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旅游规划原理文字稿20121218
旅游规划原理主要讲课内容第一章旅游规划的发展第二章旅游规划的基础第三章旅游规划的技术第四章旅游规划的编制前言课程简介学习方法开课目的教材和主要参考书1.《旅游规划》,马耀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旅游规划教程》,赵黎明黄安民编著,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主要参考书:3.《旅游规划教程》,陈秋华、张建华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4.《旅游规划原理》,张伟强、陈文君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5.《旅游规划原理》,吴国清主编,旅游教育出版社6.《旅游规划原理》(第一版),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编,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年11月7.《旅游规划》,黄羊山王建萍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8.《现代旅游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吴承照编著,青岛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9.《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吴必虎著,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5月10.《国家和区域旅游规划方法与实例分析》,世界旅游组织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11.《旅游业教程:旅游业原理、方法和实践》(第八版),查尔斯.R.戈尔德耐等著,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12.《旅游与游憩规划设计手册》13.《城市旅游规划原理》14.《旅游规划理论与案例》15.《旅游规划案例》16、国家各种旅游规范第一章旅游规划概述第一节国内外旅游规划的进展第二节旅游规划的对象第三节旅游规划的作用第四节问题与对策第一节国内外旅游规划的进展一、旅游规划简史二、旅游规划的进展与趋势一、旅游规划简史我国古人早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规划思想。二次大战后,旅游进入以大众化、洲际化为标志的现代旅游阶段。世界上一些地区开始形成了具有稳定的功能、一定的规模、重复运行的现代旅游系统。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旅游被政府意识到既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又会带来不良影响时,一些国家、地区的规划中开始涉及旅游。其中,具有较完整的旅游规划形态的是1959年的夏威夷洲规划(StatePlanofHawaii),可被看作是现代旅游规划的先驱。旅游规划,第一次成为区域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60年代后,法国、英国相继推出了正式的旅游规划。随后,马来西亚、中国台湾、斐济、波利尼西亚、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和加勒比海地区均兴起了旅游规划。如法国郎济道海岸、印度尼西亚巴厘、澳洲中部地区的旅游规划等等。70年代,旅游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部门,旅游需要规划,这两点开始被各国及国际组织所重视和认同,如EEC(欧共体,EuropeanEconomicCommunity)、UNDP(联合国发展计划,UnitedNationsDevelopmentProgram)等等,UNDP的执行机构WTO(世界旅游组织,WorldTourismOrganization)于70年代末颁布了旅游发展规划目录,书中汇集了对118个国家(地区)的旅游规划调查结果。80年代起,旅游规划普及到许多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同时也在发达国家进一步普及和深化,还出现了规划修编(RevisionandUpdating),如夏威夷洲旅游规划(1980)、奴萨—坦格拉旅游发展规划(印尼,1981)等等。中国的现代旅游,起步于1979年。开放政策使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开始涉及旅游。同时,大量出现了各类旅游地、风景区规划。1986年,中国政府将旅游业正式确认为一个产业部门,并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同年,国家旅游局正式制定了中国旅游发展计划,标志着中国旅游规划的正式确立。在此期间,各类风景旅游区规划,如风景名胜区规划、森林公园规划、风景旅游城市规划等等,在规划方法上、规划内容上,也日趋走向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相互整合。二、旅游规划的进展与趋势1、旅游规划的进展2、旅游规划的发展趋势1、旅游规划的进展与趋势第一,旅游需要规划。第二,对旅游实施规划控制的途径,主要有以社会经济为主的旅游发展规划(经济类)和旅游目的地规划(建设类)两大方面。第三,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接受资源承受力反馈和社会承受力的反馈。第四,旅游规划的进一步发展正面临着许多障碍。第五,现代旅游及旅游规划在短短四十年中的发展十分迅速。2、旅游规划的发展趋势第一,从部门规划走向合成规划(由产业规划向系统规划发展)。第二,从规划文本走向实施过程。第三,走向知识与价值的社会参与。由领导规划、专家规划向参与性规划发展。第四,旅游规划由实体规划向形象规划发展。第五,旅游规划由规划文本向发展纲要发展。第六,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的一体化发展。第二节旅游规划的对象一、从旅游到旅游系统二、旅游规划的对象三、旅游系统的功能四、旅游系统的问题一、从旅游到旅游系统(一)旅游的内涵(二)旅游系统的形成(三)旅游系统的性质(一)旅游的内涵1、旅游的内涵2、旅游者3、旅游目的地4、旅游企事业1、旅游的内涵旅游是为非基本生存需要所作的旅行而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总和。为休闲、观光、宗教、交往、集会、采风、健身、求知、猎奇、购物、探险、特殊爱好等目的,去异地他乡的活动现象属于旅游,但为执行国家公务而前往异地、移居等现象除外。2、旅游的内涵(1)旅游者(2)旅游者的特征(3)旅游者的变量(1)旅游者旅游者是暂离居住地到他处旅行以满足物质和精神需要的人。1996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对“旅游者”定义如下:“海外旅游者,指来华入境的海外游客中,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国内旅游者,指在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在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客”;“国内一日游旅游者,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10公里以上,出游时间超过6小时、不足24小时,并未在境内其它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过夜的国内游客”。(2)旅游者的特征异地性享受性消费性自主性地域性(3)旅游者的变量社会变量旅行变量经济变量需求变量社会变量: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就业状况、职业、家庭构成、旅行结伴构成;旅行变量:日期、目的地停留时间、始发地点、交通工具、住宿类型;经济变量:家庭收入、旅游开支、消费结构;需求变量:旅游动机、旅游偏爱、信息来源、旅游期望、质量价格态度。3、旅游目的地旅游目的地,是吸引旅游者出游和接纳旅游活动的地域环境。旅游目的地,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对旅游者有一定的吸引力,是旅游者的旅行目标;为旅游者提供活动条件;具有一定的地域环境范围。4、旅游企事业旅游业是以提供旅游设施与服务为手段、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物质与精神的组织现象之总合。有些企业属于“纯旅游业”,而另一些企业则只在部分程度上具有旅游企业的性质。(二)旅游系统的形成1、旅游者要素集2、旅游目的地要素集3、旅游企事业要素集1、旅游者要素集旅游系统由旅游者、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事业三大要素构成。旅游者要素集:包括收入、距离、休闲时间、偏爱、年龄、教育水平等因子,构成旅游者子系统并汇成旅游动机。2、旅游目的地要素集旅游目的地要素集:包括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服务设施、项目设施、符号系统等,构成旅游目的地子系统,并汇成旅游吸引力。3、旅游企事业要素集旅游企事业要素集包括从事信息、交通、服务、保护、开发、经营的事业机构及企业法人,构成旅游企事业子系统,并汇成旅游连结力。三大方面有机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支持,整合成为旅游系统。(三)旅游系统的性质1、本土性2、开放性3、整体性4、竞争性1、本土性自然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均具有地域特性,接待地社会经济环境也是较难改变的。这种地方特殊性,汇成了特定地域的旅游吸引力。本土性是维持持久吸引力的源泉。2、开放性现代旅游,是在人流及价值流的注入、信息流的输出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旅游系统一旦失去开放性,就难以生存和发展。3、整体性从现代经济学的观点看,旅游者花费时间和货币,购买的是一次旅游经历。这一整体“游历”,是具有特殊功能与市场价格的一种新型商品。4、竞争性旅游系统从游憩系统中分离出来以后,从域外争取市场,获取人流和价值流,以维持系统的运行与发展。二、旅游系统的结构(一)旅游系统要素的连结(二)旅游系统的层次结构(三)旅游系统的功能(一)旅游系统要素的连结旅游系统结构,通过旅游者、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事业三大要素之间的吸引力——需求键,消费——生产键,生态环境——土地利用键连接成为整体。旅游者要素集,内部的就业状况(职业、环境、强度)、个性特征、生活状况、受教育水平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闲暇时间——消费状况——偏爱结构。它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产生旅游需求的基础,也决定了旅游者的时间——空间——经济门槛,从而直接影响旅游的地域及规模。旅游目的地要素集,包括自然要素(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社会文化要素(环境符号、语言文字、生活风俗、社会规范与信仰),基础设施系统、服务设施系统、旅游项目系统。这些要素组合成自然吸引物——文化吸引物——实体支持结构。它是旅游目的地对旅游市场产生吸引力的源泉,也是旅游产业开发管理的客体。旅游企事业要素集,包括交通、食宿、供应、信息服务、医疗保险、卫生、治安、防灾、环境保护、科教、文化、娱乐、游憩、体育、健身等。这些要素组合成为社会、经济、环境的特色产品及经营管理体系。它是使资源区转变为旅游区并产生旅游吸引力的生产者,是介绍、吸引、接纳游客的服务者,是旅游系统的管理者。(二)旅游系统的层次结构旅游系统日趋细密复杂,表现为逐渐形成分工明确的层次结构,表现为系统整体自控制能力的增强。第一层次:国家或地方政府的领导层次,起主导作用。第二层次:是旅游系统的产业、市政设施和社会的管理层次,它们是保障旅游系统合目的运行的中间环节。第三层次:是旅游协调运行的微观基础。如旅行社、淡水生态系统、旅游开发商、旅游者人群、劳动力、接待地社区等等,它们是旅游系统的微观基础和利益主体,是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旅游系统各要素之间的随机动因很多,运行与发展趋势呈现出多方向、多结果的非平衡、非线形的运行方式。(三)旅游系统的环境结构区域范畴的系统结构,就是该系统的环境结构。区域的资源比较特征、区位关系、外部交通条件、市场特性与规模、竞争环境、资金技术环境、体制与政策条件等,这些因素按一定的时间、空间及其一定的作用力影响该旅游系统,成为它们的环境结构。环境结构中的资金、旅游者的流入量,构成了该系统的基本生存条件;生存与技术环境决定该系统因素相互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旅游系统的环境结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旅游系统的性质、状况、结构、层次、职能、发展速度和道路。三、旅游系统的功能(一)旅游系统的运转功能(二)旅游系统的竞争功能(三)旅游系统的价值增值功能(一)旅游系统的运转功能1、人流2、信息流3、物质流4、能量流5、价值流1、人流与旅游系统相关的人流,主要为旅游客流、旅游就业人流两大部分。2、信息流信息流,以物质流和能量流为载体,通过物流、能流、人流和价值流来实现信息的获取、储存、加工、传递和转化,从而形成旅游系统的信息流。分为自然信息流和文化信息流两大类。3、物质流自然物质流经济物质流废弃物质流4、能量流自然能量流经济能流废弃能量流5、价值流经济价值流环境价值流社会价值流(二)旅游系统的竞争功能旅游系统的竞争功能要素包括:特色、区位、竞争环境、资金、技术、管理、内在质量和效率、发展时机八大部分,它们在优势(strengths)、弱点(weaknes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等四各方面,通过旅游系统的生存与发展状态显现其性质、时空的强弱变化(SWOT分析法)。四、旅游系统的问题(一)发展问题(二)功能问题(三)结构问题(四)问题的核心(一)发展问题1、旅游发展的本质2、旅游发展的问题1、旅游发展的本质以旅游系统结构为基础,以功能运转为内容
本文标题:旅游规划原理文字稿20121218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481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