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招聘面试 > 易水诀别微课-(2)
《荆轲刺秦王》微课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并分析文中的场面描写。2、学习《战国策》对场面描写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了解并学习《战国策》的写作手法。【教学时数】15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分析完了《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也了解了这篇课文的出处,《荆轲刺秦王》选自于《战国策》上节课我们已经说了《战国策》是一部反映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活动的国别体史书,着重了记载了谋臣的策略与言论,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可是,除了史学价值外,《战国策》一书还有着十分重要的文学价值。那就是它“长于叙事,精于描写”写作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荆轲刺秦王》中对场面描写的分析,来学习《战国策》的写作手法。二、分析课文1、首先,我们来分析“易水诀别”一段,现在就请大家齐声朗读这一段,并思考问题:课文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的?(1)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该段主要描写了谁啊?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慷慨悲歌详写。(2)抓住特点在这场送别中,最吸引我们注意的是什么啊?“白衣冠”,对送行者的描写,穿上白色的衣服,戴上白色的帽子去送他,道出一场生死离别。(3)顾及全面在这送别场面中,全段把在场人物都顾及到了:太子、宾客、高渐离,士兵的“垂泪涕泣”、“瞋目”、“发尽上指冠”,渲出染凄凉悲怆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4)结合写景在荆轲的歌声中,我们能感受到当时的景色:“风萧萧兮易水寒”。萧瑟秋风与寒冷彻骨的易水,为我们道出了当时当地的情景。这段场面描写,通过重点、特点、全面与景色的结合描写,将送别荆轲的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再配以音乐描写,渲染悲壮的气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后荆轲毅然“就车而去”,“终以不顾”,大义凛然,勇往直前,表现了荆轲临行前的悲壮,使荆轲的壮士形象更加深入人心。2、分析完了“易水诀别”,我们再来看“廷刺秦王”这一部分,13到17自然段。首先,就请大家按照刚刚对“易水诀别”的分析,找出这个场面的重点、特点与全面。(1)突出重点在这一段的场面描写中,重点人物还是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这些荆轲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使人读之如见其形,如闻其声。(2)抓住特点“卒起不意”,事情突然发生,毫无意料,速度极快。(3)顾及全面在这段场景描写中,秦武阳、群臣、秦王面面俱到。“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惊愕”,“尽失其度”,秦王的“惶急”,都有所涉及,给我们呈现出一幅全景描写。这段场面,一个人,一把匕首,把偌大秦庭搅得上下惊惶,乱成一团,既有全景描写,又有特写,集中完整的表现了当时紧张激烈的气氛,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场面描写十分形象。3、分析完了“秦庭刺秦”,我们再来整体看这两个场面描写。在这几方面中,“突出重点”属于正面描写,其他几个为侧面描写。这些侧面描写不仅形象生动的描绘出了场景,也从另一方面衬托出了气氛。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这种技法用在作品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所以,在这里,课文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使得场景描写更加形象生动。三、作业下去写一段描写场面的话,注意运用今天学到的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四、板书荆轲刺秦王《战国策》场面描写易水诀别廷刺秦王突出重点荆轲荆轲→正面描写抓住特点白衣冠卒起不意顾及全面其他人物在场人物→侧面描写结合写景风萧萧易水寒-----------【教学反思】
本文标题:易水诀别微课-(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731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