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论中国散文发展史论文摘要:中国散文史,源远流长。如果从《尚书》中初步成型的作品算起,至今也有近四千年的历史。期间经历古代、近代、现代这样几个大的发展阶段,积累的散文精品和相关典籍,浩如烟海;各阶段涌现的散文作家,灿若星群。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无论古代散文、近代散文,还是现代散文,都是作家们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和感悟的结晶,也是我们观察世相,观察人生的窗口。这些散文,尤其是那些散文精品,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体裁万殊,章法各异。而这其中的演变更是一个长远而复杂的过程。关键词:中国散文史古代现代影响散文史中国文学中最大的一个家族,种数繁衍最为庞杂,甚至古今散文概念也不一致,但是中国散文史在中国社会和中国和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有半封建办殖民地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各自形成了散文的若干特色,也积淀了一些共同特质。具体来说,中国的散文史可以分为四个大时期:上古期(先秦、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现代期(“五四”运动以来至今)。一、上古期(先秦、秦汉)先秦首先,是先秦时期。先秦这个历史时期,是中国散文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从殷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文章由简而繁,由质而文,由简单记事到长篇大论,由官府独占到百家争鸣,这是一次飞跃的发展。散文的产生,始于文字记事。从现有的材料看,中国的文字记事,大约是从商代开始的。这是不仅有了甲骨刻辞,而且有了铜器铭文。《尚书•盘庚》等篇章,虽有后代润色附益的辞语,但那文章基本事实,也是写于商代的。这些卜辞和铭文的特点是单纯,质朴,据事直书,无所文饰。到了西周,奴隶制社会达到极盛时期,但物盛而衰,由于礼乐大备,这时的文章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内容增加了历史经验和道德说教,形式也更重文采了。一志一文,可以说是从殷商到西周散文发展的基本情况。在这以后,质文递变,也是散文发展史上的一条合乎规律的现象。春秋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阶段。这时礼坏乐崩,王纲解纽,原来王公贵族曾经独占的文化,这时再也不得专擅了。这时候私人讲学,处士可以横议。由于讲学和横议,散文便得到了划时代的发展。例如代表孔子之文的《春秋》和《论语》。总的看来,春秋之文是周朝尚文的继续。由春秋到战国,社会的变革更大,战国时代,社会的各方面都发生了比春秋时代更大的变革。文化上甚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巨变,因此在这个历史时期,文章的变化也是空前的。从文体的发展变化看,这时的文章,已经由《论语》那样的语录、对话发展为长篇大论以至专门论著,如《荀子》、《韩非子》、《孙子》、《吕氏春秋》等;由《春秋》那样简约的记事发展为《国语》、《左转》、《战国策》等近于纪传的史籍。从文风的发展变化看,这时各家的论著,有的虽然“尚文”,有的则已开始“尚质”。文质并存的情况出现了。孟子、荀子、庄子是尚文的,而墨子韩非子是尚质的。这反映了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对文、质的不同需求。而在百家争鸣中,其中压倒一切的是论辩文章。战国文章在用语方面还有一个特征是:散文杂而韵语。后代所谓散文与韵文、散体、骈体,在战国时代,还没有区分。特别是诸子的论说文章,常常是韵、散并用的。这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从晚周到战国,从王纲解纽到百家争鸣,先秦文章已经发张到极盛的程度。但是物极必反,文盛至极,也复归于质。秦汉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秦世不文”,是一大特点。秦代文化专制的制度施行后,百家争鸣的局面也就结束了。此后,秦王朝统治时期,几乎们没有产生什么文章。但秦二世而亡,天下又归大乱。当楚汉之际,百家之学再兴,游学之风复起。在这一个时期里,学术思想相当活跃,百家之学都无禁忌。当时尤为时人所重的是纵横之学。由于从横之学曾经极盛,所以汉初文章的一大特色,就是纵横驰骋,尚有战国之风。但到了武帝之时,此风开始变化,因为这时的国家形势变了。武帝将儒学作为新的统治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这样一来,文章发生了新变化,而另外,武帝文政的另一个特色就是立乐府,用文人,爱辞赋,因此汉代辞赋特别发达,达到一个高潮。从文章的形式看,秦汉以后尤其是东汉以后,也有变化。首先是秦汉以后,文章的篇章结构比较严整了。不仅论说文章已经完整成片,史传之文也以纪传体而自成篇章了。其次是,这时的文章,尤其是东汉的文章,用语造句,已开始注重工丽,逐渐出现了骈俪之体。还有,先秦的文章主要记言、记事和说理,尚少刻画和描写,而到了汉代,则逐渐出现了着力刻画描写的汉字。这一时期的散文代表作有:说理散文《吕氏春秋》《淮南子》;政论散文《过秦论》《贤良对策》;传记散文《史记》《汉书》;记叙文和小说《说苑》《韩诗外传》。这就说明,叙述、说理、描写的文章,终于汉代,已经“大备”了。二、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散文发生又一次大变化的时代。首先政权变了,由于曹操实掌政权,因此他对当时文章的明确要求直接就导致了“魏初章表,指事造实”而不“靡丽”的特点。在曹操的“勿得浮华”这类指令的影响下,魏初文章颇有“不尚华词”的倾向。但是到了曹丕以后,文风又趋向浮华。而到了两晋时期“精明理”“善论难”是两晋的共同特点,而“析理”之类,则东晋超过西晋。其特点是“清通简要”。此外晋人独擅的文章还有“哀吊:之辞,文辞之茂超过前代。总的看来,晋代文章最商场的仍是议论。虽然没有嵇康阮籍那样的长篇大论,但多种多样,思想相当活跃,形式也有特色。到了南朝,文章的发展更加多样。总的趋势是由质到文,文章更像骈偶发展。南朝之文,是文章由单体向骈体发展的高峰,这是这个阶段的文章最主要的特点。但骈体文章不便于议论,所以这时的论难之文仍多是散体。至于被炒,文章的变化也受南朝影响。这是因为北方各族的文化水平较低,早期又值战乱相寻,文化受到很大破坏。但值得注意的是,北方作者虽少,而当南北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之际,也产生了一些很有特色的文章著作。例如庾信和颜之推的文章,还有郦道元的《水经注》等。隋朝隋唐五代是文章变化的又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其中隋朝年代虽短,二世而亡,其历史地位,与秦相似,但“秦世不文”,隋则颇有文章。而且唐承隋制,唐文之发展变化,亦与隋制有关。隋制对于文章影响最大者,是废除九品中正的官人之法,而行科举取士,为布衣之士开了入仕之门。在这之后,作者发生了变化,文章自然也要变化。唐宋的“古文运动”,主要就是一些布衣之士从政治活动在文学上的表现。还有,隋文帝初并天下,政策曾是比较开放的。隋世文章,大概曾有四类。一是歌功颂德之文,如李德林的《天命论》。二是献策献计之文。三是牢骚怨愤之文,作者可推刘炫和王通。四是消极厌世之文,如萧大圆的《闲房之言》。唐代文章发生根本变化,是在唐朝。唐承隋制,开科取士,选拔了大批的布衣之士。所不同者,是隋时作者,歌功颂德;而唐初作者,直言极谏。这是唐代文章的第一个变化,很值得注意。但人们论及唐文之变,往往舍此不谈,而专讲文章复古的经过。现在看来,唐文之变,似可划分更多的阶段,就文风而言,变化之始,可以上溯到贞观年间。在这以后,从唐末到五代,文章都有变化。在唐代,散文的发展变化与诗歌的发展变化并不同步。当诗歌已经高度繁荣的时候,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才开始。文体文风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今人习惯上把它称为“古文运动”。在安史之乱以后。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使盛唐时代强大繁荣、昂扬阔大的气象一去不返,代之而起的,是藩镇割据、佛老蕃滋、宦官专权、民贫政乱以及吏治日坏、士风浮薄等一系列问题,整个社会已处于一种表面稳定实则动荡不安的危险状态。面对严峻的局面,一部分士人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慨然奋起,思欲变革,以期王朝中兴。陆质、王叔文、吕温、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裴垍、李绛、裴度等都在贞元、元和之际挺身而出,参政议政,研讨治国方略,与邪恶势力斗争,表现出改革现实的强烈愿望。与强烈的中兴愿望相伴而来的,是复兴儒学的思潮。韩愈、柳宗元将复兴儒学思潮推向高峰。韩愈最突出的主张是重新建立儒家的道统,越过西汉以后的经学而复归孔、孟。当然,韩愈弘扬儒家道统的基本着眼点,不是想在理论上有大的建树,也不是想当孟子之后儒学的第一传人,而是在于“适于时,救其弊”(《进士策问》其二),解救现实危难。在韩愈看来,当时最大的现实危难乃是藩镇割据和佛老蕃滋,前者导致中央皇权的极大削弱;后者作为儒家思想的对立面,以紫乱朱,使得人心不古,同时寺庙广占良田,僧徒不纳赋税,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因而都在扫荡之列。围绕这一核心,韩愈撰写了以《原道》为代表的大量政治论文,明君臣之义,严华夷之防,对藩镇尤其是佛、老进行了不遗馀力的抨击。由通经致用到改革现实,是此一时期的一大变局。中兴的愿望促成了儒学的复兴,促成了政治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体文风的改革得到了发展。换言之,是经世致用的需要促成了文体文风改革高潮的到来。韩愈、柳宗元明确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韩愈一再说自己“修其辞以明其道”(《争臣论》),其主要目的,除了致力于建立儒家道统外,便是用“道”来充实文的内容,使文成为参预现实政治的强有力的舆论工具。柳宗元最初“以辅时及物为道”(《答吴武陵论非语书》),将全副精力都投入到了更具实效性的政治改革运动中去,待到改革失败、被贬南荒之后,才不得已而主张以文来明其“道”。由此可见,出于相同的政治目的,韩、柳二人不约而同地走向了以文明道、反对不切实际的文体文风的路途。他们将文体文风的改革作为其政治实践的组成部分,赋予文以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现实品格,去其浮靡空洞而返归质实真切,创作了大量饱含政治激情、具有强烈针对性的感召力的古文杰作。在这一过程中,韩愈还以文坛盟主的地位,对从事古文写作的人予以大力扶持和称赞,在他周围,聚集了张籍、李翱、李汉、皇甫湜、樊宗师、侯喜等一批古文作者,声势颇为强盛。柳宗元当时身在南方贬所,创作古文的声势和影响虽不及韩愈,却也不是默默无闻。至此,由儒学复兴和政治改革所触发、以复古为新变的文体文风改革高潮便到来了。五代唐代灭亡之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这时期,军阀割据,彼此互相攻代,政权皆由军人所掌,政局十分的混乱。这个时期唯美文风高涨,散文没落,不受重视。这时期重要的散文作家有杨夔、沉颜、牛希济、孙郃等。杨夔,为文学《春秋》,精通《文选》,所作叙议兼擅,肉容以关国事,反映现实为主,形式上多为小品文。又善写寓,言想丰富,下笔琳瑯,至风格之幽隐,则与陆龟蒙类类似。沉颜,著《聱书》,他十分崇仰元结,工议论,如《象刑解》、《时日无吉凶解》等文章,内容皆与政教有关,善于破除迷信,而且逻辑严密,风格爽朗,颇具特色,故清圣祖誉其“清拔之气,矫然自异”。洪迈亦把他与孙樵、刘蜕并称。牛希济所存散文,全为论辨体,是针对当时时政、文学的积弊,提出一连川改革的方针文采博辩,洞识深刻,有助于教化生民。孙郃,为文慕韩愈,所作议论侃侃,譬贴,切法度尤为严谨。这些作家作品所存数量多寡不一,风格亦迥然各异,然而作品体类样,结构严密,有的技巧灵活,有的文采勃发,在五代是较为突出的作家。一般而言,五代时期的散文成就,比不上前代的唐,及后继的宋。宋代宋初,承唐末五代的陋习,“四六文”盛行,学者只知道雕琢字面,堆砌辞藻,外型虽然装饰得美丽,但却没有真实的情感,在文学上实在没什么价值。柳开、穆修、尹洙等,要变更当时的文体,只因能力薄弱,没有多大影响。直至欧阳修出,倡导师法韩愈、柳宗元,力扫雕琢堆砌之弊,才使宋初华丽的风气为之一变。晚唐温庭筠、李商隐、段成式所倡导之三十六体骈文乘韩派散文衰败而起;至北宋初,与西崑体诗歌并行,形成华美文风之再度全盛。李商隐名其文集为樊南四六甲集、樊南四六乙集,四六文遂承唐末、两宋骈丽文字之定名,且隐然与六朝骈文有别。四六文至宋初臻于鼎盛,实得力于西崑诗之推波助澜,两者体制虽异,然其重视对偶用典,致力于雕琢字句,则并无二致,故能相得益彰。仁宗庆历以后,欧阳修所领导之古文运动大盛,
本文标题:浅论中国散文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818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