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谈老舍对市民形象的塑造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谈老舍对市民形象的塑造试点单位孝感电大孝昌分校学生姓名肖小敏学号20081420060366专业2010届(春秋)层次本科指导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目录内容摘要………………………………………………………………………1关键词…………………………………………………………………………1一、对“老派市民”的塑造…………………………………………………2(一)老舍对张大哥的塑造………………………………………………2(二)老舍对祁老爷、祁瑞宣的塑造……………………………………2(三)老舍对“女性形象”的塑造………………………………………3二、对“城市贫民”的塑造…………………………………………………4(一)老舍对祥子的塑造…………………………………………………4(二)老舍对“低贱者”等形象的塑造…………………………………5参考文献………………………………………………………………………7后记……………………………………………………………………………8谈老舍对市民形象的塑造[内容摘要]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著名作家,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而最使我们注意的是老舍对市民形象的塑造,本文重点对“老派市民”和“城市贫民”作了分析。其中对“老派贫民”形象塑造的代表人物是《离婚》中的张大哥;揭示的是张大哥这类市民性格只是求得尽可能、平安无事的生存的一种本能。同时也以他与黑暗的旧社会市俗人情的相通,以他与腐败官僚机构的相通,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弊病。《四世同堂》中的祁老爷、祁天佑、祁瑞宣等。老舍通过对祁瑞宣等人的思想、性格的刻画,深刻地反映了北京市民乃至整个民族的“国民性弱点”,以及这些弱点在社会变革中被改造的历史过程。对“城市贫民”形象塑造的代表人物是《骆骆祥子》中的祥子,祥子的悲剧是历史和社会冲突的产物,也是其自身因有缺陷、劣性极度膨胀的结果。揭示不合理的制度、畸形的文明社会,也是对一个个人主义奋斗者行沉沦于逆境悲怆的哀叹。《四世同掌》中的妇女等“低贱者”的塑造,老舍用他的笔在写这些下层人民的苦难,同时批判和排斥西方文明,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城市社会的认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注和同情。[关键词]老舍市民贫民形象塑造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清光绪二十五年出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苦市民家里。父亲是满清皇城的一名护军,一家七口就靠父亲的一点微薄收入过着痛苦的日子。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父亲阵亡,从此一家人的生活重担便落到母亲身上,母亲靠给人缝洗衣裳和在小学里当佣工勉强维持生活,那时老舍还不到两岁。正是这种遭遇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道路。可以说,老舍是中国现当代文坛上一位有重要贡献的作家。他以独特的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成为人们所共知的“人民艺术家”,最重要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借助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老舍笔下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的,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着悲剧或喜剧,给人以思想上启迪,艺术的的享受。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就所提供的市民人物的丰富性与生动性来看,几乎找不到另一位作家可与老舍匹敌。如果将这些人物集合起来,那将是一个完整的市民王国。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三姑六婆,从洋车夫、剃头匠、“窝脖儿的”、行商坐贩、唱戏、演鼓书的、说相声的、拳师、土匪、娼妓,到巡警、“吃铁杆儿庄稼”八旗子弟、市民阶层的知识分子……然而由这些千差万别各有其“个别性”的形象的内在的精神上的联系,仍然可以把他们分别归入以下的两个形象系列:家境小康,带着浓厚的宗法封建色彩的老派市民,和以城市个体劳动者为主题的城市贫民。一、对“老派市民”的塑造老舍对“老派市民”的塑造手要有:《离婚》中的张大哥;《二马》中的老马;《牛天赐传》中的牛老四。(一)老舍对张大哥的塑造在《离婚》中,老舍恰当的将张大哥的哲学与社会变革对立起来,这种哲学的本质也只有在这种对立中才看得清楚。《离婚》构思的巧妙处,即在用象征、讽喻的手法,把这整套精致的人生哲学概括在婚姻、家庭问题中。小说开头这样写道:“张大哥一生所要完成的神圣使命:作媒人和反对离婚。”“离婚”在张大哥的心理,其含义已不限于一对夫妇的离异,而是意味着一切既成秩序的破坏。他一生的事业,弥合裂缝,调解争端,以使天下太平。无衣食之忧的小康的经济地位,是这种哲学的物质基础;社会阶级结构中的“夹缝”中的位置,决定了这种哲学的狭隘性质,使这一阶层的人们对于“政治”冷漠;暂时稳定的生活状态,使他们产生了一种“宁静”、“安全”的幻觉:而与他们的地位相应的知识水平,有使他们易于接受封建的文化的思想的熏陶。张大哥是一个知足认命、墨守成规的市民,他小心翼翼的要保住自已的小康生活,害怕一切发生变化。他待人处事的原则是:“凡是经小筛子一筛,永远不会走到极端去;走极端是使生命失去平衡,而要平地摔跟头的。”张大哥不喜欢摔跟头。“他的衣裳、帽子、手套、烟斗、手杖,伞是摩登人用过半年多,而顽固佬还要再思索三两个月才敢用的样式和风格。”不论对什么人,他都不说一句伤人的话,因为在他看来,骂一句人都是有负于礼教的。而最后他的儿子却因“共产党”的嫌疑而被捕,他只有绝望的哀叹:“我得罪过谁?招惹过谁?”这个财政所的庶务科长可以算做他生活圈子的显微镜兼天平。他什么都懂都会,走到哪里人缘都好,所以白叹“有宰相之才,没有宰相之命”。通过这情节的描述.作家所揭示的是张大哥的聪明才智并不是会什么大智,而是市民性格中为了维护自身的私利,使自己能够在夹缝中求得尽可能平安无事的生存的一种本能,是庸人的小聪明。(二)老舍对祁老爷、祁瑞宣的塑造《四世同堂》中祁家的老太爷,那位善良、蒙昧走不出狭小的生活范围,谨奉着“知足保和”的古训的老人,与小职员张大哥一样,是“常识的结晶”,自我保存的市民“智慧”的化身。在小说的开头;讲祁老爷纯粹由于习惯,还是梦幻地生活在他一贯的轨道上。即将把整个民族卷在其中的战争,对于他不过是一种遥远的呼声。听他与长孙媳妇谈起战事,那口气,仿佛在谈论一件邻居家纠纷的新闻。他最关心的是家里是否“存着全家够吃三个月的粮食和咸菜”,在他看来,只消“关上大门,在用装满石头的破缸顶上”,便足以消灭灾祸。祁家老太爷可以说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古老文化的精髓。他怯弱的回避政治与一切斗争,甚至于当日本人侵略军占领北平时,在他看来只要准备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堵上自家院门,就可以逢凶化吉。都快要当亡国奴了,他还在想着自己的牛…“别管天下怎么乱,咱北平人不能忘了礼节!”虽然自己也是一个平头百姓,可心里却总不忘把人严格的划分尊卑贵贱,忠诚而真实的按照祖传的礼教习俗办事,处处讲究体面与排场。他奉行着“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善良到了逆来顺受的地步。他对来抄家的便衣微笑、鞠躬、和蔼的领收“训示”;他非常同情邻居钱默吟受日军凌辱的遭遇,但又怕连累自己而不敢去探单一下这个老朋友。他的性格特征就是懦弱、拘谨、苟安。从这里几乎可以看到整个中国古老文化的代表,或者说这种宽厚却保守热诚而麻木的性格的“代表”。与《离婚》的情况中相似,《四世同堂》从整个艺术的构思,都清楚的表达了对于保守苟安的生活态度的批判。《四世同堂》中另一个写得比较成功的人物是祁老爷的孙子祁瑞宣,他受过现代的教育,有爱国心,甚至也不无某些现代意识,但他毕竟又是北京文化熏陶出来的祁氏大家族的长孙,他身上体现着衰老的北京文化在现代新思潮冲击下产生的矛盾与困扰。在民族危难的时刻,祁瑞宣虽然终于“找到了自己在战争中的地位”。在这些人身上,老舍所提示的是一种深刻的多重悲哀,阻止社会进步的障碍并不是来自于个别人的道德败坏或恶劣品质,而是一种弥漫与渗透于整个礼会和民族肌体的习惯。相反,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的每个人的品质都是无可指责的。(三)老舍对“女性形象”的塑造老舍对市民家庭中的女性形象往往着墨很少,却较之上述形象毫不逊色。这一点早已有人注意到:老舍的技巧的惊人之处,特别在写“女人和家庭”,“尤其是在家庭中处于“太太地位的女人”。对于老舍作品的艺术构思来说,也许没有什么比这些太太们在家庭中位置更能表现这种“生活的宗法封建色彩了”。《老张的哲学》中值得提到的形象,不是代表邪恶势力的了老张,也不是代表正义势力的王德、李应,而是那个可笑可爱有可悲的赵姑母。《牛天赐传》所提供的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也不是主人公市民子弟牛天赐,而是“乐天知命”的牛老者,和他那位精明强干、心高气盛、好讲“管派”的太太。这一大批旧时式家庭“处于太太地位的女人”,既包括在家庭生活的狭小范围内处于支配地位的“太太”,牛太太,大姐婆婆,也实际上处于家庭奴隶、家长意志的执行者地位的“太太”。这些老派市民男女的形象,使读者获得极大的快感,因为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本色,那样贴合人物身份,性情,充满和不可形容的和谐。整个性格,在人物活动的每个瞬间,都是统一的。也许正出于老舍在这方面的成功,他的小说中那些老派市民的后代,那些市民社会中“新派”人物的形象,相形失色。这一类形象类型,在老舍的形象世界中之所以占有重要的地位,除了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独特经验,形象所体现的作者对于封建文化的批判态度外,还因为正是这类形象,最集中地体现着老舍小说的戏剧风格。这些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和他们性格的内在矛盾,是老舍小说戏剧性的重要源泉。由于老舍在下层劳动人民之中生活,对下层劳动者的苦难,他深有感受;他们的愿望,他也体会得最为深切。他不仅熟悉他们的音容笑貌,而且了解他们的生活“心态”。他作为苦难大众的一员承受着这种苦难生活对他身心的磨难,这种非人道的不公平的现实激起了他对那些受屈辱受损害的人们的同情和对上层社会的反抗。他只有拿起手中的笔抒发心中的不平之鸣,说说劳苦大众的心声。这就构成由老舍所建造的形像王国中个庞大的形象系列,而集中的体现着老舍小说的人物风格的是那些善良的、驯顺而又保守、因循、中庸、怯懦的老派市民形象。他们的生活目的,不在于取得又没有得到的,而在于小心翼翼的保守自己已有的生活,他们多半没有“非分之想”,不愿也不敢苟取苟得,他们聊以自慰的是自己的知足,与世尤争,是个本本分分的老百姓。这些“老派市民”虽是城里人,但骨子里是农民,是乡土中国的儿女,他们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包袱,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者很老派,很保守、闭塞。老舍一方面通过喜剧性的夸张,剖析和展示了他们的精神惰性和病态,从而实现了对北京文化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中消极成分的批判;另一方而,又掩饰不住对这些“老派市民”赖以以生存的古朴、宁静的封建宗法社会的崩溃所感到惋惜、眷恋之情。《离婚》及其后,由于对老派市民人物精神弱点的进一步认识和基于这点的明确的批判主题的形成,喜剧性中更融合了悲剧成份,他看到了包藏在那些卑微可笑的市民人物精神弱点中的深刻的悲剧性。同时从喜剧和悲剧两方面观察与表现人物,丰富了老舍作品的色调,提高了老舍小说的美学境界。可以|说,最足以作为老舍艺术个性的标记的“含泪的笑”的幽默风格,主要是在这一部分形像的塑造中形成的,也只有联系这部分形象,才能给以恰当的说明。二、对“城市贫民”的塑造老舍对以表现城市个体劳动者为主题的城市贫民的塑造,其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中的洋车夫祥子、老马、妓女小福子;《四世同堂》中的洋车夫小崔、剃头匠孙七;《我这辈子》中的老巡警;《断魂枪》中的拳师沙子龙;《鼓书艺人》中的艺人方宝庆等。(一)老舍对祥子的塑造《骆驼祥子》就是部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它成功而且真实的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划为社会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这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谋生,“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与诚实,凡是卖力气吃饭的事儿几乎全做过了”。他把买一辆自己的车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幻想凭靠着自己的劳动换取安稳的生活。经过三年的艰辛,祥子终于买下一辆新车,不料才半年就被匪兵抢去。他虎口逃生,路上捡到三匹骆驼,卖了三十五元钱,准备积攒着买第二部车,不久被孙侦探抢走。车厂老板刘四爷的女儿虎妞喜欢祥子,祥子虽然讨厌她又老又丑,却也防不住性诱惑
本文标题:谈老舍对市民形象的塑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705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