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中考语文答题方法总结
中考语文答题方法总结记叙文部分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注:记叙文中贯穿全文的表达方式是记叙,中间段多出现描写,结尾段多为议论抒情。说明基本不出现。抒情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二、修辞方法: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拟人:生动形象,富有人格化的写出了排比:增强语势注:初中阶段涉及到的修辞方法不少,而这里只列出了考试中会考的几种,要注意这并不是全部。修辞方法不会单独出一道题比如在考试中问你某一句话的修辞方法是什么作用,不会这么考的,而是渗透在各种各样的题中,作为某题的一部分。在答题的时候注意要先答上这段运用了„的修辞方法,然后再把作用答上。三、线索线索的含义:整篇文章都是围绕这个东西(线索)写的,这个东西(线索)贯穿全文。1、题目做线索:一个东西2、感情变化做线索:通常是先抑后扬3、某人的见闻经历做线索4、时间和地点的变化做线索注:文章有的时候会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不常考,以上四种为通常会出现的情况。找线索请首先看题目,如果题目没有就请用心把握全文然后再找了。四、标题的含义和作用1、标题的含义(分为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答题的时候两层都要写)①表面上是指(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标题,可以套换几个近义词什么的)②实际上是指(联系文章中心把深层含义解释一下)2、标题的作用①总领全文,引出下文②概括主要事件/交代主要人物(暗示文章中心)③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吸引读者④运用诗词做题目,增加文采,吸引读者(⑤充当本文线索)(⑥暗示文章中心)注:标题的作用部分,第二点中的暗示文章中心,不常出现。第三点和第四点不能同时存在,通常是二者中选一种考,当然在少数情况下也有可能两者都没有,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在第三点和第四点都没有的情况下,请答上一句:吸引读者。第五点有些时候会出现,要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五、文中某段(开头结尾中间)的作用1、开头:①先答段意(交代了一件什么什么样的事)结构:②总领全文③引出下文④吸引读者⑤设下悬念)内容:⑥为下文做铺垫⑦开篇点题/点明文章中心(⑧奠定全文感情基调)2、结尾结构:①总结全文②照应标题/开头/上文③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④深化主题⑤抒发了作者„的感情(⑥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引人思考))3、中间某段(某句话):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为下文„做铺垫)注:第一段的作用大概就是这样,不多说,注意要把内容答上。结尾段的作用中的第二点,答题的时候先看结尾段有没有篇末点题,有的话就答照应标题,没有的话再看是否有照应第一段,有的话答照应开头,再没有的话,就答照应上文。六、描写1、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作用:①这句话是对人物的„描写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的处境,性格,心理,思想品质等等„(③突出中心④为下文做铺垫。)注:五种人物描写,简称“外语动心神”。答题的时候给分点中有一个是必须要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什么东西。至于这个什么什么东西,也就是圈二中提到的,我列出的是通常情况下要体现的东西,一般为其中的一种,少数情况能体现两种。圈三和圈四两点要根据文章具体分析选段是否有这个作用,如果没有就不要答。另注意,题里如果问你这段是什么描写,那么答案不是人物描写就是环境描写,切记不要答细节描写,考试从来不考细节描写这一说。2、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①本段/本句运用了环境描写②(交待时间地点)③渲染气氛(悲凉/喜悦)④烘托人物心情⑤为下文做铺垫。社会环境描写:①交代时间背景②突出中心注:环境描写分两类,其中社会环境描写基本没考过,反之,自然环境描写却是常在考题中出现。其中得分点的圈一要根据文章分析,不一定每次都要答这一点。圈二的渲染气氛一定要答,而渲染的气氛也只有两种,不是悲凉的就是喜悦的。圈三和圈四要把涉及的内容答上,如: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七、记叙的顺序1、顺序(事情发展顺序):①使文章条理清晰②结构完整2、倒叙(先写结果,再按时间顺序记叙):①设下悬念②吸引读者③突出中心3、插叙(在记叙中暂时中断线索,插入一件与主题相关的事):①交代了一件„的事②使情节更丰富/人物形象更丰满③为后文做铺垫④突出中心注:顺序从来未考,倒叙基本不考,插叙经常考。注意插叙作用的第三点和第四点,要把内容答上。八、人称第一人称:使内容更真实,亲切自然,便于突出人物心理。第二人称:便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有利于表现主题。第三人称:便于叙述故事情节,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便于抒发感情和引起读者共鸣,有利于表现主题。注:人称的题在考试中极少出现,但是不排除出现的可能性,所以还是总结一下,不过没有界定得分点。其实仔细看看的话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作用中有很相似的部分,我也区分不清,也许这就是它不常考的原因吧中途换人称的作用:①是文章波澜起伏②有利于突出主题九、写作方法及其作用1、对比:有利于揭示人物形象,突出中心2、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有利于揭示人物形象,突出中心3、欲扬先抑:有利于揭示人物形象,突出中心4、小中见大:吸引读者,引人深思,突出中心5、详略得当:使内容安排更合理,有利于揭示人物形象,突出中心注:考试中极少数情况会出考你文章写作方法的题,如果出现了就是作为考试中的难题出现的,所以就不界定得分点了。上面列出的是常见的写作方法,仔细看过以后你会发现其实作用都差不多--十、表达效果(赏析某句话)①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②运用了„几个动词/形容词,(这几个词是什么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③体现出作者(人物)„的感情)④体现出了„„的事/体现了„„的感情/体现了本文„„的中心注:本题常考,而划线的句子则通常是修辞句(句中运用了某种修辞),动词句(句中运用了特殊的动词),形容词句(句中运用了特殊的形容词)三种中的一种。所以在答题的时候得分点圈一和圈二中是二选一出现的,不能全答。圈三要注意分析答不答这点,一般如果题里给的句子和人物有关的话都要答上。圈四注意要往中心上靠。说明文部分一、说明文分类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其判断依据是根据文章的科技含量。对于稍有技术含量的和稍复杂一些的东西,就可以叫事理说明文了。中考只会出事理性说明文,这点100%确定。另外按照语言分可以分为语言平实的和语言生动的。二、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要说明的具体事物。如何找?1、标题(名词短语)2、第一段对某词作解释3、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名词短语)说明对象特征:每段中心句(第一句话或最后一句话)注:说明对象只在事物说明文中存在,事理性说明文中其实是没有说明对象的。所以在上了九年级以后根本不会看到跟说明对象有关的题。但是为了防止大家跟别的题混淆,所以我还是讲一下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其实很多老师也弄不清楚这个问题,总是含含糊糊的,所以考试也会回避。如果大家在练习题中看见了这种问题请忽略掉。三、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都有明确的指示词,比如早上中午晚上,向前向左向右等的。考试中99%出现的是逻辑顺序(事理性说明文全是逻辑顺序),而且此题出现的频率很高。注意逻辑两字不要写错就好。四、说明方法(六种)举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作比较:突出说明了„的„特征列数字:准确直观严密地说明了„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下定义:揭示本质特征,简明周密科学地说明了„注: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是类似于记叙文的修辞和议论文的论证方法的存在。此题考试中出现频率极高,回答问题时须先指明用了哪种说明方法,然后结合语境把其作用带入的说一遍。后面最好再加上一句: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四、说明内容①先找到本文主要是围绕哪个东西说明的(一个词语),②然后根据文章各段的意思分块整理能概括其各部分内容的词。举个例子,看看格式:如果本文是介绍台风相关的东西的,那么回答的内容就(可能)是“台风的成因,危害,预防措施。”如果是介绍航空母舰相关的东西的,那么回答的内容就(可能)是“航空母舰的背景,作用,发展前景”如此如此。注:本题出现的频率也极高。说明内容的回答方法貌似还有其他几种,但是这个办法是万能的。也就是说中考题就是这么答的。本题的重点是中心词(台风)要找准,概括各部分的词(成因,危害,预防措施)要学会归纳段意(可以找文章中的关键词寻找提示),用词要准确。后面的“成因,危害,预防措施”这些词的个数要根据这道题的分数来确定。本题不难做的多了也就得心应手了。五、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作用1、第一段作用(四点):①引出(„的)说明对象\提出(„的)说明中心内容②用„方法,说明了„(段意),有„作用(就是要把第一段讲解一下③吸引读者④引出下文的说明2、说明文结尾作用:①总结全文②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③再次点明本文„的中心内容(④提出展望)注:本题一般只有三点,最后的提出展望那一点请慎重判断,除非很明显否则不要瞎猜。出现几率极低。六、说明文题目作用①交代说明对象\提出说明的具体内容②用„方法,交代说明对象„的特点③吸引读者④引出下文的说明注:仔细看看,这道题和说明文第一段的作用几乎一样啊!所以这两道题都按说明文第一段作用那么记就好了,没问题的。七、下定义公式:小概念是„的+大概念例:请给人下个定义:答:人是能使用和制造工具的动物八、本文语言特色提问:本文语言特色是什么?答:①生动活泼,准确严密。②比如文中„„句话,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更有说服力。注:本题出现频率不高。回答时前八个字必须一字不差,后面就是挑文中的句子举例说明了。一般都挑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九、说明文语言能否去掉①不能②【这个词】是指„(解释词义),起限定作用,文中指„(结合语境解释一下)③去掉后的意思为„与文章原意不符④不能体现说明文的准确严密性。例:“夏天沈阳中午温度一般为30度”中的加点字能否去掉?答:不能,一般指通常情况下,即还有特殊情况,起限定作用。本文中指通常情况下沈阳中午的温度为30度。去掉后则变成沈阳夏天中午温度一定为30度,不符合本文原意,且不符合说明文的准确严密性。注:我这么答的话就是非常全的答法了,肯定不会扣分。考试中如果出现字数写不下的话在②③步可适当删减一些。当然了,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出现这种问题的。十、说明文语段能否互换?①不能②因为它是按照(1)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2)由先到后的时间顺序写的③使说明文条理清晰,准确严密。注:①③不能丢,②根据文章内容二选一。本题不常出现。议论文部分一、论题和论点要学议论文,首先把论题和论点搞清楚。关系--论题:文章要论述的问题。论点:作者(对论题)的观点。先说论题:论题是名词或短语,类似于说明文的说明对象的存在。通常可能出现在标题中或第一段中,有明显的提示的是:并列短语(例:最苦与最乐)和偏正短语(例:懒惰的智慧)。还有就是比如标题叫“谈..”或“论..”(例:论健康)。如果标题或第一段没出现,通读完文章后就能总结出来,很简单不用担心。再说论点:论点分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中心论点是统领全文的,分论点是支持中心论点的。中心论点是表示作者观点的一句话,精简而有内涵,所以找论点的时候切忌冗长。考试中会出的题只有“概括本文中心论点”这一题。注意,有90%以上的情况论点都是可以在文中找到的,除非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否则尽可能用原文回答。有些时候文中有很多类似的语句差不多都是一个意思,要找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一句。注:下面是关于中心论点的秘诀(重点来了),中心论点一般是第一段的结尾一句话,或者文章末尾一句话,当然,如果你运气十分的好的话都可能出现在标题里。以前一直都是这样的。但是近两年以来出题人越来越坏,通常把中心论点放在第二段中(第一句话或最后一句话)(因为第一段通常都用来举例了),或者放在第三段最开头一句话。这两个地方出现的几率极高。二、论证方法举例论证:①具体准确地论证了„(分论点内容)②进而论证了„的中心论点道理论证:①有针对性有说服力,鲜明地论证了„(分论点内容)②进而论证了„的中心论点比喻论证:①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分论点内容)②进而论证了„的中心论点对比论证:①突出地论证了„(分论点内容)②进而论证了„的中心论点注:议论文
本文标题:中考语文答题方法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296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