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高考文学类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1)
1高考文学类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2006年的全国卷和地方卷高考的现代文大阅读,多以文学作品为材料设题,象四川卷的《乡村的瓦》、北京卷的《给“书虫”当夫人》、全国I卷《阳光的香味》、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江西卷《秋光里黄金树》、辽宁卷《杨柳》、安徽卷《行吟阁遐想》、山东卷《文赤壁》、湖南卷《在山阴道上》、福建卷《泪与笑》等都是如此。从文章的体裁看,都是有文化内涵、有较高文学品位的散文;从考点的设置看,始终紧扣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贴近生活,富有人文性。现代文大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的一大版块,也是最让人头疼一大题,历年来,这里也是很多考生的瓶颈。这类题要求考生必须把对文章的理解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答题的总体要求是对(准确切题)、全(全面完整)、好(语句通顺)。从近几年高考题中,我们不难寻出一些命题规律及答题技巧,现结合实例作一解秘,想必对我们如何答好现代文主观题有所帮助。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第一步,纵观全篇,把握主旨。2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主旨把握住了就会对文章局部发生敏感,找到解题的总方向,拿到一系列解题的钥匙。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一要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作者的思想走过的一条路,这条路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圆,这个圆的圆心就是文章中心,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结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因此,理清思路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旨。除此之外,理清思路还可以帮助我们解读文章中重要词句,帮助答题时筛选信息。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要注意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有些考生不在读懂文章上下功夫,走马观花地看一遍文章,似懂非懂,就急于解答后面的问题,结果是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答错。把握了全篇的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再解答后面的问题,就会事半功倍。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3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将提干和文章对应起来,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从近年来试卷分析,文学作品阅读命题的角度集中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①理解文章的主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都是从理解文章的主旨角度设置的考查目标,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中的含义,;即写什么。③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作用),即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后一类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解答。这三种类型的题都应在文章中找到相应的词句、语段再作答。④是审美鉴赏性试题,审美鉴赏性试题,属于文学评论中的一种,是读者在选定的评论角度对作品作出的观点和看法,阅读者的看法也就是短文赏析的中心论点。这类题型要求能分辨出文章语句段的表现技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他的艺术效果,把握他的独特风格,进而进行富有个性的鉴赏。一般来说题目只会要求从某个方面(或主题、或构思、或艺术特点等)来进行赏析。写作时只能紧扣一个方面,从某一角度赏析,选准角度,不求面面俱到4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答题时要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很多考生只知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虽然摘录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要的内容,但不是从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的,致使回答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考生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如何掌握现代文阅读答题的要领呢?**一.理解文章的主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学会概括此类试题的本质就在于对原文信息的筛选提取整合加工,所以必须明确信息筛选的基本步骤:信息指令(试题)—信息区间(范围)—筛选—提取—加工—整合—输出(答题)5(一)方法点拨1:文章主要内容、语段内容、概括…的含义[问答形式1]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本段的内容是什么?思路:第一:题目或开头段提出的问题,答案在正文部分找,注意每段的中心句或段末总结句第二:指定在某文段里找答案,答案一般在其出处的后边。[答题步骤](1)找到问题的出处并标明;(2)支起架子——“……表现在:……;(3)在出处的后边寻找答案;(4)分序号①②……,答要点,注意字数例题:1.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6分)6答案:①想到屈原的形象和诗句。②想到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和诗句。③想到在屈原馆中另辟闻一多纪念室。(意思答对即可)2.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1)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么?答:⑴忧国忧民的情感,九死不悔的精神。(2)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答:⑵①少年时代爱读《离骚》,感慨不已。②青年时代聆听闻一多讲授《离骚》,加深了对屈原精神的理解。③五年前瞻仰屈原纪念馆,心灵再次被触动。(意思答对即可)3.“对于几种笑我却会惊心动魄,吓得连呼吸都不敢大声”,请分点概括出使作者不敢大声呼吸的几种笑的具体内容。答:①当一位亲密的朋友说出冷酷无情的话时,我们只好莫名其妙地笑。②当我们向尊敬的人倾诉悲苦,他却轻描淡写地加以应付时,我们只好无聊赖地笑。③当我们一生忙碌,费尽心机,却不知生的意义而感到悲哀时,我们只好吃吃地笑。意思答对即可。4.第7自然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答:阴差阳错主要表7现在六个方面:A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B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C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是赤壁;D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E无意与政敌周旋却在“文战”中获胜;F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反成了旅游胜地。【解析】⑴从六七两段可归纳出ABCD四条,从三九两段可提取EF两点。5.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答:①雨中的神韵与魅力;②对称之美;③团结与温情;④对乡村的坚守。6.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三、四段主要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天津《造心》)答:第三段:材料不同,心有不同,造心应选好的材料。第四段:方法态度不同,造就不同的心;造心应有好的方法和正确的态度。7.文章末尾,作者借用培根和杜飞的画形象地演绎两个不同的世界。请你据此推断这两位画家的艺术风格,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各不超过12个字)(6分)(浙江)(1)培根的绘画风格:8(2)杜飞的绘画风格:答:(1)①夸张的;②批判的;③立体的。(2)①优雅的;②歌颂的;③平面的。[问答形式2]什么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析原因.思路一:原因①体现一种表现手法(如对比、反衬、渲染、象征)②内容上交待出(答案绝对在文中)③情感上,能够突出什么情感、主旨。思路二:①审题干在原文中找到出处并标明;②框架:——答:“是因为……”;③在问题出处的前后搜索答案;④尽量用文中原句作答;⑤注意字数要求(适当调整增删)。例题:1.屈原与闻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为一”,原因是什么?(4分)答:因为二人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相似的。(意思对即可)命题分析:这一题出得好,好在区分度比较明显。它看起来是送分题,学生可以在材料中直接找到答案:“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9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然而,对于“屈原与闻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为一’的原因”,思维粗疏的考生可能笼统地回答“他们二人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伟大精神”之类;只有思维全面缜密的考生,才可能既“瞻前”又“顾后”,从而筛选出文中重要信息:二人“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有“相似”之处——“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2.作者认为冰心是“世纪的见证人”,这是因为;答:因为冰心经历了整个世纪的重大事件”。分析试卷第二语段第②自然段。冰心是世纪同龄人,也是世纪的见证人。清王朝覆灭时,她是少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她是青年;整个中年时期在离乱和忧患中度过.动荡和苦难、造就了她成熟的人生.饱经忧患的她,极大地延长了中年期。她似乎在向世人昭示,人的生命有多么大的承受力.她坚强地活着,体验那超乎想像的苦难并战胜它,从充满噩梦的昨日,直至舒展开放的今10日。这一段提供了两大信息。一为时间信息:“少年”、“青年”、“中年”;一为经历信息:“清王朝覆灭”、“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年)离乱和忧患”。为什么要选这两个角度来分析信息呢?因为题目中的“世纪的见证人”这一关键词给了我们提示。“世纪”隐含“时间”;“见证人”隐含“经历”。综合两方面信息,就能正确回答出“冰心经历了整个世纪的重大事件”的答案。3.“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请简要概括作者深爱海棠的原因(4分)答:作者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海棠虽然无香,但它浅红淡白,绿叶掩映,色彩宜人,秾纤适中,充满生机。4.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胜的原因。答:苏东坡取胜的原因: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解析】八九两段是提炼答案的答题区间。这显然应抓住相11应文段中的作者议论性的语句来概括,如第八段中“大起大落……却艰难玉成”“悲愤之中更见其旷达情怀”,第九段中“信笔纵情写华章”。【考点】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和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易错点】对“苏东坡取胜原因”的归纳不全面,不条理。5.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答:迷路”的原因:①对乡村的背弃;②被城市拒绝和抛弃。意义:表现现代人在追求新生活过程中的困惑,强调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不要丢掉过去美好的东西。6.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答:实写(“瓦松”名称及药用功能)、虚写(梦中“瓦松”)两方面。原因:与瓦“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形成呼应,更能表达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二)方法点拨2:文章中心主旨、作者观点看法的概括[问答形式]中心是什么,是如何体现这一主旨的,作者的态度是,蕴含的感情态度是…12中心思想的归纳,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从分析标题入手,从分析材料入手,从分析首段入手,从分析文章中议论或抒情句入手,从分析篇末入手,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概括的中心有一些常用的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反映、歌颂、批判、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作者…的感情。例题:1.本文视角独特,立意新颖,请简要分析。(福建卷)《泪与笑》答:人生在世,哭笑本是人之常情,笑是快乐的表示,泪是痛苦的表现。但是,作者从中翻出新意:透过笑看到生的悲苦,揭示出笑的悲剧情调;透过泪看到生的快乐,揭示出泪的阳光意味。文章独特的视角,新颖的立意,表现出作者的机敏与睿智。2.结尾作者呼吁“对树充满敬意吧”,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5分)答:由秋天的表情,写到落叶及孩子和老人对落叶的态度,接着写树的成熟完美和作者对树的赞美,然后写树木被人类摧残的命运及作者的忧虑、谴责,最后写到作者的呼吁,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133.请阅读文中画线的
本文标题:高考文学类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375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