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2章-国际贸易概述
第一篇国际贸易原理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纯理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两大派别自由贸易理论保护贸易理论重商主义(16~18世纪)比较利益论大卫·李嘉图(1817)相互需求论-约翰·穆勒和马歇尔(1848~1879)要素禀赋论-赫克歇尔和俄林(1949~1977)绝对利益论亚当·斯密(1776)保护关税说汉密尔顿(1791)幼稚工业保护论李斯特(1841)对外贸易乘数论-马克卢普和哈罗德(20世纪30~40年代)中心-外围论普雷维什(1950)战略贸易论-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20世纪70年代)管理贸易论(20世纪70年代)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1950)偏好相似说林德(1961)产品生命周期说费农(1966)产业内贸易说等克鲁格曼等(1970~1985)国家竞争优势说波特(1990)第一篇国际贸易概述第2章国际贸易概述第3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第4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第5章国际贸易新理论第6章保护贸易理论第7章发展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第2章国际贸易概述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r)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分工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市扬是国际贸易活动的场所,是国际分工的重要实现手段。第2章国际贸易概述第一节国际分工第二节世界市场第三节国际贸易的历史演进第四节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第一节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民经济内部的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广泛发展的结果。一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发展对分工,包括国际分工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上。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自然条件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但不是决定因素。自然条件只提供进行生产和国际分工的可能性,并不提供现实性。人口多寡、劳动规模和市场大小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人口的多寡直接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因而影响国际分工。国际生产关系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国际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超出民族和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当代国际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种性质生产关系所组成的综合性的生产关系体系。上层建筑可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西方学者卡布拉尔认为,国际分工“是自发地形成的,不是发达国家所采取某些政策的结果”。这个论点不符合实际情况。二国际分工发展的几个阶段地理大发现开始了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之后,世界市场的萌芽和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手工业生产向工场手工业生产的过渡,从而使以工场手工业为基础的、具有地域性的、面向国外市场的专业化生产产生,国际分工进入萌芽阶段。早期的国际专业化生产和最初形式的分工——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特殊分工。盛行三角贸易,即由西非提供奴隶劳动力;由西印度群岛生产并出口蔗糖和烟草,由英国生产并出口工业品的贸易;这便是宗主国和殖民地间分工的表现形式。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60年代完成的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工业。大机器工业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空前发展并推动了社会分工向国际分工大规模转变,使以大机器工业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得以形成。形成原因:大机器生产使生产能力和规模急剧扩大,需要寻求新的销售市场和增辟原料来源。这时期的国际分工形式基本上是以英国为中心的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垂直式”的国际分工体系分工。国际分工萌芽阶段国际分工形成阶段二国际分工发展的几个阶段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发生了第二次产业革命,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的经济特征之一,世界生产力巨大发展,国际分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国际分工体系。发展原因:首先,第二次产业革命和帝国主义扩张政策为国际分工的扩大奠定了物质基础。其次,各种交通工具空前发展,为国际分工的扩大提供了条件。再次,帝国主义通过资本输出使宗主国与殖民地间的分工、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分工日益加深。同时,资本输出实现了世界范围的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加强了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并加强了各国对国际分工的依赖性,因而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特征:一方面,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垂直式分工继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分工的中心从英国一国变为一组国家,少数国家整个地变为城市,大多数国家整个地变为农村,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对立进一步扩大了。另一方面,工业国之间发展成一种“水平式”的分工,即工业部门间的分工。二国际分工发展的几个阶段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分工进入深化发展阶段。发展原因: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最重要因素。其次,战后无线电通讯、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使许多国家的比较优势发生了变化,从而改变了世界生产布局,促进国际分工形式向纵深方向和广阔领域发展。再次,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发展是推动国际分工发展变化的又一股重要力量。最后,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民族主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战后国际分工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此外,战后在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主持下的历次多边贸易谈判,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建立等,也有助于国际分工的发展。国际分工新特征:第一,国际分工在经济结构相似、技术水平接近的工业国之间得到迅速发展,并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而且,工业国之间,尤其是经济集团成员国之间的分工随着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的加快而逐步加强。第二,国际分工形式从垂直型分工日益走向水平型分工,从产业各部门间的分工发展到各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从市场力量主导型分工向企业内部协调型分工发展,从沿着产品界限所进行的分工发展到沿着生产要素界限所进行的分工,从有形商品生产和贸易领域的分工发展到商品、服务部门相结合的分工。第三,参与国际分工国家的类型和经济制度有显著变化。三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发展速度市场结构国际贸易的发展与国际分工的发展正相关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国际贸易增长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1800-1913年,世界人均生产每10年增长率为7.3%,而世界人均贸易额每10年增长率为33%。1913-1938年,世界生产发展缓慢,国际分工处于停滞状态,国际贸易量在该时期的年均增长率仅为9.7%。战后,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国际贸易的增长率超过了世界生产的增长率。国际贸易商品和劳务的总流向及各贸易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国际分工通过制约各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和国际贸易地区分布而影响国际贸易市场结构。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与其同其他国家的分工程度有关,国际贸易的总流向与国际分工的形式、深度及广度有关。19世纪,与殖民主义宗主国和殖民地落后国家之间的垂直式分工相应的国际贸易关系主要是宗主国与殖民地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战后,随着国际分工由垂直型向水平型转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贸易占据了主要地位。各贸易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则与其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有关。三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商品结构利益分配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及其在总的商品贸易中所占的比重随着水平式国际分工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超过了初级产品所占比重;随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工形式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不断增加;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产业内贸易、中间性机械产品贸易比重不断提高,服务贸易发展也很迅速。参与国可扬长避短,合理配置世界资源,节约社会劳动,提高世界生产力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进行的。一方面,它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进步过程;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传统的国际分工虽然在殖民主义国家间的分工比较平等,但在殖民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国家之间的分工却是不平等的中心与外围的关系。这种不平等的分工决定了殖民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国家的不平等的贸易关系。战后,随着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的独立和民族工业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有所改善,贸易利益随之增加。三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表示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世界贸易依存度是指国际贸易值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对外贸易依存度世界贸易依存度一国经济对于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世界经济对于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与国际分工有很大关系。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各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和世界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1950年,发达国家出口依存度仅为7.7%,我国出口依存度仅为4.19%。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GNP)比重为66.8%,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为7.7%。第二节世界市场市场是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是买卖双方开展活动的场所,是商品经济中社会分工的表现。市场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地方市场、民族市场和世界市场三个时期。世界市场(worldmarket)或国际市场(internationalmarket)是在整个世界范周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商品流通领域的总和。它是在民族市场或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产物。一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市场是随着地理大发现而萌芽,随着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发展而迅速发展,随着第二次产业革命的进展而最终形成的。前资本主义时期,国际贸易集中于地中海沿岸。15世纪末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扩大了区域性市场的地理领域,建立了世界性的交易市场,并引起了商业、航海和陆路交通工具的大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新的世界市场扩大。流通中的商品种类增多,国际贸易额急剧增加,欧洲的贸易中心开始转移,大西洋沿岸的城市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但世界市场还处于萌芽状态。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英、法等国先后完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建立起大机器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地位确立,世界市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大机器工业还为扩大各国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加强国内和国际间的经常性经济联系所需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当时中欧、东欧、中东以及印度洋沿岸的广大地区,也都成为了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当时的英国是世界市场和世界贸易中心,世界的工厂、世界的造船厂、世界的搬运夫、世界的银行家和世界的清算中心。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产业革命过程中;工农业生产的增长、交通运输工具革命和资本输出的大规模进行,加速了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的全面发展,把越来越多的国家乃至世界各国囊括到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之中,逐步实现了一个把世界各国都联系起来的统一的世界市场,建立了一个复杂的多边贸易多边支付体系。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开放的世界经济所取代。英国丧失了贸易霸权地位。二当代世界市场的构成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东欧国家、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统一的世界市场上并存,相互依赖追求商业利润为目的企业;代表企业家集团利益的企业主联合会;政府授权进行外贸活动的国家机关(政府各部和各主管部门)和机构有形商品(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无形商品(新型服务贸易项目和高级人才、高素质的劳务人员的跨国流动)商品市场构成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开放性市场;也有买方与卖方有组织的联系、受垄断组织控制的封闭性市场;还有以商业一次性合同为基础的市场;以国际专业、协作化及长期的大规模联系为基础的市场;有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模式、以经济集团为基础的市场。世界商品市场的组织形式: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国际商品市场;也有无固定组织形式的国际商品市场。商品构成订约人构成国家构成二当代世界市场的构成铁路运输网、公路运输网、水上运输网、管道运输网等组成的。战后,水上运输占了第一位,铁路运输占第二位。信息网络构成由电话国际网、国际互联网、大众交流工具(印刷品、电话、电报、电传、电邮、电视、广播等)、通信卫星系统、计算机互联网络组成。战后,世界市场信息网络手段不断多样化和现代化,信息网机构不断增加和专业化,信息系统日益国
本文标题: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2章-国际贸易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918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