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赤壁赋 讲课 课件.ppt
赤壁赋客人之悲从何而来?•1、“一世之雄”的曹操和“吾与子”的对比•2、生命的短暂•3、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本文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第四段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注意不同颜色的字词句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1.这一段中写了哪些事物?2.苏轼说了什么道理?•明确:这一段中写到的事物、阐述的道理如下:•变不变•水逝者如斯未尝往也•月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人(我)时刻在变无尽•结论:水、月、人都是既有变的一面也有不变的一面的。除了这个“变与不变”的道理以外,还有没有别的道理?•明确:•“取与不取”的道理。•取不取•清风明月非吾之所有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又是永恒的。(2)物个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3)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积极进取,直面人生听任天命,随遇而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傅雷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首、尾段的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景山水之•乐•理达观之从这两个“乐”可以感受到一个什么样的苏轼?•乐观•旷达豪放旷达•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1、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2、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刺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布置作业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1083贬居黄州)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定风波(1082贬居黄州)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两首词分别写出了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心路历程,结合本文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我心中的苏东坡”。
本文标题:赤壁赋 讲课 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368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