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南水北调工程方案综述简介
南水北调工程方案综述简介[2007-02-02]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水利部天津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2003年8月29日南水北调工程深受各级领导和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5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关怀下,有关部门和单位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勘测、规划、设计及反复论证工作,在经过近百种方案比选后,提出了从长江下游、中游、上游分别引水的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同时,还对其他调水设想和解决北京市用水的一些应急调水方案进行了研究。社会各界人士出于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关心,纷纷献计献策,不断提出一些替代或补充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的调水方案设想。一、南水北调工程规划研究历程南水北调工程从1952年开始研究至今已半个世纪,规划研究历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一)探索阶段(1952~1961年)1952年8月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编写了《黄河源及通天河引水入黄查勘报告》。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时,在听取了黄委主任王化云关于从长江引水接济黄河的设想汇报后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提出了南水北调战略构想。1953年2月毛主席在视察长江时又谈到了南水北调问题,与当时的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简称长办,1989年6月改为长江水利委员会,简称长委)主任林一山探讨了可能的调水线路。1957~1958年长办完成了《汉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和《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提出从长江上、中、下游多点引水,接济黄、淮、海的总体布局。1958年9月黄委编写了《金沙江引水线路查勘报告》,初步认为从金沙江引水入黄河可以满足三门峡以上地区缺水要求。1955~1958年中央先后在四次全国性会议上提到南水北调。1955年3月,邓子恢副总理在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指出:黄河本身水量不足,需要考虑从汉江或其他邻近河流引水补充黄河水量。在1958年3月中央成都会议上,毛主席说:“打开通天河、白龙江,借长江水济黄,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同北京连起来了。”1958年春,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在西北六省(自治区)治沙会议上,提出从金沙江调水的设想;同年8月,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明确提出“全国范围的较长远的水利规划,首先是以南水北调为主要目的,即江、淮、河、汉、海各流域联系为统一的水利系统的规划……应加速制订”。1962年以后,由于黄淮海平原大面积引黄灌溉和平原蓄水,造成严重的土壤次生盐碱化,南水北调的规划与研究工作被搁置。(二)以东线为重点的规划阶段(1972~1979年)1972年华北地区大旱。1973年7月国务院召开北方17省、直辖市抗旱会议后,水电部组成南水北调规划组,研究从长江向华北平原调水的近期调水方案,于1974年7月、1976年3月分别提出了《南水北调近期规划任务书》和《南水北调近期工程规划报告》。选择了以东线作为南水北调近期工程,并以京杭运河为输水干线送水到天津作为东线近期工程的实施方案。1978年10月,水电部成立了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1979年水、电分部后,水利部又成立了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均简称南办),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统筹规划和综合研究。(三)东、中、西线规划研究阶段(1980~1994年)1980年和1981年海河流域发生了连续两年的严重干旱,国务院决定:官厅、密云水库不再供水给天津和河北,临时引黄接济天津,加快建设引滦工程。国家计划“六五”期间要实施南水北调工程。1.东线1983年2月,水电部将《关于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意见的报告》报国家计委并国务院。建议东线工程先通后畅、分步实施,第一期工程暂不过黄河,先把江水相机送入东平湖。同月,国务院第11次会议决定,批准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方案,并下发了《关于抓紧进行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1985年4月水电部向国家计委上报了《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设计任务书》。1988年5月,国家计委将《关于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设计任务书审查情况的报告》报国务院,认为工程方案没有总体规划,建议水电部抓紧编制东线工程的全面规划和分期实施方案,补充送水到天津的修改方案,再行审批。李鹏总理批示:同意国家计委的意见,南水北调必须以解决京津华北用水为主要目标。按此精神,水利部南办于1990年5月和11月分别提出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修订规划报告》和《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修订设计任务书》。1991~1992年组织开展了东线第一期工程总体设计,于1992年12月编制完成了《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修订报告》。在这个阶段,江苏省结合京杭运河续建工程,初步建成江水北调工程体系;1986年4月~1988年1月水利部天津勘测设计院(简称天津院)完成了东线穿黄勘探试验洞的开挖任务,查明了工程地质条件,落实了穿黄隧洞的施工方法,基本解决了东线过黄河的关键技术问题。2.中线1980年4~5月,水利部组织国家有关部、委和省(直辖市)对中线进行了全线查勘。长办于1987年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报告》,1988年9月报送了《南水北调中线规划补充报告》和《中线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8~9月国家计委会同水利部对中线工程进行考察,与湖北省、河南省就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的调水方案取得共识。1991年长委编制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报告(1991年9月修订)》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1992年3月,国家计委组织召开了南水北调研讨会,邹家华副总理到会作了重要讲话,提出由中线工程解决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的缺水问题,要求加强和加快中线工程的前期工作。1992年底,长委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994年以后,长委陆续开展了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和总干渠工程的初步设计工作。3.西线1978年、1980年和1985年黄委三次组织从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入黄河线路的查勘,并提出查勘报告。1987年黄委根据国家计委的要求,开展西线工程超前期工作。黄委于1989年、1992年和1996年分别提出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初步研究报告》《雅砻江调水工程规划研究报告》和《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研究综合报告》。1996年起西线进入工程规划阶段。(四)论证阶段(1995~1998年)1995年6月,国务院第71次总理办公会议专门研究了南水北调问题,指出:南水北调是一项跨世纪的重大工程,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利益,一定要慎重研究,充分论证,科学决策。遵照会议纪要精神,水利部成立了南水北调论证委员会。1996年3月底,论证委员会提交了《南水北调工程论证报告》(以下简称《论证报告》),建议“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序为:中线、东线、西线”。经国务院批准,1996年3月成立了由邹家华副总理任主任的南水北调工程审查委员会,对《论证报告》进行审查。1998年初完成《南水北调工程审查报告》(以下简称《审查报告》)并上报国务院。《审查报告》同意《论证报告》提出的主要结论意见,按照中、东、西线的顺序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但部分专家仍对一些问题存有疑虑和不同意见。(五)总体规划阶段(1999~2002年)1998年江泽民、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水资源问题作了重要批示。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南水北调的方案,乃国家百年大计,必须从长计议、全面考虑、科学比选、周密计划。”水利部于1999年5月撤销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成立“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简称调水局)。1999~2001年北方地区再次发生连续的严重干旱,京、津地区和胶东地区严重缺水,天津市被迫实施第六次引黄应急。社会各界对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达成共识,迫切希望尽早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水利部于2000年7月组织编制了《南水北调工程实施意见》。2000年9月6日,温家宝副总理听取了南水北调工程工作汇报并指出,要“采取多种方式缓解北方地区缺水矛盾,加紧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2000年9月27日,朱镕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座谈会。朱总理指出,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节水、治理水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务必做到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和实施要建立在节水、治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朱总理还强调,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势在必行,但是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关键在于搞好总体规划,全面安排,有先有后,分步实施。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为缓解北方地区缺水矛盾,要“加紧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按照中央的要求和朱镕基总理“三先三后”的指示精神,国家计委、水利部于2000年12月21日在北京召开了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工作座谈会,布置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工作。按照新的要求,水利部组织开展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工作,提出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线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构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淮委和海委提出了东线工程修订规划,长委提出了中线工程修订规划,黄委完成了西线工程规划。二、东线工程方案(一)过黄河到天津方案《1976年规划报告》推荐的东线调水方案送水过黄河至天津,供水范围包括苏北、安徽的洪泽湖周边地区、南四湖的鲁西南和鲁北地区,并向河北的黑龙港、运东地区和天津市供水。供水目标以农业为主,向城市补充供水,结合航运。多年平均抽江水量190亿立方米,抽江流量1000立方米/秒,过黄河600立方米/秒,到天津100立方米/秒。黄河以南输水干线主要利用京杭运河及与其平行的输水河道,沿线设15级提水泵站,并利用高邮湖、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等湖泊进行调蓄;出东平湖后在山东解山与位山间以隧洞方式穿越黄河,黄河以北新辟位临运河,平交入卫运河、南运河、马厂减河,到天津入北大港水库。从临清向西新开黑龙港引江渠,向邢台、衡水、沧州等地区供水。该方案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基本方案,以后提出的各种调水方案多是该方案的补充、完善或分期、分步实施。(二)过黄河到天津、北京方案《1990年修订规划》提出的东线调水方案在《1976年规划报告》方案的基础上,以京津地区城市用水为主要供水目标,减少农业用水,增加向北京、胶东补水。近期工程规模为抽江10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抽江水量为191.5亿立方米;过黄河400立方米/秒,水量为80.1亿立方米;到天津180立方米/秒。1992年12月水利部南办提出《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修订报告》,以城市生活、工业和航运用水为主,结合改善农业灌溉面积。第一期工程以2000年为设计水平年,确定抽江规模为6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抽江水量为91.4亿立方米),过黄河200立方米/秒,到天津100立方米/秒,进北京17立方米/秒。(三)过黄河到天津、胶东方案《1996年论证报告》提出分三步实施《1990年修订规划》中的近期工程方案,并把向胶东地区主要城市供水的任务列入东线工程。明确近期供水目标为解决天津、胶东和沿线其他城市的生活和工业用水,适当兼顾沿线农业和其他用水。工程规模:第一步,抽江500立方米/秒(水量59.9亿立方米),进东平湖100立方米/秒,供胶东50立方米/秒;第二步,抽江700立方米/秒(水量109.5亿立方米),过黄河250立方米/秒,到天津150立方米/秒,供胶东50立方米/秒;第三步,抽江1000立方米/秒(水量180亿立方米),过黄河400立方米/秒,到天津250立方米/秒,供胶东80~95立方米/秒。《2001年修订规划》按照“三先三后”的原则,突出了水污染防治,并进一步完善了分期实施方案,规划分三期实施,第一期工程只供水到山东省,抽江规模500立方米/秒(水量89亿立方米),过黄河流量50立方米/秒,供胶东50立方米/秒。第二期工程在东平湖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的条件下实施,抽江流量达到600立方米/秒(水量105.9亿立方米),向天津供水5亿立方米,向胶东地区供水水量及流量同第一期。一、二期工程计划于2010年前建成。第三期工
本文标题:南水北调工程方案综述简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367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