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咬文嚼字》(定稿)2ppt
•三位作家坐在一起吃饭,分别说了这么三句话,“吃在中国”“在中国吃”“在吃中国”,试分析这三句话的意味。•参考答案:•吃在中国——食文化在中国;•在中国吃——想吃美食,到中国去。[此两句含有自豪之情,含褒义;]•在吃中国——挥霍公款,吃穷中国。[此句含有愤怒的情感,含贬义。](一)炼字(二)炼字曾国藩率领武装与太平军作战初期多次失败。清政府要求各地的地主武装头目写奏章总结与太平军作战的经验教训。曾国藩写到“屡战屡败”一词。当时作为师爷的左宗棠看罢大惊,劝其改为“__________”。咸丰帝看后大悦,湘军也因此得到了清政府的大力支持,势力越来越大。屡败屡战相传,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庭坚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三)古典诗歌中的炼字“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东坡当即道:(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黄庭坚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庭坚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庭坚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拊掌称妙。)为什么?“轻风——细柳,淡月——梅花”【注】映:映照、辉映、显现;隐:藏匿,不显露。“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①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②又运用拟人,使无形的风仿佛有了知觉,使其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也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神态。下句中添“映(映照、辉映、显现)”、“隐(藏匿,不显露)”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写出了如雪梅花融化在淡淡的月光中隐隐约约的朦朦胧胧美景,十分传神,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曹雪芹呕心沥血撰红楼,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古人对文字的斟酌还有这样一些名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清·沈德潜古人对诗歌语言的刻意求工,对文学创作的严肃认真态度着实令我们钦佩。那么今人对待语言文字的运用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今天让我们将借助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章来帮助我们学习如何恰当的使用语言文字。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朱光潜“咬文嚼字”释义义项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义项B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义项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CBA那么,本课中的“咬文嚼字”指的是什么?(学完课文后再思考回答)先不看课文,我们尝试咬文嚼字一番。请看下面四则材料:材料一: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2、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比较这组句子中的上下两句,说说在用字上有什么变化?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材料二:1、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2、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3、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这三则材料将的都是李广射虎的故事,第一则里有多个“石”,另外两则里都只有一个“石”,你认为哪个写得好?为什么?材料三:1、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韩愈修改了哪个字,你认为谁的好?材料四:1、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2、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3、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三句都是说苏轼在无锡惠山品茶一事,比较这三句,那一句更富有文学色彩?试说明理由。•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比较这组句子中的上下两句说说在用字上有什么变化?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从语气、情感方面思考)例①: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例②: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例③: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单纯叙述)(坚决判断,强烈憎恶情感)(你若是个好小子……假定语气,讥刺“你不是”)(不合语境)(“有风度”是赞美)(不合语法)句式不同意味不同看似大同,实则迥异;选择句式,需思量。思考:“你这”真的“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1.长辈对幼儿:你这小淘气!2.水牛赞(郭沫若)活也牺牲,死也牺牲,死活为了人民,你毫无怨艾。你这和平的象征,你这献身精神的大块,水牛,水牛,你最最可爱。•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②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③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这三则材料讲的都是李广射虎的故事。第一则里有多个“石”字,你认为哪个写得好?为什么?(33字)(21字)(14字)字数不同意味不同王若虚修改《史记》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失去了: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删繁就简,故事少波澜。一增一减,大相径庭;增删文字,要慎重。《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注:①李凝,贾岛的朋友,唐代隐士。②僧,诗人早年出家。③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④云根,即石根云气,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⑤幽期,再访幽居的日期。⑥负言,食言。•韩愈修改了哪个字,你认为谁的好?贾岛“推敲”•推敲由来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他又拿不定主意,怎么办呢?这时路过的韩愈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各韩愈交上了朋友。字眼不同,意境不同你们觉得是“推”好还是“敲”好?补充总结:如果“僧”为李凝,则“推”比“敲”好,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自掩自推,无须敲门。如若“僧”为贾岛或他人,则“敲”比“推”好。因此关键是“谁”敲月下门。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本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未遇的寻常小事(《唐诗鉴赏辞典》也持此说,并没有找到资料表明诗的题目是后人所加),所以题目和除“僧敲月下门”之外的诗的内容都是“僧”拜访友人的诗意。据此,这里的“僧”为贾岛之说是说得通的。从诗的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来看,敲门者也应是贾岛,而不是李凝。字眼不同意境不同一字之差,一字千里;更改文字,需推敲。1、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2、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3、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三句都是说苏轼在无锡惠山品茶一事,比较这三句,哪一句更富文学色彩?说明理由。《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苏轼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注】背景:在政坛上初出茅庐锐气方刚的苏轼,不堪王安石集团“以杂事诬奏”等迫害,于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自求外放杭州通判。此时,苏子刚刚三十六岁。①惠山,即无锡惠山,素有“江南第一山‘的美称。②钱道人,苏轼拜谒的惠山寺长老。③小龙团,茶名。宋代御用贡茶。④小团月,即小龙团茶。因形圆如月而起。⑤第二泉,即惠山泉水。唐著名茶叶专家陆羽认为天下宜茶之水有二十种,惠山泉水第二。⑥九龙脊,即惠山。惠山又名九龙山。⑦五湖,即太湖,五湖之一。以优美的湖光山色和灿烂的人文景观见称。⑧孙登,三国时常年隐居的高道,善啸(撮口作声,打口哨)。“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风万壑传。”是一个历史典故:孙登是竹林七贤士之一的稽康的老师。稽康随游三年,所问总是笑而不答。稽康只好拜别。这时孙登开口了,他说:“士才高识寡,难乎免于今世矣。”意思是说:“你这人很有才华,但对世道看的不透彻,要生存下去很难很难啊。”果然后来稽康说了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被司马昭所杀。竹林七贤士之中的另一位阮籍很是惊讶,他想,稽康未死时,孙登已断言他难于生存今世,现在稽康果然被杀,孙登这人真了不起,他慕名而来拜访,所问仍是笑而不答,没办法只好拜别。当他走的时候,孙登朗朗笑声犹如凤凰鸣叫之声,苏东坡一行游惠山时,松涛铃铃作响,使他想到了这个历史典故。呼应诗题“惠山谒钱道人”,钱道人之于苏子,犹如孙登之于阮籍,要避免悲剧再次发生,就要彻底地与污浊险恶的世界绝决。清茶水中月(味觉)(视觉)联想清茶泡在泉水中联想到明月照着泉水,宾主二人共享明月名茶,月照宾主,茶沁心脾,真是天随人愿啊!“奇特的想象能使读者跟随诗人去品味小龙团茶泡惠山泉水的感觉与观赏天上的明月照着清澈的第二泉的感受,具有同样的清沁心脾。联想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含蓄蕴藉。善用联想,点石成金;联想意义,要活用。第二课时•刚才我们对这四则材料进行了一番咬文嚼字,那下面我们看看朱光潜先生有怎样的观点,请大家读课文的一到六自然段,看完之后请谈谈朱先生的观点。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一)⑵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郭:“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附带语省略去了。朱:“你是”是不带情感的判断,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你这”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X朱先生的观点:文学的语言跟情感有关。句式不同,情感不同•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朱先生的观点:文学的语言要有文学的意味。字数不同,意味不同(二)拓展:请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1、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早晨,温暖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树上有几只可爱的鸟儿清脆地鸣叫着,树下清澈的流水欢快地流向远方。2、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早晨,太阳发出凄清而冷寂的光芒,光秃秃的树上几只寂寞的鸟儿凄惶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在清冷的寒风中无言地流向远方。(三)“贾岛吟诗”:“推”和“敲”,到底哪个好?朗读课文:朱光潜先生认为“推”和“敲”,到底哪个好?区别在哪里?作者写这个例子要说明什么?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剥啄有声,打破岑寂,平添搅扰自掩自推,独往独来,自有一副胸襟气度;冷寂无声朱光潜先生的观点:不在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文学的语言要描绘出想要表现的意境。字眼不同,意境不同⑴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
本文标题:《咬文嚼字》(定稿)2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102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