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7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传统文化的?2、传统文化的?3、面对传统文化的?1、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2、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汉服满清服中山装和旗袍现代多元服饰中华服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对服饰都有严格的等级标准。自宋代开始就明文规定,只有皇帝能穿黄龙袍,普通庶民是不许使用龙的图案和穿黄色的衣服。民国政府确定:男子礼服为中山装,女子礼服是旗袍。建国初期,中国服饰受前苏联的影响最大。军队中的女干部穿着大翻领、偏襟、斜插口袋的列宁装,与短发配合;改革开放之后,服饰朝着多元化、个性化发展,也保留了前代的经典款式。思考: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TEXTTEXT文化继承的含义: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要不断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化发展的含义:文化发展不是对旧文化的简单否定,而是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即: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一、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1、含义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文化传承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传统文化TEXT(2)联系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一、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3)要求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在文化继承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文化发展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诸家的思想观点既互相对立,展开激烈辩论,又是相互影响,相互汲取营养,促进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探究:你能否根据所学历史知识,谈谈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二、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1、决定性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其它重要因素科技进步社会制度更替(外部因素)思想运动(内部因素)教育(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特点),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2)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TEXT教育1.社会制度的变化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二、2.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3.科学技术的进步,既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17考点一课终课考能培优考点二高考一轮总复习·政治限时·规范·特训4.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答案文化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当代价值;文化传播和交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其世界影响力。(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18考点一课终课考能培优考点二高考一轮总复习·政治限时·规范·特训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W村成功建设礼堂文化所包含的道理。答案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的精神纽带,祠堂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W村礼堂文化在于发挥祠堂文化在人文教化、社会认同等方面的作用;传统文化作用具有两面性,必须批判地继承,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礼堂文化的成功建设在于对祠堂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容,剔除与改造带有封建宗法性质的内容;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礼堂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打破了宗族界限,融入了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19考点一课终课考能培优考点二高考一轮总复习·政治限时·规范·特训6.答案(1)文化在交流与传播中发展,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2)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实现中华文化与沿线各国文化共同繁荣;(3)中华文化与沿线各国文化在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中不断创新,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考生若从其他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文化的继承文化的发展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社会制度科学技术思想运动前提必然结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教育1.当前形势下,我们既要进行文化继承,又要实施文化创新。应如何看待继承和发展的关()①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③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④对传统文化应辩证地继承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D、①②③④A2、对文化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是A、社会制度的更替B、思想运动C、科学技术的进步D、教育方式的变革3、中国传统文化重德治而轻法治。而中国共产党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作为治国方略。这是因为A、只有抛弃传统文化,才能求得新发展B、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始终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C、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始终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D、传统文化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才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AD4.我国已将“数字图书馆”纳入国家“863”计划和国家“十五”重点项目,大量的文化遗产已经转化成数字化形态。如古老的“北京人”已经有了宣传网页,“故宫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研究”和“敦煌数字化虚拟洞窟”计划已经启动。这说明()A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B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发展C科学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D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5、(2010临沂模拟)封建社会韩非子推行法治,其思想的实质是使法律成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现如今,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这一变化说明()①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②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④传统文化会因时而变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6、(2010临沂模拟)2010年的清明节,是我国法定节假日的第三个清明节,假期之间人们以不同的方式祭奠自己已故的亲人或革命先烈,弘扬了传统文化,表达了人们的哀思,但是由于烧纸钱也引起多处山林失火,这给我们的启示是()①对传统文化要全部否定②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③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④对传统文化应全部肯定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DB7.(2010高考·北京卷24)3、文化是人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手机报、电子书等新媒体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催生了数字出版等新的文化产业。这说明,技术是①文化创新的不确定因素②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③文化多样性产生的根源④推动大众传媒发展的基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C8.某中学校长在谈到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时讲道,接纳国外有价值的思想,吸收他们的精华,但要以我为主,把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对我们自己的文化加以补充、加以修改,使我们更完善,这表明()A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B文化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C文化应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D文化继承与发展既有区别,又联系•9.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这启示我们•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高考链接10.(2009年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本土文化基础上产生了“新客家文化”。这体现了()A、新客家文化在发展中偏离了本土文化B、文化在批判中继承C、新客家文化已取代本土文化D、文化在继承中发展11、随着现代化进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目前我国大批风情独特的古村落、民居和文化遗址已经遭到破坏,部分民间传统文化化为乌有。为此,我们必须()A.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B.敢于否定一切传统C.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关系D.在否定中发展,在抛弃中创新12.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历史上著名的高等学府及学术文化中心,创立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历时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学术与教育,对湖湘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说明()①.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和我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③.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文化的发展④.思想运动促进了文化的文化A、①④B、①②C、①③D、③④13、话剧是一种传统剧种,《万家灯火》以新的内容对其进行艺术创新而成为精品;《膏药张》《变脸》也同样是艺术创新佳作。这说明()①.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②.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要前提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④.承传统文化,才能推陈出新A、①④B、①②C、①③D、③④1、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辩证关系?2、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1、教学设计反思: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辩证关系必须给同学们讲解好,还需要做笔记,并进一步引出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结束这节课,重点需突出;2、教学过程反思:导入,提问、小结等,要多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的方式。3、存在问题反思:环节匆忙、甚至有些环节没讲清晰.4、改进措施反思:(1)教学设计应更严密、更科学。尤其要预留出学生活动的时间。(2)实行弹性教学,在本节课未能充分进行的环节移到练习课上加以延伸。应多找几组同学,使学生充分感知。(3)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把控能力。教学反思
本文标题:2017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67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