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味”和“生活味”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味”和“生活味”【摘要】一节好的数学课既要有“数学味”又要有“生活味”,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在数学教学的“生活味”走向中,我们一要结合现实生活,选取教学内容;二要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求知兴趣;三要回归生活空间,实践生活化。而在数学教学的“数学味”走向中,我们一要认识数学本质,倡导动态发展;二要重视生活经验,倡导生活数学化;三要建立数学模型,倡导协同发展,从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现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和谐统一。【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化生活化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过于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而时下,我们积极倡导数学生活化,注重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和魅力。可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数学课堂虽说情境创设了,活动多了,课堂“热闹”了,但这样的数学课也越来越没“数学课的味道”了。生活是数学的源泉,让数学回归生活,这是没错的。但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还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既重视数学的背景和数学的应用,也要注重数学的抽象过程和证明;既强调现实基础,又重视逻辑思维,从而实现“生活味”和“数学味”的和谐统一。这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理念,也应该成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一、数学教学是“数学味”和“生活味”的有机融合一节好的数学课既要有“数学味”又要有“生活味”,是两者的有机结合。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二者的高度整合呢?(一)植根生活土壤,让数学问题价值化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我们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生活情境、生活需要入手,让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从自己的生活中走出来,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提出自己的数学思考,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数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但这也要求我们提炼有价值的教学问题,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避免因强调“生活味”而使教学内容简单化和庸俗化。我们既要把课堂中数学理解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链接起来,又要使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二)加工现实生活,让生活原型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味”的局限性正是由于它与各个具体情境直接相联系的,与实物、事物对应性强,从而导致相应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可迁移性差,概括性、抽象性水平低。因此在“生活化”之前,我们要从数学的角度来加工这些素材,然后再引入到学生的学习进程中,让生活原型数学化。例如,以“认识人民币”一课的教学为例,老师在引出各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小额人民币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各人带来的钱币分类,并请学生通过分类后思考“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学生很快便产生了“为什么有的是纸币,有的是硬币?为什么有的币值没有硬币只有纸币,有的既有硬币又有纸币?为什么只有1分、2分、5分等币值,而没有3分、3角、4元等等币值呢?……一系列富有价值问题的自然生成使得这节数学课顿时有了浓浓的“数学味”,学生在尝试解决一个个问题中不断走向深入。如此,这节课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既富有情趣,同时也深刻地经历了一个“数学化”的进程。(三)学以致用,让数学、生活融合化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学生在生活化内容、数学化探索中得到的知识只有应用于生活时,才能焕发出数学的生机和活力。《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例如:在教学《年、月、日》后,可以给学生出这样一道思考题:爸爸去外地出差了,小松在家一天天的数日子,等着他快点回来,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猜猜小松一共数了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在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中,我们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密切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努力做到把握好生活化的度,使“生活味”与“数学味”得以和谐统一,让数学课真正富有实效、富有活力。二、数学教学的“生活味”走向教育家刘国正说:“教室的四壁应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道,使数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体验学习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因而,我们应不断攫取生活中新鲜素材充实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来回行走于“生活——数学——生活”的长廊上,使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使数学教学充满“生活味”。(一)结合现实生活,选取教学内容教师要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学的基本点,在准确把握内容实质的基础上,尽可能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切学生实际,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或事例作为认知的背景,变“书本中的教材”为“生活中的教材”,变“教数学”为“用数学”,变“知识课堂”为“数学课堂”,将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命力。例如,教学“110+()<130”时,我们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天井湖动物园规定:身高130厘米以下的进入动物园可享受半价优惠。明明身高110厘米,他的哥哥比他高,但也能享受半价优惠,明明的哥哥可能比他高多少?再让学生尝试估计和评价。这样的背景来自学生的生活,内容鲜活生动,使学生从小就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求知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创设问题情景,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有积极性去思考和探索,又要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例如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时,老师可用课件显示生活中乘车的情景,再让学生说说平时看到的情况,学生会说到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这时老师提问:“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说:“下了多少人,又上了多少人,车上现在有多少人?”很自然地引入新课。枯燥的知识由此就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三)回归生活空间,实践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空间,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激发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就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饼干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8块饼干,平均分给王月和张毅,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饼干个数,学生很快伸出4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饼干,要平均分给王月和张毅,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饼干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块饼干,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块”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实践数学知识生活化,。三、数学教学的“数学味”走向什么是数学化?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作为一种活动的数学,它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数学化,人们在观察现实世界时,运用数学的方法来分析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组织,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的产生与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人们从手指或石块的集合形成数的概念,从测量、绘画形成图形的概念,这是数学化。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才能获得“数学味”呢?(一)认识数学本质,倡导动态发展数学是什么?《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数学本质的描述有:“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语言、思想和方法……”。从这个角度看,数学应当是动态的,是人类创造性的活动,在活动中,有观察、猜想、证明;有经验、直观和抽象;也有严格的演绎、推理和不完全的归纳。这就是数学教学的“数学化”本质所在,即用数学方法把实际材料组织起来,用逻辑关系建立结构,它才成为数学。(二)重视生活经验,倡导生活数学化因传统的数学教学严重脱离生活实际,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教学理念,要求数学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但仅仅注重生活经验是不够的,还要倡导生活数学化,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必要重组与建构,生成新的知识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学习不仅仅是生活的重现,更不是生活经验的简单复制,只有将生活经验和生活问题数学化,抽象成数学问题,才能建立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才能使数学教学真正具有“数学味”。(三)建立数学模型,倡导协同发展“数学模型”是指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的特征或数量的相依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达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化的过程主要是符号化的数学知识同他们生活实际中非形式化的数学体验的互动,数学教学则主要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化的解读。例如有这样的一节课堂片断:师:这里有几张纸(出示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的纸片各一张),你能折出它的四分之一吗?老师收集了一些折叠好并且作了标记的纸片,问: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吗?(出示正方形的、长方形的、圆形的)生:不同的地方是纸片做标记部分的形状、大小都不一样;相同的地方是每张纸都被平均分成了四份,做标记的部分都是那张纸的四分之一。师:为什么形状、大小都不一样的涂色部分,都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呢?生:因为每张纸都被平均分成了四份,涂色的是其中的一份,所以涂色的部分都是这张纸的四分之一。当我们用分数表示一个物体时,一定要想清楚:它是谁的几分之几。师:不同的图形可以用相同的分数表示,而相同的图形,有时也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这样在抓住概念本质进行辨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学生的分数学习引向深入。由此看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寻找具体问题情境中的抽象结构,建立数学模型,从情境问题剥离出一个相对简单的数学问题。而这个过程反映了从具体到一般,再从一般到具体的认知规律。综上所述,一节成功的数学课,既要有“生活味”,又要有“数学味”,是在生活的氛围里充溢着浓浓的数学香气。参考文献:[1]《有效教学》刘娟娟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2]《寻找均衡的数学化》王永《人民教育》2006年第1期[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化》《福建教育》2006年第3期[4]《数学学习与数学迁移》涂荣豹《数学教育学报》2006,15[5]《寻找数学化与生活化和谐统一》潘永杰《教学月刊》2006—6(上)[6]《小学教学设计(数学科学版)》2006第11期
本文标题: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味”和“生活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290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