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第二章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现状
信息技术教法——第二章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现状第一节课程标准研究•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美国–英国•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背景–课程标准与指导纲要的区别–课程标准具体内容•高中•义务教育阶段第二节教材建设现状及分析•信息技术教材的审定和选用•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第三节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现状•信息素养的国家标准•学生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第一节课程标准研究•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美国•1998年,美国教育技术国际协会(InternationalSocietyforTechnologyinEducation,ISTE)颁布了面向学生的国际教育技术标准,详细列出了从学前到12年级学生应具有的技术能力的国家标准,其核心是将课程与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中基础技术标准分为六大类,每一类中的标准都要求向学生介绍、强化,并使之掌握。教师可以依据这些标准和特征为准绳设计基于技术的活动,使学生成功地学习、交流、获得生活技能。第一节课程标准研究•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美国•①基本操作与概念–学生能够表现出对技术系统的本质和操作的充分理解;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技术。•②社会、道德与人文方面的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与技术相关的道德、文化和社会问题;学生能够负责任地使用技术系统、信息和软件;学生对技术用于支持终生学习、协作、个人追求和提高学习效率持积极态度。•③技术作为提高学习效率的工具–学生能够使用技术工具,加强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并激发创造力;学生能够使用高效率工具,在信息化环境中协作学习,准备出版物,制作有创新性的作品。第一节课程标准研究•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美国•④技术作为交流的工具–学生能够通过远程通讯与同龄人、专家和他人协作,发表作品并进行互动交流;学生能够使用多种媒体和方式与多种受众有效地交流信息与思想。•⑤技术作为研究的工具–学生能够使用技术工具,从多种信息源中查找、评价和收集信息;学生能够运用技术工具,处理数据,报告结果。学生能够评价和选择新的信息资源和新技术,以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⑥技术作为解决问题与决策的工具–学生能够使用技术资源,解决问题,作出合理决策;学生能够使用技术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第一节课程标准研究•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美国2007年,新版标准–①创新与变革•学生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并能使用技术工具建构知识、开发新的产品与过程。–能够运用已有知识产生新思想、新产品或新过程。–能够把创作原创性作品视为自我和团体的一种表达方式。–能使用模型与仿真系统探究复杂系统与问题。–能够预见未来发展趋势,推测各种可能性。第一节课程标准研究•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②交流与协作•学生能够使用多种媒体与数字化环境通过与他人交流协作(包括远程协作)促进相互之间的学习。–能够应用多种数字化环境和媒体与同龄人、专家或其他人进行交互、协作与发表作品。–能够运用多种媒体和方式与多种受众有效地交流信息与思想。–能够通过与其他文化背景的学习者交流沟通发展自身的文化理解能力与全球意识。–能够通过创作原创性作品或解决问题为项目团队贡献力量。第一节课程标准研究•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③熟练运用信息开展研究•学生应具备使用数字化工具搜集、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能够设计相应策略指导问题探究。–能够应用多种媒体从多种信息源中查找、组织、分析、评价、综合和符合道德规范地使用信息。–能够根据特定任务恰当地评价、选择信息资源与数字化工具。–能够处理数据,报告结果。第一节课程标准研究•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④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与决策•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技能与恰当的数字化工具与资源进行研究的设计实施、项目管理、问题解决,并做出合理的决策。–能够发现和确定亟待解决的难题与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能够设计制定一个解决方案或完成一个项目有关活动的管理。–能够搜集、分析数据资料以确定解决方案或做出合理决策。–能够使用多重视角和多种手段考察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第一节课程标准研究•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⑤数字化时代公民的意识与素养•学生能够理解与技术有关的人文与社会问题,其行为要合乎法律和伦理道德规范。–倡导人们安全、合法与负责任地使用信息与技术,并能付诸实践。–对技术用于支持协作、学习和提高效率持积极态度。–能够表现出对终身学习的个人责任感。–具有数字化时代公民的领导能力。第一节课程标准研究•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⑥技术操作与概念•学生能够表现出对技术的概念、系统和操作的充分理解。–能够理解与使用技术系统。–能够有效、高效地选择和使用应用软件。–能够对技术系统与应用软件进行检修与维护。–能够迁移已有知识学习新技术。第一节课程标准研究•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英国信息与通信技术课程的第四阶段新标准(2007年)第四阶段(14~16岁)相当于我国的高中阶段。第一节课程标准研究•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1)关键过程•获取信息•学生应该做到:–a.系统地分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b.分析使用信息通信技术解决问题时所需的信息资源;–c.从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合适的信息,展示选择过程中的识别能力,对信息的价值、准确性、适应性和好坏作出判断;–d.探究、开发和综合信息,设计满足用户需求的问题解决方案;–e.审慎的评估、判断所选信息并以恰当方式获取反馈。第一节课程标准研究•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发展思维•学生应该做到:–a.设计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高效、适用的问题解决方案;–b.不断整合、高效的选择和使用合适的信息通信技术工具解决存在的问题;–c.独立的探索、开发和综合更加先进的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信息去解决问题;–d.安全、负责地使用信息通信技术;–e.审慎地评估、判断所使用得信息通信技术工具并以恰当的方式获取反馈。第一节课程标准研究•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交流•学生应该做到:–a.在不同情况下,运用一系列的信息通信工具和媒介有效的分析、交流和表达信息;–b.创造满足用户需要的、不同目的的、符合要求的解决方案,展示出对信息的解释和呈现方式的思考;–c.安全、负责和稳妥地交流和交换信息(包括电子交流)。第一节课程标准研究•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评价•学生应该做到:–a.在活动进展中观察、修改和评价信息,批判性地思考和相应用户的反馈意见;–b.根据结果,评估自己和他人运用信息通讯技术解决问题的有效性。第一节课程标准研究•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范围和内容–这一阶段概述了教师在教授重点概念过程中应该把握的问题范围。第一节课程标准研究•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范围和内容–要学习的信息通信技术应该包括:•a.在来源广泛的资源环境中,利用高复杂程度的信息来解决日益高要求的问题。•b.运用一系列信息通信工具满足用户的需要,解决问题。•c.加强对以下要求的理解:•——采用安全的工作措施,以减轻身心压力;•——保持信息安全,减少来自于计算机病毒和其他恶意攻击的危险•——管理信息,安全的存储和访问信息并能高效检索信息。•d.根据信息通信技术的获取和使用对社会、经济、法律和伦理道德的意义,思考信息通信技术对个体、社区和社会的影响。第一节课程标准研究•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3)课程机会–在关键阶段,应该为学生提供以下重要机会,以提高学生对学科的概念、过程和内容的理解。第一节课程标准研究•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a.在其他领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做出恰当的技术选择;•b.在团队合作中担当不同角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c.独立地、有区别地和善于反思的选择和使用技术;•d.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管理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e.将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解决问题、执行任务和进行调查的真实情境中;•f.积极主动的发现并充分发挥更为先进的或新的信息通信技术工具和信息源的潜力;•g.从使用范围和对个体、社区和社会的重要性角度对个体使用信息通信信息通信技术的经验进行评估;•h.在感兴趣的相关领域和其他学科中运用信息通信技术。第一节课程标准研究•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第一节课程标准研究•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背景•2000年,《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第一节课程标准研究•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背景•课程标准的结构一般包括总刚和分科课程标准两部分。总纲规定学校教育的总目标、学科的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教学时数表和教学通则等。分科课程标准规定各课教学目标和教材纲要、教学要点和教学实践的分配、应有最低限度的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方法和其他应注意的事项。第一节课程标准研究•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背景•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特殊性第一节课程标准研究•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与指导纲要的区别•起点差异–指导纲要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各阶段均为零起点–课程标准考虑到与初中阶段的衔接、各地发展不平衡等情况,选择了适度提高起点的设计思路第一节课程标准研究•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与指导纲要的区别•教学目标–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第一节课程标准研究•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与指导纲要的区别•课程内容–指导纲要规定课程内容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课程标准对课程的内容有了较大的拓展和深化,采用必修+选修的模式,一方面加强初高中的衔接教育,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并且在内容标准上体现了对三维目标的要求第一节课程标准研究•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与指导纲要的区别•课程实施–课程标准较之指导纲要提出了更加详细而具体的教学、评价和教科书编写建议,并由学时管理改变为学分管理第一节课程标准研究•高中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其中每个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接近的若干个科目组成,每个科目又由若干个必修与选修模块组成。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个独立课程,与通用技术同属于技术领域。第一节课程标准研究•高中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课程基本理念•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第一节课程标准研究•高中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这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第一节课程标准研究•高中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课程设计思路及模块结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体现了如下三个特点–第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第二,符合学生身心反战需求的课程内容–第三,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第一节课程标准研究•高中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课程设计思路及模块结构•在课程结构上,课程标准规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每学分18学时)。修满4学分为高中毕业的最低要求,其中必修2学分,选修2学分第一节课程标准研究•高中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内容标准•内容标准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文本采用“内容标准”、“例子”、“活动建议”相结合的形式。其中内容标准是主体,例子是对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活动建议是对教学活动的引导第一节课程标准研究•高中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实
本文标题:第二章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现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3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