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论《人生》中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摘要:没有谁的人生路是笔直、顺利的。从出生到死亡,我们的心智、身体都由弱变强。没有人从生下来就是无坚不摧的,面对周围的是结合自己的生活,没有人有绝对的自信。路遥的《人生》是他的成名作,文章发表后曾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文章描写了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西北的一个普通高中毕业生高加林,从民办教师落马后变身成为农民,与同村的农民姑娘刘巧珍产生了爱情故事,可他不甘于农村的生活,想突破传统的束缚,飞向大山的另一边,去城里做有头有脸的人。却因为各种原因他与巧珍的爱情以悲剧收了场。本文试着从两人的爱情观和社会背景两方面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共同感受爱情的悲欢。关键词:《人生》爱情观社会背景爱情悲剧悲剧的产生往往是从一点一滴的细节孕育而成。小说开始:傍晚的阴云密布,沉寂的等待和低沉、连续不断的嗡嗡声,已经预示了这段爱情的不寻常。高加林高中毕业当了乡村里的民办教师,好景不长就被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去了职务。他的希望破灭了,又不得不走父辈的老路,当土地的主人。正是这段时间造就了他与刘巧珍的爱情。刘巧珍无私的爱稀释了他对生活的不满。他曾经发泄般的去干活,他就是要做给别人看,他有多坚强,他有多与众不同。刘巧珍的爱让他低沉的情绪慢慢改变,是巧珍的爱情才使他开始振作。后来,高加林进城当上了县里的宣传干事,工作积极,才华横溢,又博得高中同学、县广播员黄亚萍的爱慕。在城市生活,个人前途与新的情感诱惑下,高加林狠心地断绝了与巧珍的关系。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是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等一系列复杂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时代悲剧,爱情悲剧。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一种悲剧。假如当时高加林没有被顶去民办教师的位子,他不会回到农村,他还会和巧珍相爱吗?我想肯定是不会的。任何事情的产生都会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路遥作品里的生活有人称它为“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高加林与刘巧珍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城乡结合的地方高家庄。小说描写的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故事,当时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改革复苏的时候,改革的春分已经刮起,可像高明楼这样的人,却害怕改革之后他的权利和威严会受到侵犯,他迟迟没有把改革的消息传给高家村的人。于是他便擅自把高加林的教师位子暗中换给自己高中刚毕业的儿子,高加林只好回家当农民。等他多年未见的二叔回家当了当地劳动局的局长后,拍马屁的人又把他安排到了城里当记者,写文章。才华尽显,如鱼得水,可是好景不长,又有小人揭发,他不得不再次回到农村。可是,等他回去后巧珍已嫁人。留下他,成为“没有良心的人”。纵观高加林的起落史,只能说明当时的社会对人才的选拔太黑暗,一句话可以让他成为人上人,也可以把他拍下水。这片改革刚刚起步的“交叉地带”不完备的改革体制,选用人才的落后标准都造成了高加林悲剧的产生,导致了高加林个性发展与历史进程的不协调,在高加林身上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也体现出农村走向城市者的自身素质,高加林的人生似乎如此。高加林第一次回归土地的时候,他接受了巧珍的爱情。虽然刚开始矛盾过,但最终还是感情战胜了理智。他觉得他与巧珍在一起很甜蜜,甚至有一度他觉得自己很骄傲。巧珍可是大马河川里最俊的姑娘,又是著名“财神爷”刘立本的女儿,却爱上了他这个穷得“满窑没一件值钱东西的穷户”随着身份的改变,他对巧珍的感情也变质了。他进城当了通讯干事,是城里人。他就看不起巧珍了。他觉得他与巧珍在一起没有共同语言,更没有前途可言。也正是因为他身份的改变,黄亚萍才主动追求他的。其实上高中的时候,黄亚萍就喜欢高加林。但是,毕业后,高加林回了农村才断了她的念头。如今,加林再次回城,她就迫不及待的来找他表白。因为“加林已经参加了工作,那个对她来说是非常可怕的前提已经不复存在了”。最后,她与高加林分手也是因为高加林身份的改变。高加林被退回了土地,他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了。城市与农村是他们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城乡差别是当时我国城乡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所决定的。尽管才华出众的高加林也不得不受到这一客观现实的制约。作为农村人的巧珍感受和理解新事物能力很强,她喜欢接受新事物的影响。她和心的对象应该是普通农民“更有意思”的人,应该是有一些文化趣味的,而这样的对象在高家村的大马河川能用接触到得,有这种机缘的就只有高加林。巧珍读的书不多,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对外面的世界又缺乏清楚的认识,对高加林的心理更是把握不够,对自身生存价值有着重重顾虑。因而她有着朴素的爱情追求。在旧道德、旧习俗都还浓厚地残留在高家庄,就连刷牙这样的文明小事,在人们心中也有着严格的等级意识,被人们看做是“西洋景”。国家干部之类才会做的事,巧珍这种农民怎可能做呢?他和高加林纯真的爱情,在这里遭到了瘟疫般谣言的袭击,这些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东西,需要巧珍鼓起勇气去适应与抗争。这些对于一心向往城市文明生活的高加林更是感到不适应,所以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是社会环境悲剧的产物。二、高加林的爱情观。高加林的悲剧与他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高加林是倔强、自信、好强、富有理想的青年。他是农民的儿子,他是在黄土地上长大的,但他从来都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他从心底不愿“像他父亲一样一辈子当土地的主人(或者按他的另一种说法是奴隶)”老父亲供他上学,已经把他身上的泥土味冲洗得差不多了,他向往城市生活,他有远大的理想,这就埋下了他人生悲剧的根源。他被三星顶替回家成了农民,所有的希望破灭了。一方面他痛苦不堪,甚至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另一方面,高明楼的不光彩行为又激起了他的好胜心理.他绝对不会认输,他甚至想“假如没有高明楼,命运如果让他当农民,他也许会死心塌地在土地上生活一辈子!可是,现在只要高家村有高明楼,他就非要比他更有出息不可。”要想战胜高明楼,唯一的办法就是离开高家村。正是这种报复心理又一次加剧了他对城市的渴望。也正是在这种性格的驱使下,他接受了马占胜的安排,通“走后门”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了通讯干事,他的才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挥,同时他的努力也得到了众人的认可。他的自尊心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满足。但是,好胜的心理是不甘于平庸的,更不会满足现状。他觉得他应该到更大的地方发展。为了更远大的前程,他选择了黄亚萍。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导致了克南妈妈的举报。他的事业又成了一场梦。当他又一次遇到黄亚萍时,他看到她和张克南在一起,他就应该和黄亚萍少接触。他觉得他和黄亚萍在一起,他有说不完的话,他们有太多的共同语言。而黄亚萍以前就是喜欢加林的,更是让他们两很快的走到了一起,也因为和巧珍没了共同语言而残忍的抛弃了她。高加林把自己对城市文明的追求和农民的位置、养育他的黄土地相对立,而以为摆脱农村,进入城市才是唯一的出路。高加林在满腔热情的追求中,渴望中,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不去思考如何改变落后贫穷的现状,这就是他的追求没有建立的坚实的基础之上,环境又没能委托的追求创造条件,甚至合理的追求都受到压抑,他只是凭借一个年轻人地热情去寻找和建设自己的生活,就必然会造成他存在着较强的虚荣心、个人主义、脱离群众等致命的弱点,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三、刘巧珍的爱情观。刘巧珍选定高加林为心上人,并在痴情的追求中把他理想化、升华了。事实上她并不完全理解高加林。加林是被动的,以自己为中心。加林看到的是城乡差别和等级差别,他的生活理想就是摆脱农村和农民,强烈追求城市文明,到城市里去施展才华,而巧珍看到的只是她和加林的文化差别。她在爱情面前感受到的差别是感性的。加林思考的差别相比较而言是更趋理性和现实的。在爱情的马车上,本来是两种不同的力,只因高加林是因为生活和工作处在低谷,与巧珍发生了偶然的碰撞而有了一段单纯的感情之路。因此他们的爱情从开始到结束都处在不稳定中,巧珍只能得到和她同样是农民的高加林的爱情,却无法得到和她有差别的知识分子的高加林的爱情。总之,《人生》中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不仅是他们自己的爱情悲剧,也是那个时代所有青年或者人生道路上所追求的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人生》这部中篇小说,曾经影响了无数的青少年,现在也影响着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摸索前进的人。它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带给我们的是对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深入思考。作者路遥先生虽然没有给正在面对或者将要面对人生中的选择的人们指出明确的方向,但是他已经告诉了我们人生可能就是这样,有很多机遇和挫折,这就要看我们以怎样的方式去迎接它们?人生道路上有很多的诱惑,我们又该以何种方式去抗拒呢?这些也是路遥向我们提出的问题,而文章的最后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似乎也让我们看到了答案。有些人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可能是最适合的,他或她可能就是你希望的源头。农村的土地不一定不好,只要积极向上加上党的政策,在农村这块地方也能开垦出自己的人生,也能诞生出新的希望。我们拼命去追求那些泡沫般的希望却漠视身边那些垂手可得的希望,于是我们不断期盼、希望、绝望直到我们身心疲惫、悔不当初。或许我们该换一种活法,或许这就是人生……参考文献:[1]路遥:《人生》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
本文标题:《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909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