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文学原理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终极关怀(P260)终极关怀是文学精神的最大体现。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对人类整体目标即精神彼岸的自由王国所展开的向往、叩问与追寻。从两方面体现一是文学对哲学的借助与依凭,二是体现在文学的艺术化行为本身产生的一些看似“无形”的方面。2.共鸣共鸣本是一个声学术语,原义是声波作用所引起的共振现象,运用到欣赏之中,是指读者的思想情感同文本的思想情感因相通或相似而导致的情绪激动。它是欣赏中情感活动最强烈的境界。3.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外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的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分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4.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他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5.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是西方现代主义是十九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之间的一种文学潮流,是现代西方文学许多流派的总称。它主要是指以非理性主义为标志的各种文化思潮和哲学思潮影响下所形成的文学流派,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新小说派、荒诞派、黑色幽默等。6.文学风格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文学风格作为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它是作家成熟的标志,是作家刻印在自己作品上面区别于其他作家的徽章。7.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实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8.文学形态文学形态是由文学本体所决定的体现本体世界的物质实体,是可为他人所感知的艺术符号系统。构成文学形态最重要的物质手段是语言,其次是承载语言的具体物质。就文学形体而言,语言构成形象体系,形象饱和意蕴。言、象、意是文学形态的重要因素。9.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10.文学本体是作家从文学特定的审美角度对世界的理解、思考和创造性把握。它以观念的方式存在于人的思维中,但可以以特定物质即语言为手段形成物质实体,呈现为可被他人所感知的艺术符号系统。(要注意的是,这个外在的物质实体或艺术符号系统不是文学本体,而是文学形态。在物化的文学作品中,本体退隐为不可直观的潜在状态。)二、论答1.决定先锋与通俗的三类因素1)人类需求层次与文本先锋性的对应关系。2)对主流文化的不同态度而形成的先锋与通俗。对主流文化的两种态度:认同与否定《笑傲江湖》对主流文化的态度基本上是肯定的,同时又是在这认同的基础上以拨乱反正的方式对主流价值观念的一次纯化演历。它模拟现实设置了一种虚伪的善恶表象,然后通过情节的展开对之进行颠覆,在这一虚拟情境中上演的依然是人们童话般的梦想:善良战胜邪恶。而其中的善与恶都是主流文化中的既成概念。《务虚笔记》是从生命困惑开始其否定历程的:L\Z\F\O……一些关键性质疑:时间、“我”、爱情、叛徒3)先锋与通俗在处理现实与虚拟关系上的两种不同取向:通俗文本倾向于创造一个幻美世界来安慰痛苦现实,或以刺激性因素刺激读者的无聊与麻木;先锋倾向于直视日常生命的荒谬和残酷而表现出绝望情绪或更加激起征服的热情。郭先红《征途》《务虚笔记》2.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答:现代主义文学各流派在艺术技巧上有许多重要开拓,丰富了文学的艺术表现力,然而,现代主义文学往往有极端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等倾向,同时又过分强调非理性、自我表现,散布着悲观、绝望、颓废的情绪和危机感。对传统文学的颠覆:内容上“向内转”:表现对象转向人的心理生活、思想生活乃至潜意识心理和非理性的世界,认为它们更能揭示人性和人生的真实。如《追忆逝水年华》《墙上的斑点》表现上的隐喻性:用间接的、暗示的、象征的表现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塑造艺术形象。作品和形象所蕴涵的意义不是其本身的意义,而是一种引申的、隐含的或象征的意义。如《豹》《青鸟》文学形象的符号化:它并不是某个现实形象的直接摹写,而是一个具有指代意义的符号,隐喻、象征着形象之外的某种观念或意义,具有抽象意味。如《城堡》《等待戈多》卡夫卡的作品中有很多就直接用K先生“异化”主题的发现和开拓: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关系的四重异化。如《秃头歌女》《局外人》《犀牛》《椅子》艺术形式特征:形式标新立异、实验性。如《等待戈多》3.几种文学类型的比较:联系与区别(1)现实型文学侧重于再现客观现实,理想型文学侧重于表现主观理想,而象征型文学侧重寄寓某种审美意蕴。这种意蕴或侧重主观,或侧重客观,但都具有某种超出具体现象的抽象性。(2)现实型文学和理想型文学的再现与表现都具有直接性。再现是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表现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情感态度。象征型文学则以暗示的方法间接地传达某种概念。(3)现实型文学和理想型文学的思想内容、情感意义是相对明确的,而象征型文学的审美意蕴则是朦胧、多义和含蓄的。(4)现实型文学侧重从现实中取材,逼真地描绘客观事物,强调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理想型文学侧重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中取材,并充分运用夸张、变形等手法,不求生活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象征型文学则从现实中取材,或虚构事物形象,但这些形象都经过加工处理,成为概括性、虚拟性很强的假定性形象。4.“艺术家不应在他的作品里露面,就像上帝不该在生活里露面一样。”这是福楼拜对哪种文学类型的阐释。试结合具体作品简述这种文学类型的特点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再现客观现实,这是现实型文学的主旨二是采用写实的方式。这是现实型文学的主要艺术手段。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具有再现性和逼真性的特点。如鲁迅的小说——直面人生的。池莉的小说——都市人的生活烦恼。1、再现性:再现(representation),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拟。忠于现实,再现生活原貌,遵循客观规律,倾向的隐蔽性。(对待现实的态度)现实型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再现性。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忠实于现实生活,而不是绕开现实,躲避现实。(创作中主客体的关系)现实型文学在再现现实时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反对主观随意性。在人物塑造方面,力求揭示人物性格形成的客观原因。现实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反映形态,同样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的情感评价。不过,与理想型文学直抒胸臆的表现不同,现实型文学的主观情感态度融合会在客观再现之中,渗透在情节、场面、人物的描绘刻画之中。作家不直接出面在作品中表露自己的主观倾向,是现实型文学创。2、逼真性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注重写实白描和细节刻画,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如巴尔扎克:“小说在细节上不是真实的话,它就毫无足取了。”(作品形成后的状态)由于重视生活画面的逼真再现,所以现实型文学以描写见长。描写中尽量达到酷似对象,让读者感到这里没有夸张变形。现实型文学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描写生活里本来就有的事物。如《药》片段——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我们要求的不是生活的理想,而是生活本身,像它原来的那样。不管好还是坏,我们不想装饰它”,现实主义文学的“显著特点在于毫无假借的直率,生活表现得赤裸裸到令人害羞的程度,把全部可怕的丑恶和全部庄严的美一起揭发出来,好像用解剖刀切开一样。”5.文学鉴赏的过程1、感性阶段:对象确定、审美感知、接受想象。①读者主体首先要确定对象,然后才能对之进行审美感知。②没有审美感知,读者不能与文本发生任何实质性联系。接受感知与创造感知最大不同是针对文学符号而不是现实现象。③接受想象的两个基本功能:一是是使文本中的形象复活,即把符号还原为形象。二是对形象进行增补,即读者通过想象把自己的审美经验、审美理想转化文本形象之中,再创造出独特的新形象,使读者直观形象仿佛是在直观自己,产生设身处地的参与感。2、理性阶段:情感判断、共鸣、玩味理解⑴情感判断情感判断。情感本是感性因素,为何在欣赏中成了理性角色?根本原因在于读者因文本符号所引发的情感活动并不是一种纯然的情感活动,它体现着十分强烈的判断性质——传达出对文学形象的认可或拒斥的读者主体信息。读者的情感往往以两种方式流露出:其一、与作家的情感状态和文本的情感状态一致,被其引发被其感染,如果达强烈的程度,则形成共鸣。其二、与文本的情感指向相反,以故意的“对抗”姿态出现。共鸣本是一个声学术语,原义是声波作用所引起的共振现象,运用到欣赏之中,是指读者的思想情感同文本的思想情感因相通或相似而导致的情绪激动。它是欣赏中情感活动最强烈的境界。3、玩味理解在欣赏的高层次,审美具有双重特性即寻乐和求知。很少有人不作这种追求。欣赏接受总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①如果没有感性阶段对形象的感受(体现为不知不觉的吸引),那么理性分析就不可能实现(或向反方向发展),如果没有理性分析,只停留于形象感受之上(体现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么,所谓欣赏接受只能是低层次的表浅的。②理性思考在接受中重要的原因,因为优秀文本深刻的主题、思想和作家独特的人生感受,总是隐藏于情节、场面、形象之中,接受者除了用理性去发掘之外,是无法直接获得的。6.经典的特质经典是数代人驻留过后造成的群体共同表象,人们以此表达共同的生命真理感,而对这一公共表象的掌握也就变成了个体进入人群整体的一种仪式。经典指一个文化所拥有的我们可以从中进行选择的全部精神宝藏,文学经典是精选出来的一些著名作品,很有价值,用于教育,而且起到了为文学批评提供参照系的作用。a、经典文本中的公共性的世界•世界作为一种极致的假设是无限的,人面对的世界却是有限的,它往往是人面对的问题的总和。•如果经典文本的功能是容易被社会实践所替代的,经典文本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只有抽象的象征性的世界才具有公共性。•“艺术创造活动通过它产生或重视的有限的几个对象,实际上却以完整地重新把握世界作为它努力的目标。”•象征性把握公共性世界的整体,是经典文本战胜其他把握世界局部的文本、以及战胜对克服局部困境具有优越性的实践的竞争的一个必要条件。b、经典文本中世界之上的人性色彩和形象亲和性人类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超越•人类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超越•作为一种确信和理解,宗教和哲学文本背后也满含着人类的理想、激情和焦虑,但它们是隐藏着的,甚至是表面上排斥着它们的,哲学和宗教文本努力声明着,它们所把握的是“是其所是”的世界的本来面目,自己的真理与“真”相连。•文学文本则不同,它“把存在的整体归还给人,并用人性去包笼世界”,无论世界的真相如何,人性的理想、激情、焦虑都是正当的,都是包笼着世界的,而不是像在哲学里那样被世界所规约着的。•哲学文本中的世界是经过艰苦的思想努力缔建的抽象的世界,它不是人类以自身的自然方式直接面对的世界,所以文学文本给人以自由自在的亲和感,而哲学文本却是生硬的。•宗教虽然也以形象来把握世界,但它的形象是信仰的对象,人在其面前丧失了主动性,而文学文本中的形象是人自己创造的,人在其中享受着人自身的主动性。•文学文本的非理性倾向导致了它对于实践以及宗教、哲学文本的优越性。因为理性往往与克制、约束相连,而非理性往往与人自身的情感和愿望相连。在此意义上说,强调非理性的文学文本构
本文标题:文学原理复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320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