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节德育的原则1、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概括了德育的宝贵经验,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2、德育原则对组织与进行德育、提高德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要正确选定德育的内容,有效选用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恰当地处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学生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德育问题,都应依据和遵循教育原则。3、中外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教育家提出了不少德育的要求和原则。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仍值得我们继承。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实践才是发展社会主义德育原则的源泉。4、我国的学校教育原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依据我国教育目的,批判吸取了宝贵的历史遗产,认真总结了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经验而提出的。我国学校的德育原则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等。我国学校的德育原则有: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2、疏导原则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原则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细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我国古代教育家历来重视“言行一致”:孔子十分重视人的道德行为的培养。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墨子指出:“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道德行为士做人的根本。有知识的人虽然有学问,但是品行是其根本朱熹认为知与行士不可偏废的,“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偏过一边,则一边受病”。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有一下几点基本要求:1、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思想认识是行为的先导,我们必须注意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武装学生,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培育高尚的品德。2、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德育是以实践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服务、政治活动与社会主义建设等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成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由道德概念通向道德信念的甬道是以行为和习惯为起点的,而这些行为和习惯则是充满深切情感并含有孩子对待他所做的事和周围发生的事情的个人态度。”二、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也就是循循善诱原则。循循善诱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教师应具备的一个优秀品质。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道德认识迅猛发展时期。他们向往未来、要求上进、亟力扩大自己的知识与视野,对社会生活有所认识。但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看问题容易简单片面,出现一些过时也是难免的。然而,只要他们的认识一提高,改起来也快。故尽享德育要注意正面教育、说服诱导,提高思想认识。况且,青少年学生单纯、热情、耿直,敢想敢说,他们的思想认识总是要表现出来的,就像河水奔流一样,要堵是堵不住的。对思想认识问题,如果企图用“堵”的办法、“压”的办法去解决,就会使矛盾激化,造成对抗。所以,要想治水一样,重在疏导,使他们明白事理、提高认识,自觉地想正确得到方向发展。要把青少年一代培养成为自觉的建设者,就只能说服而不能压服。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对于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只能疏导,不宜压抑。压制往往带来反抗,不利于学生的进步,而疏导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自觉改进。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要善于把学生的的积极性和之志趣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要坚持正面教育,对他们的表现的积极性和微笑进步,都要注意肯定,多加赞许、表扬和激励,引导他们步步向前,以培养他们的优良品德。批评和处分只能作为辅助的方法。三、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我国古代的教育名著《学记》曾提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明确提出了这个重要的教育要求。但当时主要强调教师教的职责,而为注意到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今天,人们认识到,德育只是学生品的发展的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即德育应引起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自觉发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自己的消极因素。学生的品德发展,主要在于他们思想情感内部的矛盾运动,在于其中积极一面不断得到发扬并战胜而来消极一面,于是才表现出进步。一个学生,只有逐步养成了一些诚实的行为才能克服说谎毛病,只有坚持遵守纪律才能改正自由散漫的行为。如果积极一面得不到巩固与壮大,那么消极落后一面是克服不了的。贯彻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有如下基本要求:1、“一分为二”看待学生对学生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既要看他们过去的表现,也要看后来的变化和现时的表现;要看到优秀学生的不足之处,懂得“响鼓也要重锤”,还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以促进他们的转变。2、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学生的进步,固然需要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他们长善救失,但主要靠他们自我教育、自觉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四、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人们都具有自觉能动性、自尊心和荣誉感,只有受到尊重与信赖,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社会主义社会要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发扬尊重人、关心人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所以,社会主义学校必须把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结合起来,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原则。·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并明确阐述了这个原则,他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我们对个人所提出的要求,就表示出对个人的力量和能力方面的尊重;而在我们的尊重里,同时也表示出我们岁个人的要求。”只有贯彻这个原则,我们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德育获得好的效果。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孩子交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2、严格要求学生所谓严格要求就是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丝毫不能放松教育,不能因其事小、或因其年轻而原谅、姑息,要注意防微杜渐、从小培养好。五、因材施教原则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的范例: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积累了因材施教的丰富经验。他善于了解学生,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他擅长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路和冉有先后来向他请教一个问题,可是孔子却做了不同的回答。这使在场听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感到惊讶!公西华问孔子为什么这样做?孔子说,冉有平时胆小怕事。所以鼓励他遇事要积极去干;而子路过于胆大莽撞,则要求他慎重些,遇事先于父兄商量好之后再做。、这儿故事成了我国因材施教的范例。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由于学生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和个性特点、内心的精神世界,因而对他们的教育必须有的放矢,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来因材施教。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只有掌握了每一个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的思想特点,才能对中学德育作整体规划、系统安排,以保证德育切合学生实际、具有连贯性和巩固性。六、在集体中教育原则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马卡连柯指出:“只有建立了统一的学校集体,才能在儿童的意识中唤起舆论的强大力量,这种舆论的力量,是支配儿童行为并使它纪律化的一种教育因素。”特别是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品质,不能离开集体的生活与活动,而必须依靠学生集体和通过学生集体来实现。贯彻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有以下基本要求:1、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要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首先要把学生群体培养成为良好的学生集体。特别要看到,培养学生集体的过程,也是教育学生、促进他们的品德发展的过程。2、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要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首先在于教师要把集体当做教育的主体,先向集体提出要求,然后让集体再去要求、教育和帮助它的成员。其次,在集体中教育,也要注意通过学生个人转变来影响和培育集体。3、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七、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1、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要使一个班或全校的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一致起来,必须组建相应的教师集体。为实现集体的共同目的,使集体成员团结起来,及时互通学生的情况,定期研究学生德育中的问题,制定教育的方案,互相配合开展教育活动。2、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互相配合首先,学校应与家庭和社会的有关机构建立和保持来联系,形成一定制度;其次,要及时或定期地交流情况,研究学生的教育问题,制定互相配合的方案;其三,要分工负责、共同努力来控制和消除环境中对学生不良的自发影响。3、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和一致
本文标题:德育的原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056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