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3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隋唐文明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阶段特征——国家大分裂;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迅速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1.政治上:国家处于分裂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建立;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休,南北对峙。2.经济上:江南经济持续发展;北方经济破坏和恢复交替出现;经济格局的改变速度加快。3.民族关系方面:民族融合在北方尤其突出;融合成为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4.文化上:突出地反映了时代政治、经济特征.这一时期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为隋唐文化奠定了繁荣基础—科技继续进步;思想方面,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危机;文学承上启下;艺术领域成就辉煌.(二)基本线索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尚书台--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出现。(2)中央集权的削弱: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3)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4)北魏孝文帝改革2、社会经济的发展(1)江南经济迅速开发,北方经济相对缓慢原因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③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④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⑤各族人民共同开发、辛勤劳动影响: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以后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2)手工业的进步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是当时最先进的冶炼技术3、文化的发展繁荣(1)思想:儒、道、佛三教并立(此时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危机,但未失去统治地位)原因: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宗教信仰渴求影响:三教开始相互渗透:儒学吸收佛、道的精神,有新的发展;佛教受儒学影响,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则主张既“贵德”又“尊道”(2)科技数学:南朝宋齐之际的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1000年之久.农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农书,它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经验,还有选种(人工选种)等先进技术.(3)文学艺术文学:中国古代小说兴起(魏晋时出现轶事小说和志怪小说)艺术①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人们注重追求书法的审美功能原因:士人群体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表现:书体的完善成熟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他“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被誉为“书圣”.风格虚玄灵动,尤其是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飘逸潇洒,所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②绘画艺术:士人画家涌现,开始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理论;提出“以形写神”(即注重抓住绘画对象的精神气质),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开创之作代表人物东晋顾恺之(三)重点问题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关系理论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的社会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并为之服务。同样道理,一定社会的文化特点是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特点所决定的。主要体现:(1)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渴望得到虚幻的安慰,统治阶级也需要利用宗教麻痹人民,因而佛教盛行。随着佛教流行,江南大修佛寺,北方出现石窟,因之宗教画和佛像雕塑成为流行的艺术。(2)同时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政治黑暗,因而知识分子思想苦闷,不满现实,抒发自我,文学艺术繁荣起来(3)江南经济开发,科技文化得到了相应发展,所以南方出现了祖冲之圆周率、王羲之书法、顾恺之绘画等突出成就。(4)北方民族大融合出现,产生了总结北方农牧业生产经验的《齐民要术》一书。课堂练习: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今山西大同),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大意为:洛阳自古是帝王所居),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卷十九材料二:平城僻处塞上,虽不断地移民塞上,给耕牛,计口授田,也只能供应六镇的军粮。至于平城自作为京都以后,人口集中,游食者众,粮食供给难免发生困难。……据(南齐书·芮芮虏传》称,太和三年(公元479年)“芮芮(北方少数民族,通称“柔然”)主发三十万骑南侵,去(距离)平城七百里,魏(北魏)拒守不敢战,芮芮主于燕然山纵猎而归”;其后高车(北方少数民族)攻柔然,取柔然故地,柔然南徒,逼近平城,孝文帝遣数十万骑北拒柔然,“大寒雪,人马死者众”。如果北魏仍都平城,稍一疏忽,有被柔然包围的危险。——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下册)材料三:当时北魏政府,虽则逐步汉化,而一般鲜卑人,则以建国已逾百年,而不兔暮气渐重,孝文帝实在想用迁都的政策来与他的族人以一种新刺激。……及迁洛阳,政治情势大变,一辈南迁的鲜卑贵族,尽是锦衣玉食,沉醉在汉化的绮梦中,……而鲜卑命运,亦竟此告终。——钱穆《国史大纲》(上册)回答:(1)依据以上材料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2)你如何认识和评价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后果?(1)平城的位置偏僻,不利于加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治理;不利于改变鲜卑民族的旧俗,采纳汉族的文化制度;洛阳自古以来就是帝王之都,更有利于北魏的统治。平城附近的粮食生产不能满足都城人口的需要。北方其他少数民族容易对平城形成威胁。鲜卑人长期处于统治地位,逐渐变得缺乏朝气。(2)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北魏贵族的生活日益奢侈,最终导致鲜卑族的衰败。但是,迁都洛阳以后,北魏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重新走向统一准备了条件,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二、隋唐时期概况隋————————唐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实现大统一制度创新和开凿大运河隋炀帝的暴政和灭亡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灭亡(一)阶段特征:中华文明鼎盛时期主要表现1、政治上:国家统一,各项制度得以完善;政治清明,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繁荣局面.2、经济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农业、手工业有较大发展,商业和贸易繁荣,长安、洛阳成为国际性大都市。3、民族关系上:唐朝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获得重要发展.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疆域空前辽阔。4、对外关系上:对外政策开放、交通发达,唐朝和亚洲、欧洲、非洲之间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5、文化上:唐朝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全面繁荣;社会生活多姿多彩;科技、文化成就突出,影响深远。(二)基本线索1、隋唐时期的政治(1)各项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创新完善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内容:特点:三省分工明确,相权被一分为三,相互牵制评价:削弱了……加强了……提高了……三省工作程序:中书门下尚书(2)加强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隋文帝时:废除郡级,形成州县两级唐太宗时:设道为地方监察区(后发展成行政实体)但唐朝中后期,大量设置藩镇,最终形成藩镇割据局面.①原因根源: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制度原因:节度使集中了地方的财、政、军权直接原因:安史之乱严重削弱了中央政权②影响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威胁国家统一藩镇拥兵自重、割据混战,破坏社会生产直接导致了唐朝灭亡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3)选官制度:科举制(4)监察与谏议制度的发展与完善(5)加强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管理主要少数民族: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①军事征服,安定边疆②设置管理机构③册封爵位④和亲⑤会盟(6)对外关系----唐朝同天竺、日本、朝鲜、波斯和大食等都有密切交往。特点:①范围广泛,连续性强。②交往领域全面,途径众多。③兼容并蓄,互通有无。作用:①唐先进文化的传播,扩大了影响,促进了世界文明进步;②频繁的对外交流,更促进了唐的繁荣,也丰富了人民经济、文化生活。③加强了中国与亚、欧、非洲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增进了了解和友谊。2、隋唐时期的经济农业农具:灌溉工具:曲辕犁——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直至明清)丝织:制瓷:白瓷进入成熟期,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陶瓷开始通过海上出口筒车(利用水力运行)唐代出现缂丝技艺,南方超过北方成为丝织业重心手工业商业城市:商业繁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成为繁华商业城市坊市界限明显、白天定时开、闭市,商业仍受较严格控制,但唐朝后期开始出现“夜市”、“草市”柜坊(银行雏形)、飞钱(汇票)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外贸:机构—市舶使(广州--专门管理对外贸易)客商—西域、波斯、大食客商汇集长安路线—陆上丝绸之路繁荣、海上陶瓷之路开通经济格局: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原因:1.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丝绸之路畅通2.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3.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政策4.中外交往频繁3、隋唐时期的文化思想:文学: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三教合一”,得到新发展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尊崇孔子、建立国学唐诗的繁荣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陈子昂、“四杰”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唐传奇(短篇小说):《柳毅传》《莺莺传》--小说渐趋成熟(代表作、诗歌风格、时代特征)题材广泛: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等诗人辈出特点:古典诗歌的高峰—名家辈出,流派众多,作品极为丰富科技:天文:医学:火药的发明、雕版印刷术作品《金刚经》僧一行、梁令瓒药王——孙思邈《千金方》艺术:书法:绘画: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草书——张旭、怀素题材广泛,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画圣)《游春图》《步辇图》《天王送子图》特点:书法艺术高峰-注重法度,风格多样,理论日趋成熟特点:绘画高峰—追求法度,题材多样,手法创新,雍容华贵隋唐文化特点:博大精深,全面繁荣,泽被东西,影响深远隋唐文化繁荣成因:(1)王朝一统,国家鼎盛,经济繁荣,社会开放,多元发展(2)社会成熟、正规,法度和规范成为普遍的社会需求隋唐文化的世界地位: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唐文化影响深远,不仅影响到亚洲的文明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附: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沿革简史1、世卿世禄制:2、军功授爵制:3、察举制:4、九品中正制:5、科举制:西周时期盛行、后逐渐消亡商鞅变法时确立,有利于打击旧贵族的势力和提升地主阶级的地位西汉武帝时确立,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初期重德才,后期重门第曹魏时确立,初为加强集权,后成为门阀士族垄断高官厚禄的捷径隋炀帝时确立,后世发展完善,初期积极作用明显。明清时逐渐走向僵化同步练习:1、下列关于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说法不正确的是()A.由集权的方式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到用分权的办法来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选官制度实行科举制C.土地兼并现象得以消除D.对外交通更健全,交往更频繁C2A.中书省B.尚书省C.门下省D.六部3、唐太宗在谈到中央某机构的职权时说:“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这个机构应是A.中书省和门下省B.尚书省和中书省C.尚书省和门下省D.礼部和吏部4()①耕田的农具更科学合理了②灌溉上更省力了③用焦炭作冶炼燃料④制瓷不用手工了A.①②③B.①②C.①②④D.①②③④CAB5《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回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此材料说明()A.唐政府限制城市商业的发展B.唐朝时期商品经济繁荣C.唐政府重视城市商业的发展D.唐政府重视商品的质量6因是A.唐朝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B.唐朝经济文化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唐统治者采取开明的对外政策D.唐朝在政治上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B比较唐朝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有何异同相同点:都是通过权利的分散达到中央政府部门互相制约与平衡,防止集权。不同点:唐朝的三省是中央权力机关,主要是政令与行政权力的分散,最终有利于皇帝集权。美国的三权分立是行政、立法,司法等权利的分散,是为了防止集权,确保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实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诗中反了开元盛世的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试对这首诗作一简要评价。(1)景象:①人口、户数大
本文标题:3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323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