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郑伯红编中南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系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1节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第2节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第3节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第4节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第1节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一、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1、城市的一般性要概念●城——城堡,具有防御功能(“筑城市以卫君,造廓以守民”《淮南子-原道训》)●市——市场,商品交接的商业功能●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特征的居民点;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4-1施行》●1、不同学科的认识●用建筑材料写成的历史教科书(历史学家)●政治活动的中心舞台(政治学家)●是人口密集的社区,是一种生活方式(社会学家)●是生产力的聚集区及经济活动中心(经济学家)●人口和物质高度集中的特定地域(地理学家)●3、城市与城市规划●学科上看:是一本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社会学、建筑学、地理学、经济学、工程学、环境科学、美学等多种学科;(重广江北新城、渝中半岛危楼高百尺)●行政管理上看:政府的重要职责与工作●中国的城市规划:①城市规划是国民国民经济计划的继续与具体化(计划经济时代)②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城市发展计划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转轨时期)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及各项建设的统筹安排、综合部署及实施管理(市场经济条件下)2、城市的起源(1)时期城市是人类大分工的产物(商品交换的需求导致市场的出现,促进了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原始社会:居无定所,穴居巢居●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手工业者聚集成为城市最早的城市:公元前3000年,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3、城市形成发展的根本动因(1)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2)城市的规模、集聚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主要形式;城市引力:第二、三产业就业岗位工业化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3)2001年中国城市化水平37.7%,世界平均50%;第2节城市的物质构成、社会构成和产业构成一、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公共领域物质环境构成的两种领域应保持开发协调●非公共领域●可达性物质环境优化的两个方面●外部效应二、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1、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老年型人口”,60岁10%或65岁7%●家庭核心化:小户型、关注小孩教育●生活闲暇化:恩格尔系数下降、2、与农村社会的区别●农村社会的认同基础:地缘关系、乡土意识——同质性●城市社会的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不同经济、文化背景的社会群体在聚居方式和空间分布上表现出多样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三、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费希尔—克拉克经济活动部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贝尔人类社会演化历史进程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3、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及其产业特征工业化前期:农业占50~80%工业化初期:“一、二、三”型组合工业化稳定阶段:“二、三、一”型组合后工业化时期:“三、二、一”型组合第3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1、城市化的含义(1)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2)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3)农业产业转化为非农产业2、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度量(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PU=U/P(U——城市镇人口;P——总人口)(2)城镇人口的界定3、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增长情况(2)产业结构中的行业比重此长彼消,不断变化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产业结构变化模式(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Y=40.55lgX-74.96•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100美元相应增加城市人口比重X-人均GNP($/人)2005001000300050008000Y-城市化水平增长8.83.521.760.580.350.32城市化与人均GNP关系曲线(40个国家PU/GNP回归分析图)4、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三个阶段•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速度缓慢,较长时间才能达到30%水平•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不长时期内城市人口比重达到60%•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基本完成,农村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中工业发展、技术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5、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1)增长迅猛且持续年份总人口年增长率‰城镇人口年增长率‰城镇化水平年增百分点1800~18505.119.440.0241850~19005.3820.440.141900~19508.3524.110.3141950~200018.6928.570.34(2)城市化发展主流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世界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三项指标比较年份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总人口(100万)城镇人口(100万)城镇人口(%)总人口(100万)城镇人口(100万)城镇人口(%)1800273207.3705304.31825305258.2805354.318503524011.4910404.418754357517.2985505.0190057515026.11075706.5192571528539.912351159.3195085444952.5164727516.7196097557258.7201143921.91970104769866.6264667325.41975109575368.6298181127.21980113779870.2331396629.21990121087772.54036137533.62000127795074.44845190439.3(3)世界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居支配地位•标志一:10万人以上城市的人口占世界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标志之二:城市规模级越高,人口的发展速度越快不同规模级别城市在1950~2000期间增长指数年份195019601970198019902000比重56.34%59.01%61.51%62.25%63.58%65.33%规模级别(百万)400400~20050~20025~5010~2510增长指数340264233.5230.1151.566.3标志三:大城市空间不断扩展,形成巨大城市集聚体和城市带世界前25位城市集聚体人口一览表序号国际化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带*者为世界城市)城市总面积(km2)人口万人1伦敦—伯明翰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304500036502巴黎—鹿特丹—鲁尔地区巴黎*、布鲁塞尔*、鹿特丹、4014500046003莫斯科—下诺夫哥罗德莫斯科*、下诺夫哥罗德30120000230004波士顿—纽约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40140000650005芝家哥—底特律芝家哥*、底特律、克利夫兰3016400048006旧金山—落杉矶—圣达戈旧金山*、落杉矶*、圣达戈108500030007蒙特利尔—渥太华蒙特利尔*、渥太华、魁北克302700014008达拉斯—休斯顿—亚特兰大达拉斯、休斯顿*、亚特兰大*1811000013009墨西哥城—瓜达拉哈拉墨西哥城*、瓜达拉哈拉20134400260010东京—大阪东京*、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户2035000600011汉城—釜山汉城*、釜山1562840260012新加坡—曼谷新加坡*、吉隆坡*、曼谷*1213000250013德里—坎普尔新德里、坎普尔、勒克瑙2516500500014班加罗尔—马德拉斯班加罗尔、马德拉斯1518700600015加尔各答—兰契加尔各答、兰契156500300016拉各斯—伊巴丹拉各斯、伊巴丹1245000300017孟买—艾哈迈达巴德孟买、艾哈迈达巴德、2518600560018开罗—亚历山大开罗、吉萨、亚历山大1575000250019约翰内斯堡—比勒陀利亚约翰内斯堡*、比勒陀利亚1030000100020圣保罗——里约热内卢里约热内卢、圣保罗*、贝洛奥里藏特14155000400021布宜诺斯艾利斯—拉普拉塔布宜诺斯艾利斯*、拉普拉塔123300250022墨尔本——堪培拉——悉尼墨尔本*、堪培拉、悉尼*5350001500世界主要城市群和城市带区域简况(不含中国3个)美国东北部都市带西北欧都市带英格兰都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都市带沪宁杭都市带五大湖沿岸都市带世界大都市带的分布6、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发展方针(1)近50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及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我国的城市化进程•1949~1957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城市发展方针:重点建设、稳步前进•新建6个、重点扩建20、一般扩建74个城市(围绕694个重点建设项目)•1958~1960的过度城市化•三年大跃进,假城市化•1961~1965的第一次反城市化•三年自然灾害,全国减少职工1887万,减少城镇人口2600万•户口管理、限制人口流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取消城市规划•1966~1976第二次反向城市化•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以分散为特征大小三线建设、乡镇企业悄然兴起•1977年以来城市发展新阶段新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动曲线我国不同规模城市个数年份城市总数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194913257181021952153782111719781931327609319853242131931791990467312811729119935703236159343200066840——————中国特大城市分布第4节、城市化进程与区域社会发展的关系1、城市的中心作用城市是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协会载体;是现代社会组织工业生产、服务和消费,实施社会管理的最有效率的场所,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源泉。2、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1)城市郊区化(suburbanization)简称郊区化,是整个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先后在城市中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2)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又称反城市化,指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区向小的都市区甚至非都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最先由美国学者贝利命名,主要出现在20世纪的美英等发达国家.•区域城镇体系的概念第5节城市发展基本规律:城市发展理论1、区域理论(1)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2)城市与区域发展互相促动:城市带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则促进中心城市繁荣(3)增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1950年提出,城市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4)中心城市:经济中心,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核2、经济学理论(1)城市经济活动是决定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2)城市产业分为基础产业和服务产业满足城市以外地区发展需要满足城市本身消费需要(3)在城市决业分类中,基础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关键3、人文生态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相互竞争促进社会分工,社会分工促进相互依赖;●相互依赖强化社会分工,使社会紧密团结在一起,促进人类在空间上集聚;4、交通通讯理论●1962年,迈耶出版《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城市源于城市为人们提供面对面交往、交易的机会●交通、通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促进城市整体发展●城市集聚效益在于使居民接近信息交换中心以及便利居民的相互交往5、经济全球化理论(1)在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展中国家——原材料产地●发达国家——成品制造●世界的核心—外围形成(2)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全球性中心城市——控制、管理功能集聚●多数外围城市——制造、装配功能扩散●全球垄断链的形成(3)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和跨国资本的外部控制●跨国并购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空前发展●跨国公司已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一支独秀的经济力量世界的核心与外围:一个等级化的国家体系并入核心的外围受剥削的外围半隔离的外围被遗弃的外围死角(战略领土保护区或殖民化区域)全球网络主要节点核心全球垄断(世界城市网络)三极鼎立及其合作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流(亿美元),19993031433
本文标题: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675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