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8教师考编《心理学》知识汇编
2018教师考编《心理学》知识汇编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4.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5.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6.巴普洛夫第一信号活动: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望梅生津”,人和动物共有。第二信号活动: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谈虎色变”“望梅止渴”,人类特有的。7.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一、构造主义心理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他主张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因此,他的流派被称“构造主义心理学”。二、机能主义心理学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该学派强调心理学要研究意识的功能,因而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三、行为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并在世界各国产生很大反响。华生认为:意识是玄妙的不可捉摸的,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的行为,主张行为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他的流派被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1912年诞生于德国,首创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苛勒、考夫卡。“格式塔”是从德文而来,意思是完形或整体。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强调从事物的整体来研究心理。五、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00年创立。他提出要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自由联想、释梦)来寻找病人疾病的根源,重视无意识研究。六、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思想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第一势力)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学(心理学的第二势力)本能的生物还原论,故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强调这是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出发点。七、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中新兴的一种思潮。早期的认知心理学是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20世纪20—30年代,皮亚杰建立了“发生认识论”,促进了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于1967年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从计算机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认为要了解人的行为,必须研究它的内部心理活动,重视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简而言之,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对知识的获得、贮存、提取和应用的过程。8.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9.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窗外的歌声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学习、听课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盲打”、织毛衣不用看三者关系:紧密联系、协同活动。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意注意。10.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一、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数量越大,注意的广度越大。影响因素:1、被知觉对象的特点;2、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3、一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二、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把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的长短特性。时间越长,稳定性越高。影响因素:1.注意对象的特点。2.有无坚定目的。3.个人的主观状态。三、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注意分配的条件: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如自弹自唱、边歌边舞等。四、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影响因素:1.原来注意的强度。2.新的注意的对象的特点。3.神经过程的灵活性。4.已有的习惯。11.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教学内容力求新颖、丰富。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维持在单调贫乏的内容上的时间是短暂的,而新颖、丰富的内容却能保持相当长久的注意。(二)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富于变化。(三)善于组织学生注意,妥善处理偶发事件。(四)安排好教学环境,防止学生分心。二、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注意的规律表明:个体注意的目的、任务越清楚,学习意志就越坚强,就越能引起有意注意,越能在学习中排除各种困难和干扰,有意注意就越集中。(二)对学生学习的要求要严格而适当。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如对课前预习、课堂纪律、课后作业、实际操作的要求,既要严格也要适当,应是学生力所能及的,但又不是轻而易举的。要求太高,学生易失去信心;要求太低,学生又不会重视。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注意的集中。(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四)组织学生实际操作。(五)利用间接兴趣。三、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交替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是经常转化交替的。这两种注意的相互交替,使注意能长时间地保持集中。教学中,学生如完全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易产生疲劳和注意的涣散,从而难以长时间地坚持学习。但学生也不能单凭无意注意来学习,因为任何学科的内容不可能都是有趣和吸引人的,必须通过有意注意来协调活动,才能完成好学习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12.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13.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14.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15.知觉的种类:1)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及方位知觉等。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时间长短)、顺序性(先后)和周期性的反映。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置移动的反映。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似动知觉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16.知觉的基本特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17.感觉与知觉的关系1.区别1)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2)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则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它的产生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物体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处处表现出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3)从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比感觉复杂,它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2.共同点: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属于认识的低级(感性)阶段。3.联系: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18.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19.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差别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20.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21.一般而言,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22.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来看,即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23.记忆的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准备性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24.记忆的分类:(1)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1.感觉记忆(0.25---2秒钟之间):时间极短;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2.短时记忆(1分钟以内):时间很短;容量有限(7±2组块);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3.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容量无限;信息保持时间长久。(2)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5.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26.遗忘: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者错误地恢复和提取。27.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几乎不再遗忘了。28.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学习程度;(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4)识记的方法;(5)时间因素;(6)情绪和动机。29.防止遗忘的方法——复习(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7)掌握复习的量。30.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编码方式:图像记忆(1s左右)、声像记忆(1s~4s)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编码方式:听觉编码(主)、视觉编码。长时记忆(又称永久性记忆)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有两种形式: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又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两种不同的记忆: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31.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32.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33.表象的分类:1)从表象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来划分:视觉表象(如想起母亲的笑脸)、听觉表象(如想起吉他的声音)、运动表象(如想起舞蹈动作)2)从表象创造程度的不同来划分:记忆表象(如想起朋友的音容相貌)、想象表象(从未经历过或世界上还不存在)34.表象的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36.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创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37.想象的种类:1)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2)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幻想、理想、空想;3)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8.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调节功能。39.想象的品质: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40.想象与表象的区别:1)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2)想象是新形象的创造,所以属于思维的范畴;表象并没有创造出新的形象,因此属于记忆的范畴。41.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早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Eg.在看小说时,脑中产生出小说描写的场景条件:1)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准备;2)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3)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42.创造想象是按
本文标题:2018教师考编《心理学》知识汇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526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