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铜陵民歌在地方高校中的传承研究
龙源期刊网铜陵民歌在地方高校中的传承研究作者:王喆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7期【摘要】民歌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文化艺术领域的一项珍宝,然而今下,很多“原汁原味”的民歌犹如失传已久的“民间配方”一样,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如何将作为地方文化符号的民歌与作为地方文化载体的高校有机的联系起来,寻找一种“接地气”的传承途径,是我们当今音乐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关键词】民歌;高校;传承铜陵地方民歌作为该地区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音乐文化遗产,真实地反映了该地区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和精神面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推进及外来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民歌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遭到破坏,新起的音乐元素、传播方式等对民歌市场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如何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民歌艺术成为当下迫在眉睫的重任。对铜陵民歌艺术在当地高校传承方式的探索,正是希望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使这一日益衰弱的民间艺术形式重新焕发光彩!一、民歌的价值民歌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代表,自身就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蕴含特殊的价值。(一)历史价值民歌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文化内涵、生产方式、生活面貌的直接影响下,深深的打上了“本土”的烙印,具有地域和民俗的双重特征。民歌的各种音乐素材均直接取材于劳动生产或日常生活,它所表现的内容以及所采用的形式往往就与此息息相关。因此,民歌在还原历史面貌上具有重要的价值。(二)文化价值民歌作为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带有本地独有的文化特色,而不同的体裁形式、多样的音乐元素也从不同方面透析出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三)民俗价值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地理文化、生产生活等因素的差异,各地的风土人情、民间风俗也是各不相同,因此,各地民歌也具有自己独特的民俗特征。龙源期刊网(四)艺术价值艺术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她给人以美的感受,人们欣赏艺术的过程其实也是审美的过程。艺术家在创造艺术时,必然会将自身的人格特点带进作品中,这样艺术才有“人味”,具有“人性”。艺术追求自然,表现自然,而并非自然。”自然的美是一种绝对的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艺术的美是一种相对的美,她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不断产生各种新的形态。”二、铜陵牛歌的概况(一)铜陵牛歌的产生时间关于铜陵牛歌的产生时间,不同史料记载有一定的差异性。百度百科记载为:“铜陵牛歌属于安徽民间童歌,流传于长江以南。铜陵牛歌的产生时间,因为年代久远,无法确切判断。但根据历史文化生成特点,沿江南一代畜牧业发达,耕牛是主要的生产劳动工具,牧童放牧也成了生活中的常事,放牛对歌更是孩童们喜欢的娱乐活动。而关于牧童牧歌的记载,在古典诗词中有非常久远的记录,因此,‘铜陵牛歌’的产生距今应该有较长的年限。”(二)铜陵牛歌的发掘过程旧社会连年战乱,经济落后,民不聊生,民族音乐文化也遭到极大破坏。在此背景下,50年代初,文化部派出由中央、上海等专业音乐机构和地方文化团体组织的工作组赴安徽各地采风,仅铜陵地区就挖掘出民歌200多首。铜陵牛歌作为传统的艺术臻品此时也被得以破土重生,被发现并整理。1954年由长期在基层工作的方明光在当地的羊湖滩发掘了2首放牛歌并记录成谱,分别为“慢赶牛”和“对歌”,这就是铜陵牛歌的初始乐稿。(三)铜陵牛歌的整理与传播“1956年是铜陵牛歌发展的重要年。这一年,铜陵市音乐工作者姚介平、张学琨和田清华将散乱不规整的两首牛歌曲谱合二为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单三部曲式的形式把它们改变成一首完整的铜陵牛歌,分为引子、呈示段、对比段和再现段。”此后,铜陵牛歌的影响力逐渐加大,不仅深受普通百姓喜欢,而且引起了音乐专业人士的关注。此外,铜陵牛歌与其它艺术种类的相互交融和吸收并蓄,在丰富其艺术价值的同时,也有效地推动了铜陵牛歌的外传播。(四)铜陵牛歌的发展现状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铜陵牛歌自发掘整理和推广以来,一直保持着较为活跃的传播状态,尤其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文化大发展,使得铜陵牛歌在促进铜陵地区文化进步方面发挥了很多的积极贡献。上世纪八、九年代,在铜陵县很多乡镇农村,几乎所有的农村儿童都会龙源期刊网演唱铜陵牛歌,成年人也不逊色,在田间地头,劳碌过后,总会哼上几句牛歌,缓解疲乏,通过对歌,加强了农民之间的交流,融进感情,促进和谐,也形成了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三、铜陵牛歌的艺术特点(一)铜陵牛歌的演唱形式铜陵牛歌曲调基本上为单三部曲式。呈示段舒缓、悠扬,为羽调式,在“哦啊唻哦”的吆喝声中,牧童们吹起竹笛,横坐牛背一幅秀美的江南农村风景画融入曲中。铜陵牛歌的诞生和传唱地是半山半圩的丘陵地区,所以不难理解铜陵牛歌为何既无大山区山歌的高亢,又无平原山歌的那种悠长。细细品味《铜陵牛歌》的开局乐段,确能体味到演唱人情绪,虽悠然却并非悠闲,所谓“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尽在其中。(二)铜陵牛歌的曲调特征铜陵牛歌曲调上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曲式结构的复杂性,二是调性对比的鲜明性,三是调式色彩的独特性。曲式结构如图:A+B+||∶B1∶||+A1。铜陵牛歌旋律最动听、最值得骄傲的是其对比段的五声角调式,它巧妙地强化了上主音so的作用,克服了缺少属音的弱点,令人耳目一新。在整个B段的旋律行进中,上主音so的作用仍不可小视,远远大于下属音la,挑起、过渡、支撑、调节,乐趣横生。(三)铜陵牛歌的语言特征铜陵牛歌的地方特征很浓,歌词发音有明显的铜陵方言。铜陵虽处大江之侧,历史上其内地却交通很不发达,铜陵当地人“自农亩外,无商易于四方者”、“多务耕作,逐末者少”(乾隆《铜陵县志》)。铜陵本地土语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轻声六种声调。前五种声调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调值完全不同。列表对比如下: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汉语普通话高平55中升35降升214全降51—铜陵本地土语低平11低降21全降51降升215全升15例字安中山铜华黄省伟理市县大切习抹四、铜陵民歌在地方高校传承的途径“地方民间音乐的价值,决定了对其传承的必要性,在地方民间音乐与高校教学传承之间建立关系……事关地方民间音乐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关系到高校音乐教育资源的培育与拓展……”。龙源期刊网(一)专业布局为了更好的传承地方民歌艺术,地方高校可以因地制宜,合理设置相关地方民歌专业。地方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因地制宜地将铜陵牛歌艺术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同时借鉴其他高校的办学经验,开设“铜陵牛歌”等地方民间音乐的选修课程。(二)课程设置“优化课程设置、深化课程改革”,是高校教育保持其科学性、合理性的必要前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地方民歌引入课堂教学,不失为一种改革与创新。为了保证地方民间音乐课程的顺利开展,适当开展一些地方音乐基础知识教学也是很有必要的,如:皖南民间音乐史、铜陵地方民间欣赏、铜陵民间音乐概论、铜陵民歌演唱等。(三)师资建设要实现民歌在高校中的良好传承,对于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也是不可或缺的。首先,要加强教师对本地民间音乐的理解,多加培训,使他们掌握本地民间音乐的理论和表演技法;其次,聘请一些本地民间艺术家到学校讲课;同时,派遣师生到民间去学习采风,吸收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养分。(四)技术改造长期以来固定的表演形式、音乐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们的审美情趣,由于缺乏创新,铜陵民歌正慢慢走向衰亡。因此,将铜陵民歌的表演形式,艺术织体等进行适当的改造,乃是让它重获生机的必要手段。织体:将短小单一的铜陵民歌旋律与重唱、合唱等表演形式结合在一起,利用多声部音乐的艺术特点,增加铜陵民歌的表现效果和艺术内涵;唱法:改变传统单一的“本嗓”式唱法,将科学的发声方法融入到民歌的表演中去,提高专业性和艺术表现力;语言:在不改变歌曲内容和意境的情况下,适当的将晦涩难懂的方言土话进行一些修饰,以利于传唱。(五)演出实践音乐是一门表演的艺术,音乐离不开舞台实践,民歌从诞生之初就与表演紧密相连。正所谓“理论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铜陵民歌在地方高校的传承成果也应该用舞台实践来检验。在校内组织专业的“铜陵民歌专场音乐会”,以展示相关课程专业的开设成果;定期到各基层、乡镇举办“铜陵民歌汇演”,弘扬本土音乐文化,推广铜陵民间艺术,使铜陵民歌在不断的演出实践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地方高校作为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保护和发展地方民间音乐中责无旁贷。铜陵民歌的本土化要求和地域性特点决定了它就近性传承的要求,而地方高龙源期刊网校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以及新时代下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也促使它与地方民间文化建立有机的联系。参考文献[1]王家伟,盛霞等.铜陵民歌在地方高校中的传承[J].铜陵学院学报,2016,(01).[2]盛霞,陈昌文等.“汉民族人民的天才创造”——铜陵牛歌[J].铜陵学院学报,2015,14(4).[3]杨传中.地方民间音乐在高校教学中的传承——以安徽四所高校为点的调查与思考[D].南京艺术学院,2011.(03).作者简介:王喆(1995—),汉,女,芜湖,本科,安徽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学生。
本文标题:铜陵民歌在地方高校中的传承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378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