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章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带有国际性的一个重要派别,也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典型代表。它反映了西方社会进入20世纪以来所面临的深刻社会危机,也是19世纪中期以来出现的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同胡塞尔的现象学运动的一种汇合。存在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形成于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盛行于法国,以后又流传到其他国家,对20世纪很多国家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第一节存在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存在主义在德国的产生存在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其标志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于1927年出版的《存在与时间》一书。存在主义之所以出现在德国,德国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是主要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德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200万德国人葬身战场,战争也使德国的工农业生产收到了沉重打击,国内笼罩着悲观和失望的情绪,人们感到生存受到威胁,尊严遭到破坏。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1.海德格尔海德格尔以存在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出发点。他认为,过去的哲学研究专注于“存在者”,而忽略了“存在”,而存在乃是任何一个存在者在具有任何内容的时候都必然已经具有的性质,没有存在,就不可能有存在者。然而,要解决存在的问题,必须要追溯到一种存在者,这种存在者必须在具有任何内容之前就已经明确他的存在。在海德格尔看来,只有个人才是这种存在物。海德格尔认为,个人的存在由三个存在的方面组成。第一个方面是个人对周围环境世界的体验。第二个方面是对其他个人的体验。这是复杂社会关系的基础,因为每个人都是以主观的方式来体验别人的。第三个方面是自我的世界。个人意识到自己乃是一个与其他人不同的独特的主观的存在。2.雅斯贝尔斯同海德格尔一样,雅斯贝尔斯也认为个人的存在是一切存在的出发点,如果没有个人的存在,其他一切事物就不可能成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哲学研究应该关注个人存在的问题。在雅斯贝尔斯看来,个人获得存在的途径是阐明存在、实现存在。阐明存在需要借助于交往。这种交往可以在三个方面进行,与每一个方面的交往都能体验到一种特定的存在形式。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三种交往分别是:(1)个人与世界的交往。这是认识和征服,个人体验到的是客观的存在,它需要自然科学。(2)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需要用仁爱,体验到的是自我的存在,这需要哲学。(3)个人与神的交往。只有在这第三种交往中,才能真正实现自为的存在,这中间需要的是信仰。二、存在主义在法国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不久,法国就迅速地被德国法西斯的军队占领,这使法国的知识分子深感失望、痛苦,心情沮丧,这为存在主义在法国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法国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萨特、马塞尔、卡缪、梅洛-庞蒂等人。其中萨特的影响最大。萨特早年曾赴德国学习,并师从海德格尔学习存在主义哲学。他于1943年出版的《存在与虚无》系统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是存在主义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萨特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本质是人自己选择的结果。三、50年代以后存在主义的传播及其对教育的影响二战结束以后,存在主义哲学思潮不仅迅速传播到了美国及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而且其影响也扩大到了文学、艺术、教育、社会学、宗教等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尽管一些存在主义者都对教育问题发表过自己的见解,也有一些关于教育问题的著作,但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到教育哲学则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事情。如犹太哲学家布贝尔1923年的《我与你》、1939年的《品格教育》,雅斯贝尔斯1946年的《大学的观念》,等都是存在主义教育的方面的著作。从存在主义哲学的立场来看,20世纪以来西方流行的主要教育哲学都忽视了人的存在问题。进步主义重视儿童的生长和儿童的活动,然而它更重视科学方法,对于人的活动往往是从科学方法的方法论意义上来加以强调;要素主义注重的是文化要素;永恒主义看到的是传统的人文学刻的价值;改造主义把教育看作是实现国家目的的工具。他们都把人置于次要地位,使人役于物。存在主义认为,教育不仅要关心如何使人存在于自然界,更要注意如何使人存在于工业社会。在目前的工业社会中,人只不过是自动化生产线中的一个零部件,个体的真实存在被破坏了。现在应该强调用真实的、人道的个人存在来抵消工业社会中的机械化和非人格化现象。60年代中期以前,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研究主要注重对于存在主义哲学本身的认识和理解。在方法上往往简单地从存在主义哲学的主张中引申其教育涵义。从60年代中期开始,存在主义、现象学的方法直接运用于教育研究,并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著述。7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一种存在主义现象学和分析哲学结合,或用日常语言分析的方法来补充现象学的教育理论研究方法。第二节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主张一、存在先于本质“存在先于本质”为萨特所提出,代表了存在主义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同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的形而上学一般给“本质”赋予了普遍的、抽象的以及形式的特征,而且一般认为在时间上来说,本质先于存在。存在主义认为,本质先于存在不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规定,它只适用于物,而不适用于人。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质,其意义就是说他必须先存在,然后才创造他自己。但是存在并不创造他,他是在存在的过程中创造他自己的。萨特说过,“说存在先于本质,这里是指什么呢?他的意思是:首先是人存在、出现、登场,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按照存在主义者的看法,如果人是不能下定义的,那是因为在最初他什么也不是,只是到后来他才是某种样子的人,而且是他本人把自己造成了他所要造成的那样的人……人不仅是他想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而且也是当他冲入存在以后,决心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人,除了他把自己所造成的那个样子以外,什么也不是。”存在主义之“存在”的涵义:1.指的是人的存在,而不是物的存在。“物”只能“有”,而不能“存在”。2.不是指一般的人、人类的存在,而是指具体的、个别的人的存在。3.不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某个人的具体存在,而是指孤独个人同自身的关系,他的自我感。4.不是指个人对自身的理性认识,而是指孤独个人的非理性的情绪体验。二、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存在主义认为,包括人的存在在内的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是偶然发生的事物。但这并不是说,物质的宇宙杂乱无序,毫无规律、法则可言,也不是说科学对物质世界研究所发现的规律完全虚幻,不可信赖。只是说,无论对于人还是物质的宇宙来说,都没有任何先定的东西。所谓偶然,是指物质世界的存在是没有理由的,也不是根据某种绝对的观念、思想或精神演绎出来预先具有一定意义的。既然所有的存在都不是决定的,而是偶然的,所以,存在是不确定的。由此可以推知,从根本上讲,存在是荒诞的。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事先决定事物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同样,我们也没有理由事先决定人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关于荒诞这个问题的解决,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提出的途径是宗教信仰,而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者则认为应该行动起来为自己争得生命的意义,创造自己的价值。三、自由和选择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对于人来说,人首先存在着,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去决定自己的本质。所以,人有绝对的自由,的存在同人的选择以及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是分不开的。萨特认为,人的自由是绝对的,因为人生活在一个孤立无援的世界上人是被“抛”到世界上来的,上帝、科学、理性、道德等对人都不相干,也就是说,它们都不能告诉我们生活的真理、生活的方式,同时,它们对人也没有任何的控制和约束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人有绝对的自由。存在主义认识到,人的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只有通过自己所选择的行动,人才能认识到自由,因为人的本质是由自己所选择的行动来决定的。存在主义认为,个人的自由首先表现在他认识到由于受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束缚而缺乏自由,因此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认识选择的重要性,并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和承担生活的责任。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存在主义者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不同的存在主义者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他们都认为,我可以理解他人,他人也可以理解我,分歧在于:我将他人或他人将我当作物还是当作有主观性的人。在人与人的关系这一点上,海德格尔、萨特基本上属于一个类型,即他们认为,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对立的,实际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人与物的关系。而以布贝尔和马塞尔为代表的另一派主张则与之相反。海德格尔认为,一个人在世界上必须同其他人打交道,他和其他人的关系是“麻烦”和“烦恼”。同其他的人相处,必将产生无限的烦恼,他或者与其他人合谋,或者赞成他人,或者反对他人。萨特认为,“他人就是地狱”。在萨特看来,他人乃是一个存在的客体,这种客体不同于物,他不但存在着,而且还对我构成了威胁,因为他是自由的物体。在他的“目光下”,他可能把我变成物。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要从他人的目光或他人的地狱中解脱出来,只能有两种途径:或者心甘情愿地做别人的物,或者使他人做自己的物,去操纵他人。布贝尔认为,人与外部世界有两种性质不同的关系。一种是客观的关系,其特征是“我与它”。另一类看待他人的“我与你”的关系。如果将人与人之间的“我与你”的关系当作人与物之间的“我与它”的关系来对待,那么人性就将毁灭。马塞尔认为,人不仅可以和自己交流,而且可以和他人交流,而使自己和他人联系起来的是同情和爱。人与人的交流是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只有与他人交流时,他才会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孤独的,从而看到希望。五、人生是一场悲剧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要在荒诞的世界中使自己的生活不荒诞,使自己的生活有意义,那就要珍惜自己短暂存在的价值,坚决地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努力作一个自由的人。第三节存在主义的基本教育主张一、教育目的存在主义认为,人是被无缘无故地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所以教育纯粹是个人的事情。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形成一套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因此,教育要维护个人的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存在主义认为,传统教育的错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专注于人的理性的发展;第二,注重抽象观念;第三,注重科学和科学的客观性。而忽视了人和人的存在。存在主义强调,教育要使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教育的最好结果就是要使学生养成正确地对待生活的态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真诚、选择和决定、责任感。1.真诚所谓真诚,是指既不要与社会、团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也不要自欺欺人。学校要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在孤独地面对世界,他不可能在社会或团体求得安全和认同。为了培养真诚的人,教育要反对文化中压抑人、阻碍人无拘无束发展的那些方面。应该使学生不怕孤立,不怕受到团体的敌视,因为受人欢迎的人往往是以自己的真诚为代价来换取的。教育也不应该强调温顺服从和循规蹈矩,教育的大问题不在于学生无纪律,而在于学生安于习俗。2.选择和决定存在主义认为,要培养学生选择和决定的气质,教育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到荒诞和自由,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在自己的选择、决定和行动的过程中创造自己的。因此,要鼓励学生作有意识的选择。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了解他们拥有比他们所知道的多的多的选择的余地。3.责任感自由意味着选择,而其中也包含了责任感。人的选择及其结果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人与人的关系中发生的,因此,伴随而来的就是个人对于环境和他人的责任。教育应该在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绝对自由的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要敦促学生对自己的哪怕是漫不经心的选择负责。要使学生形成这样的生活态度,即生活是自己的,任何人都无法代替,因此,不能把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推诿于环境、家庭或他人的影响、外在的压力、客观的规律等。二、教师和学生1.教师的作用在尊重学生的主观性、强调学生的个人
本文标题:存在主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551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