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三、视觉错视三、视觉错视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等。根据人脑所反映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空间知觉反映物体的大小、形状、方位和距离。时间知觉反映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运动知觉反映物体在空间的位移等。知觉还有一种特殊形态叫错觉。•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例如,在课堂上,教师的声音为知觉的对象,而环境中的其它声音成为背景。•知觉的对象与背景可以相互转化,还可以互相依赖。1、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你看见婴儿了吗一个吹萨克斯风的人。你还看见一张女人的脸吗?你看见六个杯子吗?还是看见六对不同态度的脸?•花瓶/人脸图形是一个主体/背景可互换的两可图形。它既可以看成是白色背景上两张对视的黑脸,也可以理解为黑色背景上白色的花瓶。•在主体/背景可互换的图形里,线条有两种外形。轮廓的外形取决于线条被认为图画的哪一方面--背景还是前景。视觉系统依据物体的轮廓来对其进行编码的。同时,视觉系统必须能够将物体从它的背景中区分出来。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这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在某些时候,当有伪装存在时,事情就变得困难了。••观察者的知觉状态和个人偏好也会有所影响。对轮廓或是外形的偏好会导致对某一方面的加强。对于同一图形,一些人偏向于看做花瓶,一些人则更容易将其看成是脸庞。•图形表明了视觉并不是仅仅由视网膜上的图象决定的。大脑参与了这一过程。它对视觉信息的组织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在镜子前,你看到的是美女还是骷髅近看,远看,仔细看,你发现了什么?2、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知觉活动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辩证的、互相依存的。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知觉整体性的作用:•知觉的整体性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例如,用速示器快速呈现一个熟悉的汉字或组成这个汉字的个别笔划,那么辨认整体汉字的时间几乎和辨认个别笔划的时间相同。•由于知觉的整体性,人们有时会忽略部分或细节的特征。这就是由于整体知觉抑制了个别成分的知觉。•社会知觉过程中,人们往往依赖于刻板印象来认识知觉对象。3、知觉的理解性:•人的知觉与记忆、思维等高级认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知觉的这一特性可以用某些隐匿图形来说明。4、错觉指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比如,太阳在天边和天顶时,谁大谁小?研究错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研究错觉的成因有助于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研究错觉还有实践的意义:从消极方面讲,它有助于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从积极方面讲,人们可以利用某些错觉为人类服务。他们哪个人最高??其实他们一样高看清楚,下面的直线会相交吗?(三秒钟会有答案)左右脑的区别这两条直线是弯曲的么?静的还是动的?数数有几个黑点盯住黑点前后移动身体长度与透视:线AB和线CD长度完全相等,虽然它们看起来相差很大谢泼德桌面:这两个桌面的大小、形状完全一样。如果你不信,量量桌面轮廓,看看是不是色彩错觉柱子是圆的还是方的?不可能的楼梯:走这个奇怪的楼梯会发生什么?最低一级和最高一级台阶分别在哪?错觉理论(1)、眼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特定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因而产生各种知觉的错误。根椐这种理论,垂直一水平错觉是由于眼睛作上下运动比作水平运动困难一些,人们看垂直线比看水平线费力,因而垂直线看起来长一些。(2)、神经抑制作用理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的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人们看到的轮廓发生了相对的位移,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各种错觉。(3)、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觉是知觉恒常性的一种例外,是人们误用了知觉恒常性的结果。5、色彩的同时对比错视•由于受另一色的影响而产生与单一观察时不同的色觉现象。(1)同时对比错视•一色受同时存在于视野中的另一色的影响所引起的色的三属性的变化在两个色上同时显示出来。•产生条件:色的并存和对比•基本原理:补色现象(2)连续对比错视•对某色(初见色)注视片刻,迅速把视线转移至另一色(次见色),则感到该色变得略带先见某色的补色色味。
本文标题:三、视觉错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978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