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政治必修四复习提纲(完整版)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史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把不自觉、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3、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5、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6、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7、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8、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者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9、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原因: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华,就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人物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10、哲学的作用:生活: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正确地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学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社会变革: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原因是: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其次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3、唯物主义是: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5、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6、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7、唯心主义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8、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好夸大唯一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9、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批判地吸取)]1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①第一次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一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1、自然界物质性原理: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们改造自然的前提,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体现:人类社会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方法论:承认人类社会客观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认识和客观相结合。3、哲学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4、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5、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6、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7、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按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8、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②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③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客观规律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1、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和本质: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可以能动的认识世界、能动的改造世界。3、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内容: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哲学依据:①物质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要求②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的要求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3、要求: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方式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2、实践的两层基本含义:1、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3、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5、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6、真理的客观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只能有一种认识是正确的,即真理只有一个。7、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8、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步,哪怕是同一个方向迈出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9、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互相转化10、认识的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发展也有一个过程。11、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12、表明: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不断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13、方法论: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的普遍性原理: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事物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2、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方法论:联系是普遍的,因此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
本文标题:政治必修四复习提纲(完整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058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