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中国政法大学:“微思政”学生工作模式说明
“微思政大作为”--中国政法大学“微思政”学生工作模式说明一、主题与思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微文化”渗透到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方方面面,并深刻影响乃至塑造了作为网络原住民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据学校连续四年对全校学生开展的德育状况调查显示,网络社交工具已成为大学生重要社交工具之一。其中微信的使用频率最高,有94.9%的同学经常使用微信这一网络社交工具,69%的同学经常使用QQ,34.4%的同学经常使用微博。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国政法大学积极开展“微思政”,打造包括“微引领”、“微建设”、“微学习”、“微健康”、“微服务”、“微公益”、“微矩阵”等“七微”的“微思政”学生工作模式。“微思政”契合学生个体化的成才需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运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便捷性、平等性、灵活性、交互性以及注重主体性等特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触动心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实施过程与成效(一)微引领学校探索思想引领的“O2O”相结合的“微引领”模式。1.高端引领,引实入微。线下举办大使报告会等高端讲座,聚焦热点,答疑解惑,线上全方位宣传和互动,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而学生处等官方微信平台中开设了“好好学习”、“经典E言”专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2.体验教育,感想入微。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学校开展毕业红色之旅,组织学生参观了焦庄户地道战遗址和古北口抗战纪念馆,并通过微信平台展示学生观后感,实现了线下和线上教育相结合。3.典型教育,事迹入微。立足于微文化的特点,深入挖掘“高端上档次”抑或“低调有内涵”的正能量微素材,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以身边的人、身边的故事来传播正能量。(1)开展了“低门槛,高频率,接地气”的“CUPL正能量人物系列展播”,共展播83期,该项目荣获“第三届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奖特等奖”。(2)毕业教育中注重学生的参与性,“毕业说吧”自动录制学生对父母、学校以及自己未来想说的话,编辑后进行网络展播。开学典礼上播放家长寄语。开展“百分之百法大人”网上答题活动,基本覆盖毕业生和大多数在校生,同时还吸引了部分校友参与,刚推出两天时间参与量就超过7千。(3)拍摄《法大学子的追梦故事》、《身边的党员》、《最美法大人》系列等精品微视频,各平台累计点击量达万余次。其中“法大人追梦故事”系列微视频被评为全国“中国梦”微电影征集“网络人气奖”和北京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优秀项目。而“法大,让我再爱你一次”的毕业生摄影展校园网单条阅读量达4833次。4.积极创新,形式入微。立体化延伸入学教育,新生入学前就在网络上启动“我秀我的大学梦”主题活动。学生们踊跃参与,以2015年为例,征集到绘画、书法、文学作品以及微视频等作品300余份,其中“我的大学梦——开学典礼新生代表发言稿”232篇。而在来校报到前,借助于数字化迎新平台,建立了网络E班级,以集体智慧创作了“我的大学梦”班级集体微视频22部,展示了他们的学业梦、公益梦、法治梦以及报国梦。学校对这些作品进行评比表彰和网络展示,并结集成册为《我的大学梦——中国政法大学2015级新生梦想册》。在入学教育中,将校规校纪、日常行为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大学生涯规划等内容首次以舞台剧的形式展现,并通过网络平台传播辐射到全校。另外,连续几年开展《法大校园》迎新航拍活动,让学生尽快了解和熟悉校园,培养学生的校园认同。(二)微建设依托网站、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开展党团组织建设、学生组织建设和班集体建设,引进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学习与考试系统,开通法大青年、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处新浪官方微博以及微信公众账号,建设包括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委员会、学生会等一大批学生组织社团新媒体平台,通过网络学习、网上宣传,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党、团教育。此外,通过建立学院、班级QQ群,为学生搭建网络沟通渠道,创新形式进行班集体建设。(三)微学习“微学习”以网络创新、便捷和高效的方式,提升广大师生的文化素养以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互学互促互进。一是开设学工“微课堂”,在学生工作队伍中进行理论宣传学习、热点焦点分析、时事政策解读等。二是倡导组建以学生自愿组合的读书会、学习小组、学习俱乐部、专题讲座、学习社团等为形式的“学习圈”。并对学习圈活动进行总结和提炼,在校园网进行分享推广。三是学生搭建了英语角、学习讨论组等微学习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培育良好的学习氛围。(四)微健康将健康理念融入互联科技之中。一是和中科院合作开发微信心理测试和干预系统。学生可以直接在学生处微信平台上进行匿名的心理测试,系统自动进行分析,并进行部分的干预和提出可行的干预方案。(数据)让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能主动到心理咨询室进咨询。二是在微信平台开通了心灵驿站栏目,普及心理知识,并且针对新生入学适应、考试等心理调试进行专题的宣传。三是倡导“健康法大”。在“缘聚法大”、“欢乐法大”、“感动法大”、“榜样法大”、“依依法大”等“五个法大”品牌活动的基础上,倡导“健康法大”。线下“健康法大”举办常规的“健康法大”系列讲座。线上开辟“健康法大”专栏,在网络微信平台推广和普及健康知识,宣传防范艾滋病和毒品。还通过各类微信平台发起“早起签到”等,倡议学生开展“晨曦锻炼”计划,引导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五)微服务积极推进学校学生管理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1.开发学生就业服务APP。学生可自动获取就业求职信息,学校就业部门及辅导员能及时了解学生就业求职进程。同时可以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就业辅导。2.建立了“数字化、一站式”网络迎新平台。运用信息技术,以线上线下无缝连接为目的,进行数字化迎新。今年95%以上的新生完成了网上报到,近80%的新生完成了缴费环节,近80%的新生通过系统自选宿舍、自选舍友。报到当天,新生通过扫码可以在很短时间完成报到。而根据迎新系统的个人信息,辅导员在来校报到前就能全面了解学生的信息。3.积极开展信息服务。如在迎新中,学校借助校园网、微博、微信等多媒体平台全方位推送迎新消息。作为迎新牵头部门,学生处在校园网主页、迎新网站和学生处微信公共平台专题发布《2015级新生迎新指南》,并专门制作3万余字迎新电子杂志,内容涵盖法大概览、新生报到、学在法大、新生一点通和学生事务攻略等法大校园生活中方方面面信息,发布两周,仅校园主页点击量就近万次,成为法大新生的报到“宝典”。学校迎新微信公共平台(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处)和微博,于录取结束后,自八月初相继推出多期迎新专题,涉及法大介绍、迎新安排、辅导员介绍等各项内容,微博15条,微信12条,其中微信的总阅读量20000余人次,平均阅读量1700余人次/条。截止8月28日,微信的新生关注量已经达1800人。学生处微信公共平台还专题开设“新生i问”栏目,安排专门人员全天值班,个性化回复新生的分班、接站、入学准备等咨询,共接受信息咨询2500余人次,回复信息6000余条。各学院及各班级也基本建立了各自的微信群或QQ群,实现了辅导员与学生的提前交流,部分学院还提前开展了专业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建立专业认同,尽快适应专业学习。(六)微公益学校积极借助网络平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中,开展西部远程支教、网络捐助、网上法律援助等“微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此外,通过“感动法大”和“榜样法大”微视频的展播,在学校弘扬正能量,目前已有七位同学参与了造血干细胞捐献,每年献血时,报名也非常踊跃。(七)微矩阵学校积极推进“微学工”,目前形成了“三、四、五”的学工“微矩阵”。1.“三”是指的三项机制。一是激励引导机制。为引导和激发全校学生组织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处官方微信每月定期发布了“木笔数据”,对全校微信平台点击量进行评比,并开展十佳学生微信平台和推送的评选活动。二是培训交流机制。学校举办“新媒体引航学生成长”系列讲座,对各微信平台100余名学生负责人进行培训。三是帮推机制。学校以及学生处、校团委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可以帮助相关组织进行帮助,特别重要的信息甚至是互推。2.“四”是指四级平台。形成了学校的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学生处、校团委等职能部门的微信公众账号、官方微博——各学生组织微信公众账号、官方微博——民间个体微信公众号等四级平台。如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处官方微信公众号自14年7月开通以来,关注人数已达9400人,已经覆盖全体在校全体本科和硕士达到70%。2015年微信推送145期推送图文消息406条,累计图文阅读次数46万人次,分享+转发+收藏人数2万余人次。有特色微信平台的还有“法大小石桥”等,推送选课、学校各类通知等学生关注和实用的信息。3.“五”是打造“微思政”五支队伍。一是专门网络思政队伍。宣传部、学生处以及校团委的网络思政专门工作人员。二是网络评论员队伍。由学校牵头组织专任教师、党政干部以及学生骨干组成的,在网络中主动发声,引导舆论。该工作获团中央认可,并在全国共青团交流会进行了经验交流和推广。三是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辅导员班主任主动与学生成为微信、飞信、QQ、人人好友,主动及时发声,通过观察学生的朋友圈等网络动态,从“细微之处”了解学生,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四是学生骨干队伍。学校多渠道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如全面扶持学生视频制作团队,支持话剧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剧目的排演。等等。五是学校领导、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任教师(大V)等。校长等学校主要领导有自己的微博、人人网主页以及微信,经常与学生互动。关键敏感时期,通过在学生有较高威望和知名度的教师发声,引导学生正确理性对待问题。学校还邀请光明新闻传播的专业教师作为专家团队,提供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三、下一步计划由于法大的学科特色,尤其是面对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时代的来临,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基础薄弱,起步较晚,队伍新的现实情况,信息化工作缺少顶层设计,信息资源分散。对此,学校下一步将重点加强:一是推进大数据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推进学生工作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微学工”APP的开发,打破“信息孤岛”,以大数据的分析实现学业自动预警、资助工作的精细化以及心理健康预警等。二是推进协同创新实现校际“微联盟”。在成立校内各网络平台“微联盟”的基础上,举办北京地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坛,建立校际“微联盟”。三是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建设。成立专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室,开展各种培训交流,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整体的微素质。四是推进“微思政”工作的实效性。立足同学成才需求,进一步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提升工作实效。
本文标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中国政法大学:“微思政”学生工作模式说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844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