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医疫病学—绪论学生讲义2013
1中医疫病学第一章绪论◎中医疫病学发展历程一、萌芽阶段(战国――隋唐)1、《黄帝内经》“气乃大温,草木乃荣,民乃疠,温病乃作”“其病温疠大行,远近咸若”“疠大至,民善暴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素问遗篇·本病论》“黄帝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素问遗篇·刺法论》2、《伤寒杂病论》——创六经辨证剖析伤寒病各个阶段的病机、病位、病性等。3、《诸病源候论》发病-“岁时不和,温凉失节”病因-人感“乖戾之气”病变特点-“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治疗-“预服药及为法术以除之”4、《备急千金要方》“辟疫气”、“辟温气”、“辟温疫气”方剂36首犀角地黄汤预防方法:1、薰蒸消毒法:《千金要方》如逢大疫暴发,备有太乙流金散,即雄黄、雌黄、羚羊角、矾石、鬼箭羽组成,晴天用布裹,放庭中。后世用艾叶、苍术、雄黄、白芷等混合烧薰。2.药物涂抹法:雄黄散:雄黄150克、朱砂(苍术)菖蒲、鬼臼各60克研细,水调涂五心、额上、人中及耳门等处,特别涂于面鼻等处,有防止呼吸道传染病的作用。3.药囊佩带法:一般佩带在胸前、臂上及门、床帐前。主要有雄黄、雌黄、丹砂、矾石,菖蒲等。二、成长阶段(宋、金、元时期)1.庞安时、朱肱――灵活加减运用经方“温病若作伤寒,行汗、下必死。伤寒汗、下尚有错谬,又况昧于温病乎?天下枉死者过半,信不虚矣”提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思想。2.金元·刘河间――外感热病理论的新突破理论:火热病机论疫病。运气病机中火热居多,六气皆能化火。擅用寒凉治疫病。创双解散、防风通圣散3.李杲论疫。“泰和二年,…时四月,民多疫疠,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天行,亲戚不相访问,如染之,多不救。张县承侄亦得此病,至五六日,医以承气加蓝根下之,稍缓。翌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缓,终莫能愈,渐至危笃。”“大头瘟者,此天行之疠气也。……不速治,十死八九,宜普济消毒散。《东垣试效方》三、形成与发展阶段(明、清、民国)1.吴又可《瘟疫论》传染病学的第一部专著病因理论——杂气论(1)杂气具有物质性(2)具有物种选择性2(3)具有脏腑定位性(4)具有区域性时间性、地域性、流行性、散发性邪伏膜原的病机理论及治疗途径:口鼻病位:邪伏半表半里膜原传变:九传说证治:透达膜原——达原饮2.叶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辨证3.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4.治疫名家--余师愚《疫疹一得》暑燥疫理论病机——火毒炽胃治疗:重用石膏,创清瘟败毒饮“胃为十二经之海,上下十二经都朝宗于胃,胃能敷布于十二经,荣养百骸,毫发之间靡所不贯。毒既入胃,势必亦敷布于十二经,戕害百骸。….瘟既曰毒,其为火也明矣”。“疫症乃胃受外来之淫热,非石膏不足以取效耳!……石膏者寒水也,以寒胜热,以水克火,每每投之百发百中。”清瘟败毒饮生石膏、知母(白虎汤)黄连、黄芩、栀子(黄连解毒汤减黄柏)水牛角、生地、赤芍、丹皮(犀角地黄汤)桔梗、玄参、连翘、甘草、竹叶四、发扬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第二章疫病的概念与特点一、疫病、疫病学的概念中医疫病学:是研究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预防和辨证论治的一门学科。疫病:是外感疫疠邪气所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广泛流行性的一类急性发热性疾病的统称。二、疫病的特点1.特异的致病因素――疫疠病邪卫气营血功能失调实质损害卫外功能失常脏腑功能失常动血耗血血中津液耗伤温邪目录上焦:肺心包逆传中焦:胃、大肠、脾下焦:肝、肾顺传32.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免疫性3.病程发展有阶段性4.临床表现有特殊性三、疫病的分类1.湿热疫是感受湿热性质的疫病病邪而发生的疫病。2.暑燥疫又称温热疫,是感受暑热火毒性质的疫疠病邪而发生的疫病。3.寒湿疫是感受寒湿性质的疫疠之邪而发生的疫病。4.杂疫以寒、热、燥、湿之性难统之疫即为杂疫。四、中西医结合治疗疫病的优势1.西医学在传染病治疗中碰到的一些难题新的传染病种的出现。抗生素所致的二重感染、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以及菌种的变迁等。对许多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不佳。尚未有较理想清除毒素的药物。缺少较理想增强机体防御功能的治疗办法。2.中西医结合诊治传染病的优势中医药抗病毒作用;中医药调节免疫作用;中医药减轻激素副作用;辨证论治治疗上优势第三章疫病的病因与发病一、疫病病邪的共同致病特点1.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2.通过口鼻、接触入侵人体,病变部位具有特异性。3.致病暴戾,病情凶险,病变复杂。4.具有种属感染特异性。5.温热属性为多,易耗伤阴津。6.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二、各种不同属性疫病病邪的致病特点1.风热疫邪致病特点:(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病变以脾胃为中心(2)传变迅速,肺卫之邪可逆传心包(3)易损伤肺胃阴津2.暑热疫邪致病特点:(1)暑性酷烈,伤人急速,直入阳明(2)易直中心肝,闭窍动风(3)可直入血分,迫血外溢(4)易伤津耗气(5)可兼湿邪,郁阻气机3.湿热疫邪致病特点:(1)粘腻淹滞,传变较慢,难以速去(2)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中心(3)阻滞气机,困遏清阳4.燥热疫邪致病特点:(1)多从口鼻而入,病变以肺经为主(2)易伤肺胃津液(3)可火化上干5.温热疫邪致病特点:(1)邪自内发,初病即里热炽盛(2)致病力强,易现险恶证(3)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6.疫毒病邪致病特点:(1)攻窜流走,蕴结里滞(2)毒力强,致病急重7.风寒疫邪致病特点:(1)多从皮毛入侵体内(2)可凝滞经脉气血(3)可郁而化热(4)后期可伤阳4三、发病因素1.体质因素2.自然因素3.社会因素四、感邪途径1.空气传播(从鼻入)2.饮食传播(从口入)3.接触传播(从皮毛入)4.血液传播
本文标题:中医疫病学—绪论学生讲义201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102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