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的坛庙建筑中国坛庙建筑的起源在于祭祀。当古代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发现了许多无法解释的事情以及对于自然规律的敬畏,于是产生了神灵鬼魂之说。而祭拜这些神灵鬼魂的活动就统称为祭祀。根据考古学考证,最早的祭祀活动出现在旧石器时代后期,而有祭祀迹象的最多在10余万年前。伴随着祭祀活动产生的场所和构筑物就称之为坛庙。坛庙建筑大致可分三类:第一类是祭祀自然神的。即天地日月星辰社稷先农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如何解释呢?祭天刚才已经说过,是皇帝的专利,这无非是强调皇帝是“受命于天”的“天子”之地位,古代有天圆地方之说,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天坛和地坛正是建成圆坛和方坛。而祭坛的方位也有说法:祭天于南,祭地于北,祭日于东,祭月于西。社稷也是古代分开的两个词现代合用。“社”指五土之神,“稷”指五谷之神。四海四渎指的是水神。举例说明:北京天坛北京天坛,明嘉靖时是天地分祭。将大祀殿(大享殿)设于正阳门外东侧。三层屋檐用了三色琉璃:上层为兰,象征天;中层为黄,象征地;下层为绿,象征万物。清朝时更名为祈年殿,同时改做一色青琉璃,进一步统一了建筑形象。天坛由圜丘和祈年殿为主要两组建筑,另有神乐署和斋宫等。圜丘由坛“土遗”(找不到这个字只能分开打)和皇穹宇两部分组成,坛“土遗”外方内圆,不封闭空间仅作分隔。皇穹宇内供奉“昊天上帝”牌位,从成贞门外望皇穹宇可成“过白”。(所谓“过白”既是从一个门外或者窗外或者屋檐下望某一建筑能见全身而形成“框景”的做法。此法在古代建筑群体布局以及园林布局中常见)北京天坛在空间处理上独具匠心,可谓是中国古代群体建筑营造的范典。在建筑单体上,实用性与象征性得到统一。用形与数体现古代人们对于天象和季节关系的认知,同时也体现了封建伦理观念。这一点在皇穹宇的建筑平面布局上可看出。在环境气氛上的苦心营造也是值得称道的。人们在经过了1公里长的甬道穿过松柏林达到主甬道,形成“静敬净”的感受。而主甬道由南自北两侧地面逐渐下降,形成主甬道步步高升,逐渐接天的感受。到了祈年殿地基无形变高,台基三层,主体又有三层楼高,更是渲染“增高接天”的祭天崇高神圣氛围。在空间尺度上有机的变化使得建筑看起来更加顺眼。比如祈年殿的第三层就增加了层高以纠正视线矮墙的误差。在色彩图像上的运用纯熟。现在的祈年殿,蓝色的屋顶,白色的台基,红色的门窗,色调鲜明,对比强烈。相对原来的祈年殿而言更显得安定宁静。同时细心注意祈年殿墙身上的彩绘飞龙:一层为平飞,二层为侧飞,到了三层则为升龙上天,使得建筑无形上有着上升拔高之趋势。最后是在整体的建筑构图布局上十分得当。站在成贞门和祈年门望皇穹宇和祈年殿都可见“过白”的手法体现。总而言之,北京天坛的建筑处理手法都是奔着祈年殿的建筑功能——祭天而来。所以一切的设置都是营造了祭天的肃穆气氛。因此,北京天坛堪称中国坛庙建筑的艺术代表。第二类是祭祀祖先。帝王家称太庙,臣下称家庙或者祠堂。太庙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安门东侧。面积14万平方米,平面成南北向长方形,正门在南,四周有围墙三重。主要建筑为三进大殿及配殿,前面有琉璃砖门及戟门各一座,两门之间有7座石桥。明、清两代为皇家祖庙。北京太庙以古柏最为著名,园内有多株已有数百年树龄的古树,现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整个建筑布局严谨,魏峨宏丽,庄严肃穆。1924年辟为和平公园,1950年5月1日改名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第三类是先贤祠庙。如孔子庙,诸葛武侯祠等。举例说明:武侯祠武侯祠是纪念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因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而得名。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卒于北伐前线的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市岐山县城南约20公里),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死后又被蜀汉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省汉中的勉县(沔县)。但目前最有影响的是成都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门大桥外西侧,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也是首批一级博物馆,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参观游览,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
本文标题:中国的坛庙建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798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