文观念和艺术精神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和弘扬,另一方面也酝酿了对传统的批判和怀疑精神。本章的19世纪文学包括: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两部分。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流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上升这样一个新旧历史交替的时代。这时的欧洲社会进入“现代性”阶段——思想的自由化.多元化与人的个性展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浪漫主义文学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浪漫主义强调自我,追求自由,它是在反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古典主义:讲求规则和理性,是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个性自由的反拨。浪漫主义竭力倡导自由思想,是人文主义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现”。各国浪漫主义简介德国浪漫派——关注人的感性自我,热衷于表现怪诞.梦幻.疯狂.神秘.恐怖等等。代表人物:诺瓦里斯,霍夫曼。英国浪漫主义——崇尚自然。代表人物:华兹华斯,济慈,雪莱,拜伦。法国浪漫主义——充溢着由剧烈的社会变革所致的自由与激情。代表人物:夏多布里昂,梅里美,乔治·桑。总结浪漫主义文学在自由精神的鼓舞下,弘扬个性,肯定自我,揭示了人的丰富而纤弱的感情世界,塑造了充满扩张欲望的“自我”,表达了现代人要求摆脱传统文明束缚的个性主义愿望,使西方文学中“人”的形象拥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主体意识。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确立与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科学主义空前兴盛的时期。崇尚写实:延续理性主义思想,接纳与借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与理念进行文学创作,形成了真实.写实的原则现实主义作家在客观“再现”与“反映”生活的过程中,普遍对人的灵魂做了空前真实细致的剖析,从而改变了西方文学“人”的观念。代表作家及其观点巴尔扎克的“性恶论”托尔斯泰:描写人的心灵善恶冲突的痛苦过程狄更斯:天性善良者遭受磨难和人性受污者迷途知返的过程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恶”福楼拜:“生命与痛苦同在”自然主义及其代表人物左拉:“生物”的人第一节了解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作为文学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它从艺术产生之日起就已存在,古今中外的神话传说都充满了浪漫因素。作为文学思潮,浪漫主义特指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1789——1830)在欧洲出现的文学主潮。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和特点19世纪欧美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第一,它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自由主义思潮)第二,思想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第三,发展过程。文学与政治的联系,西方文学史上还没有过像浪漫主义文学与当时的政治时局的联系那样紧密,浪漫主义几乎成了自由主义的同义词,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和文学中的浪漫主义被看成是一回事。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到1830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欧洲社会一直处于动荡不宁中。法国大革命的失败引起了人民的普遍失望,拿破仑战争、欧洲“神圣同盟”的镇压,封建王朝统治的恢复,使人民深受封建专制独裁的奴役,引起普遍的不满,向往政治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思潮个人独立,极端自由19世纪前30年,法国在政治领域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其代表人物是贡斯当和“空论派”思想家(一些大学教授和作家组成)。自由主义思潮表现了法国资产阶级对启蒙运动的自由、平等口号的不同解释。它修正了卢梭的民约论思想,认为自由平等不在于政权建立在全体人民的社会契约上,而在于要保证个人自由,即个人独立于社会和国家约束之外的自由。自由主义思想强调个人独立,极端自由,成为整个19世纪文学的精髓。19世纪文学中的“世纪病”、“个人反抗”,都是在自由主义思潮的背景下产生的。浪漫主义作家把政治自由的原则广泛运用到文学艺术领域。文学的自由主义政治上的自由主义与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成了同义词,很多作家自觉把政治自由原则用到文学运动中,坚持文学的自由主义。雨果认为,“文学自由正是政治自由的新生女儿”,“在不久的将来,文学的自由主义一定和政治的自由主义能够同样地普遍伸张”。“浪漫主义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由此可以看出,浪漫主义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政治倾向,它以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浪漫主义所涉及的“自由”、“理性”和“感情”,包含着大量的哲学意义,以至浪漫主义这个词直到今天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德国古典哲学是哲学领域里的浪漫运动,它成为文学领域里的浪漫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的基调是唯心主义,它对自我的强调表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情绪。(一)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1724——1804)强调天才,灵感和主观能动性。他认为只有在艺术中才有天才,它是一种天生的、别人学习不到的独创的能力。他说,天才是“天生的创造功能”,“天生的心理的能力”。天才艺术家在创作时的灵感是怎样涌上心头的,连艺术家本人也不清楚。康德的天才论是一种不可知论的天才灵感说。比古希腊柏拉图的神赐论的“迷狂说”,在灵感学说史上进了一大步,由“神”转变为“人”的灵感说。康德的天才灵感说康德的天才灵感说在18世纪末盛行一时,很多文学艺术家力图从自己的创作经验中寻找灵感发生的奥秘,把它看作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神现象,注重主体内部情感的探索,这对传统的灵感论是一个进步,但又披上了不可知论的神秘外衣,导致了浪漫主义的神秘主义因素。神秘因素费希特(1762——1814)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他主张“自我”创造一切,“自我”之外没有独立自在的其他事物。“自我”学说,着重阐发了人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他把“自我”看作行动着的主体,自我要用行动来克服非我的障碍,和非我作斗争。从“自我”论出发,费希特认为人的心灵可以自己创造美,而不必依赖于现实美,主观能动性具有绝对的自由和个性,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艺术方式去实现自身。这为浪漫主义文学所提倡的解放主观世界,表现自我打下了理论基础。费希特的自我论谢林(1775——1854)是德国古典哲学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他的“自然哲学”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从物质到人类,都是“宇宙灵魂”按照一定目的创造出来的,把一切自然之物都归结为精神,或者说,从自然追溯到精神。比如,他把光看成是绝对精神的“自我直观”,把重力看成是绝对精神的“向外直观”。“自然哲学”使谢林成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之一,因为浪漫主义正是赋予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以精神和生命。浪漫主义对大自然的崇拜,直接源于谢林的自然哲学。谢林的自然哲学黑格尔(1770——1831)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从绝对精神出发,他分析自然美和艺术美,认为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只有心灵才能涵盖一切,由心灵产生的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他探讨艺术发展史,认为古典型艺术表现的精神是有限的,不自由,它必须让位于浪漫型艺术,因为浪漫型艺术表现的精神溢出物质,内容大于形式,发展更加自由。这些学说和观点,为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意识和精神作用产生了很大影响。黑格尔的心灵的艺术解放思想的作用归纳起来,德国古典哲学是哲学领域中的浪漫运动,以上哲学观点反映了近代西方社会日益发展的个人主义,提高了人的尊严感,唤起了民族的觉醒,促进了对自由独立的要求。在美学方面,它表现出强调精神产生物质、主体产生客体的唯心主义实质。在艺术本质问题上,它强调自由、自我创造、天才、想象、情感和艺术直觉,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为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武器。19世纪初期,一些先进思想家看到资本主义发展使劳动人民日益贫困,他们开始思考人民贫困的原因,抨击资本主义制度,提出建设新社会的方案,从而产生了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这种理论的空想性,本身就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的空想主义克服了以往空想社会主义缺乏现实性的弱点,把理想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上。(二)空想社会主义概括起来,空想社会主义者企图以个人的空想计划来代替社会斗争,实现人类的解放。他们不是想首先解放某一阶级,而是想立即解放全人类。这就必然陷入历史唯心主义,并且注定他们制定的计划,从一开始就是空想的,陷入纯粹的幻想。然而,他们所宣扬的天才论,崇尚个人品德和才能,改革社会的愿望,建立理想社会的憧憬,对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建立理想社会的憧憬近代的“浪漫主义”(Romanticism)概念源于中世纪的“罗曼司”(Romance),来自拉丁语。指中世纪的骑士生活、骑士传奇、英雄美女的爱情和风流韵事等。罗曼司在17世纪中叶转为“浪漫的”(“罗曼蒂克”Romantic),具有“想象的”、“传奇般的”、“不切实际的”、“忧郁的”、“堂吉诃德式的”多重含义。文艺复兴时期,塔索、斯宾塞的叙事诗继承了罗曼司的不少特点。到了17世纪末,这些中世纪的罗曼司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总称为“浪漫的”诗歌。“浪漫主义”概念的演变一个流行术语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的”就成了一个十分流行的术语。1777年,卢梭在《一个孤独的漫步者的沉思》中使用了这个字:“碧叶纳湖的沿岸比起日内瓦湖的沿岸来更荒野,更浪漫,因为岩石和树林更紧密地围绕着湖水。”一个时代的文化风气在浪漫主义的文学运动中,“浪漫的”发展为“浪漫主义”(Romanticism),含义比较固定,特指在英、法、德三个主要国家出现的文化环境,共同的特点是崇拜感情,崇拜大自然,反对古典主义的权威和传统。浪漫主义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学现象,而是一个时代的文化风气。在19世纪初期,政治、哲学、音乐、绘画都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特点,它们和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互相影响,互为联系,结成了一个统一的浪漫主义文化环境,展示了浪漫主义时代的风貌。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点第一,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第二,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第三,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第四,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浪漫主义的艺术特点第一,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第二,浪漫派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突出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第三,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第四,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喜好。欧美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英国:湖畔派,拜伦和雪莱,济慈,司各特德国:施莱格尔兄弟,耶拿派,海德尔堡浪漫派法国:夏多布里昂,斯塔尔夫人,雨果俄国:茹科夫斯基,雷列耶夫,普希金,莱蒙托夫东欧:亚当·密茨凯维奇,裴多菲美国:库柏,爱伦·坡,欧文,霍桑,惠特曼,麦尔维尔1.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在英国,Romantic一词一直用来形容中世纪的骑士故事。19世纪初期、中期,没有一个诗人自称为“浪漫派”。1813年,斯塔尔夫人的《论德国》在伦敦出版后,施莱格尔关于“古典的”和“浪漫的”的划分才为英国人所知。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英国文学史,谈到19世纪初的诗歌派别,只指出具体的“湖畔派”“恶魔派”和“可克尼派”,没有用“浪漫主义”一词。19世纪末,“浪漫的”才为大家所悉用,运用到许多著名诗人的研究上。直到现代,艾略特还指出“古典的”与“浪漫的”区别就是“完整和片断的,已成熟和未成熟的,有秩序和混乱的之间的区别”。英国
本文标题:19-20世纪外国文学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303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