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汉语基础杭州师范大学第四节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词汇规范化一、词汇的发展变化(一)新词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的产生,必然伴随着新词语的出现。新词以双音节为主。(二)旧词的逐渐消失和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一些标志旧事物、旧观念的词语,有的逐渐在语言中消失了,有的逐渐缩小使用范围。(三)词义的演变词汇的发展演变,不仅是新旧词语的吐故纳新,也包括词的意义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人们对词义概括的事物认识深化或发生变化的结果,也是人们表情达意准确、鲜明、生动的需要,它大大加强了现有词汇的表达功能,也符合语言应用的经济原则。演变途径:1.词义的扩大词义的扩大是指词义从特定意义扩大为普遍意义,从专有名词泛化为普通名词,基本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江、河,原来分别指长江、黄河。江水又东,经三峡。(《水经注.三峡》)河水清且涟漪。(《诗经.伐檀》)古人以“江淮河汉(长江、淮河、黄河、汉水)”统称中国河流。江,如今仍可以指长江,如“江南”、“江北”,也可泛指普通江河,如“江山”、“珠江”等。词义扩大是词汇史上常见现象。又如: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其中“雌雄”针对走兽,但二字从“隹”(短尾鸟,象形字)表义,本义是指鸟之雌雄,后扩大为兼指兽类了。汉语中个别词使用范围无限扩展,甚至曾让人产生怀疑。如欧阳修《归田录》:“今世俗言语之讹,而举世君子小人皆同其缪者,惟‘打’字尔。其义本谓‘考击’……至于造舟车者曰‘打船’‘打车’,网鱼曰‘打鱼’,汲水曰‘打水’,役夫饷饭曰‘打饭’,从者执伞曰‘打伞’……而遍检字书,了无此字。”2.词义的缩小词义的缩小主要表现在从泛指到特指,从抽象到具体,从普通名词到专有名词的语义变化上。例如:“五色金也。黄为之长,久埋不生衣,百炼不轻。”(《说文》)五色金其他四种是铅、铜、银、铁,又称青金、赤金、白金、黑金。后因其他四金都有专用词汇,“金”遂专用为“黄金”之称。又如“臭”,原义是“气味”,后来词义缩小,专指与“香”相对的气味。“爱人”原义是“相爱的人”,或“在恋爱的人”,但新中国成立后,在公开场合称呼自己的配偶叫“爱人”,词义也缩小了。3.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转移是指词放弃原义转而表示另一事物,这种变化多由比喻、借代、引申、典故、相似性等引起。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说文》《尔雅》皆曰“逝,往也。”后世解读都用此义。但是,“逝”在古代汉语中还引申有“离开”的义项。《吕氏春秋.知分》“龙俛耳低尾而逝”句,东汉高诱注:“逝,去也。”王力《汉语史稿》:“‘去’字在上古有两个主要的意义:一个是‘离开’的意义(去齐,去鲁),加一个是‘除去’的意义(《老子》:‘去甚,去奢’)。依古代的词义,‘去上海’应该是‘离开上海’,但是现在变成‘到上海’了。”“走”也是古今词义转移的典型例证。古时“徐行曰步,疾步曰趋,疾趋曰走”。“走”即今之“跑”,故有“飞禽走兽”、“飞鹰走犬”“奔走相告”等成语。古代流传的“走马观花”的典故:有跛足者去相亲,为掩饰自己的残疾而乘马从女子面前跑过去,而女子是兔唇,手持一朵香花在鼻子下掩盖着,结果双方生理缺陷均未被发现。今人用现代汉语理解“走马观花”,难免出错。铁凝《疾步热岛》:“看宝岛由南向北,节目紧密,令我感到用‘走马观花’都不足以表现我们行色的匆忙,或者把此行称作‘跑马观花’更为合适。”(《当代》1997年2期)又如“总统”一词,原指“总揽一切”,如“以总统功,进拜太保”(晋书·谢安传)。鸦片战争以后,该词就变成“共和国元首”了。4.词义的弱化词义弱化是指词义程度的减弱。例如“饥饿”中的“饿”字,古义指严重的饥饿,已近死亡的程度,《孟子》“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中即用“饿”的古义,而现代汉语中“饿”是指一般的肚子饿。又如“疾病”中的“病”和“疾”一样,都是指一般的生病,而古义中的“病”却和“疾”有别,是指大病。这些词的词义在今天看来,程度都减弱了。5.色彩的变化指色彩意义上发生了扬升或贬抑。例如,“之徒”本义“等人”,中性:假令韩信学道谦谦,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史记.淮阴侯列传》)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修文王绪业。(《史记.周本纪》)“爪牙”在唐宋之前一直是褒赞之词。古代只有出色拔尖的武将才用“爪牙”来称颂,谓其锋利若爪、尖锐若牙。祈父,予王之爪牙。(《诗.小雅.祈父》)将军者,国之爪牙也。(《汉书.李广传》)“锻炼”一词本指酷吏罗织罪名、刑讯逼供以陷人于罪,贬义,现转为褒义。“走狗”原义是“奔跑的猎狗”,中性,今变成贬义。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把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神圣化为自己的祖先,“龙”的语义被褒扬了。“一团和气”原指“态度和蔼可亲”,有褒奖的色彩,但今天指“无原则的和气”,语义色彩变褒为贬了。“兴师动众”一词,原义是指发动军队和群众,现在则多含贬义,指“无谓地惊动众人”。词义的变化复杂多样,有时可能会发生上述多种变化。如“党”,原作“黨”,从黑,贬义,是秘密团体,在封建专制制度下,“结社”是非法的,故有“私门成党”、“结党营私”、“党同伐异”等贬义成语。在崇尚民主的历史时期,党指一切党派,中性,现在仍有此义,如“各民主党派”。但在“感谢党的恩情”中,党就专指中国共产党,词义缩小了,而且发生了褒扬。双音词古今词义演变举隅——可惜颜回命蚤亡,教人思想鬓如霜。(《警世通言》)这官人于八月十四夜,解放渔船,用棹竿掉开。(《警世通言》)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圣诞,香港恭祝,向极称盛。(鲁迅《三闲集.述香港恭祝圣诞》)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女既归,始出见客,经理家事。(《聊斋志异.凤仙》)希真就都派作董事(董:监督管理),教侯达管领。(《荡寇志》)贾妃从头看了,俱甚妥协(妥帖),即命照此遵行。(《红楼梦》)便有帮闲钻懒一班儿人,出来诱他(妓女)去跳槽。(《拍案惊奇》)婆子只为图这些不义之财,所以肯做牵头(皮条客)。(《喻世明言》)二、词汇的规范化(一)方言词的规范绝大多数方言词并未被吸收到普通话里来,但为了表达的需要,我们有时也要使用它们。方言词如果不是非用不可,最好还是不用,因为用了不好懂。例如:梳、刷、镜、文件架,全港最平。(《深圳特区报》1984.9.28)这里的“平”,是广州方言词,意即“便宜”。这是一则商业广告,并没有使用方言“平”的表达需要,消费者听了反而感到莫名其妙。对方言词的吸收和规范应坚持必要性原则。如果现代汉语词汇中已有相应的词语,就没有必要再从方言中吸收同样意思的词。例如表示“今天”意义的“今儿个、今朝”等方言说法,就没有必要被吸收到普通话当中来。对方言词的吸收还应该坚持普遍性原则。在北方方言区内,“蚜虫、腻虫、蚁虫、蜜虫、油虫、旱虫”等说法并存,从普遍性看,应该选用“蚜虫”。(二)外来词的规范恰当地运用外来词,能起到一些积极作用,或有助于准确地表达事物,或有助于语言表达的生动性。但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不滥用外来词。滥用外来词有损语言的纯洁,能用汉语固有的语素组成词并把意思表达得准确、清楚的,就不用外来词。如用“连衣裙”不用“布拉吉”,用“水泥”不用“士敏土”,用“小提琴”不用“梵哑铃”,用“联合收割机”不用“康拜因”,等等。2.统一书写形式。采用通用式,淘汰其它形式。如用“托拉斯”不用“托拉思”,用“迪斯科”不用“的士高”,用“巧克力”不用“朱古力”,用“高尔基”不用“戈里基”,用“尼龙”不用“呢隆”,等等。3.尽量采用意译词。除了人名、地名、国名要用音译方式,以及不用音译就不能准确地表达原外来事物意义的以外,应尽量采用意译,以贴近本民族具象造词的习惯,便于理解和记忆。如用“青霉素”不用“盘尼西林”,用“电话”不用“德律风”,用“科学”不用“赛因斯”,用“民主”不用“德谟克拉西”,等等。(三)古语词的规范古语词的吸收,也是丰富现代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途径。应该吸收那些有表现力或适应特殊场合需要的古语词,如“秀才、状元、逝世、哀悼、呼吁”之类,尽量不用那些已经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词语。恰当地运用(不是滥用)古语词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例如: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朱自清《绿》)“之乎者也”之类,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因为颇有修辞效果,使用频率不低。例如: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陶铸《松树的风格》)恰当地运用古语词,可以使语言简洁、凝炼、匀称。例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选用了几个文言词,每个分句四个音节,节奏匀称和谐,内容丰富,语言简洁、凝炼。恰当地运用古语词,可以表达严肃、庄重的感情和语体色彩。例如“诞辰”、“阁下”、“拜谒”、“噩耗”、“瞻仰”、“吊唁”、“缅怀”、“悼念”、“荡涤”、“铭记”、“鉴于”、“获悉”、“光临”、“恪守”等词用于某些书面语或特定的交际场合,表现出典雅、庄重的色彩,用现代汉语其他词汇是难以代替的。恰当地运用古语词,可以表达幽默、诙谐、讽刺的意味。例如:君子非吃牛肉不可,然而他慈悲,不忍见牛的临死的觳觫,于是走开,等到烧成牛排,然后慢慢地来咀嚼。(鲁迅《病后杂谈》)作者用了“君子”、“觳觫”、“咀嚼”等文言词,冷嘲热讽,把所谓“君子”假慈悲的伪善面目揭露得淋漓尽致。使用古语词,一定要注意适应表达目的、语言风格、文体特点的需要,不可滥用。鲁迅先生曾经在《人生识字糊涂始》一文中就反对滥用古语词,对“这山是崚嶒的,那山是巉岩的”一句,他说自己也不知道“崚嶒”、“巉岩”究竟是什么样子。下面几个句子中都有滥用古语词的毛病:此次暑假回家,见闻甚多,今择较有意义之事三件,记录于下。农村经济改革之所以能够不断深入发展,其中不能否认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在改革初期有了一个好的滥觞。妈妈和风细雨地批评了妹妹几句,她竟饮泣起来。(四)成语的规范1.要准确把握意义。例如“胸有成竹”的字面意义是“画竹子之前心中要先有竹子的形象”,实际意义是“比喻在做事之前要有完整的谋划打算”。在明白“刻舟求剑”的“比喻拘泥、不变通,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的实际意义之前,必须知道这个寓言的故事情节。2.不随意改变原型。成语具有结构的凝固性特点,一般不能任意改变或增减其构成成分。例如“胸有成竹”不能说作“胸有毛竹”,“老马识途”不能讲成“老马识路”,“画蛇添足”不能变为“画蛇添脚”,“吐故纳新”不能改作“吐旧纳新”,等等。当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增强修辞效果,成语也可以活用。例如:伫足远眺,书海茫茫,不能不望“书”兴叹了。(更换)事实胜于雄辩,水落自然石出。(增添)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选挑上,自己背起来。(易序)3.要注意字音字形。罄竹难书—磐竹难书礼尚往来—礼上往来滥竽充数—滥芋充数一暴pù十寒刚愎bì自用怙恶不悛quān乳臭xiù未干人心叵pǒ测舐shì犊之情关于商业广告套用成语的问题——“咳”不容缓“骑”乐无穷“鳖”来无恙默默无“蚊”一“网”情深“琴”有独钟随心所“浴”终生无“汗”“烧”胜一筹以“帽”取人好“色”之涂“快治”人口、大“石”化小、小“石”化了(五)惯用语的规范1.正确理解整体含义,不可望文生义。例如“纸老虎”,并不是“纸做的老虎”的意思,而是指“比喻外表强大凶狠而实际空虚无力的人或集团”。同样,“卷铺盖”也不是真的把铺盖卷起来,而是表示“被解雇”的意思。所以,在运用惯用语时,一定要准确理解意义。2.准确把握感情色彩,不可褒贬混淆。惯用语表义精炼准确、生动活泼,口语色彩浓,因而其本身也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其中有一部分惯用语完全属于贬义,如“打官腔”、“唱对台戏”、“绿帽子”、“穿小鞋”、“走下坡路”等。这些惯用语在运用中,要注意使用场合,顾及具体语境,避免造成不良的语义效果。(六)歇后语的规范1.注意内容健康。大部分歇后语的内容健康文明,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千里
本文标题:4词汇发展及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96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