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一章基本概况一、区域位置沙雅县二牧场位于县城区的西南部偏南,场部驻喀斯坎村,与沙雅县城直距57.8公里,南北宽约39公里,东西长约37.4公里,总面积1574.6平方公里,东邻依托堡勒迪乡和塔里木劳改农场,东北靠海楼乡、英买里乡、北及西北与新和接壤,西南与阿克苏接壤,南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与和田地区相望,至2007年底全场1700人.牧场以牧业为主,境内有大面积的胡杨林。其下辖自然村有喀斯坎村,卡拜克托拉克村、艾格勒托拉克村、夏勒塔木村。二、历史沿革二牧场始建于1958年,当前为公私合营牧场,1980年定为地方国营牧场。三、气候气象沙雅县二牧场属大陆暖温带干旱气候,场内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降水稀少,空气干燥,蒸发量大,日照期长,太阳辐射强,光热资源丰富,温差很大。2005年沙雅县二牧场年平均气温12.6℃,较历年平均值偏低1.0℃左右。年总降水量52.5mm,较历年偏少12.4mm。2005年沙雅县气量条件好于常年,农牧业生产气象条件属偏好年景,年均气温高,居30年来首位。降水接近常年,光照偏多。春季气温偏高,回升较平稳,仅有弱回寒天气发生,降水量偏多;夏季热量条件较常年偏好,降水偏少,而且时空分布不均,天气也频繁;秋季气温正常略偏高,降水偏少;前冬(12月)气温特高,降水偏少。四、经济发展概况沙雅县二牧场主要以农业为主。2005年底,全场农村经济总收入达832万元。其中:畜牧业收入达360万元,农业收入达436万元,三产收入46万元,三产比重为43:51:6。人均纯收入达3226.42万元,牲畜存栏数达37016万头。五、沙雅县二牧场现状情况规划区域为乌拉斯台乡政府及乡政府所在地的村(乌拉斯台村和直属村)。1、人口概况截止2007年底,现状总人口1700人。22007年全牧场人口一览表名称总人口(人)农业人口(人)喀巴克托格拉克村200200艾格日托格拉克村290290夏勒克塔木村360360喀斯卡村8508502、现状建设用地概况沙雅县二牧场现状建设用地55.41公顷,其中建成区用地为6.03公顷。3、道路交通概况对外交通:G217线从东侧经过,国道南北贯穿场部,对外联系方便。第二章规划依据、规划原则及指导思想沙雅县二牧场建设规划是一定时期内规划区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规划区建设的综合部署和管理依据。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不断的提高与改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规划区现状居民点各种设施不够完善,环境有待改善。基于以上各种原因,制定出符合规划区发展、具有高起点的规划,成为今后居民点建设与管理的当务之急。一、规划依据1、《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2000年2月14日建村[2000]36号文发布)2、《村庄和场部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年6月29日国务院令第116号发布)3、《总图制图标准》(GB/T50103—2001)4、《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5、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技术规范6、《沙雅县总体规划》(2005-2020)7、沙雅县二牧场现状资料8、建设方设计委托及设计要求二、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组织动员和支持引导村民自主投工投劳,改善规划区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促进规划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三、规划原则1、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原则3遵循牧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合理利用和开发现有自然条件和资源,注重经济发展与居民素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相适应,着力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2、经济、实用原则科学利用土地,珍惜土地资源,根据现有经济、社会物质基础及村民的现有情况,妥善处理好居民点内环境质量、空间质量及规划区风貌三者的协调发展。3、科学管理、便于操作原则依据实际需要及合理服务半径,设置各种设施,并划定宅基地面积,为今后科学管理打好基础;且与现状行成良好衔接,便于将来实施。4、近远期发展相结合原则考虑规划实施的动态过程,通过远景规划来控制引导规划区建设,增强规划对规划区未来发展的应变能力。四、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08-2020年),与沙雅县总体规划年限一致。第三章规划目标一、发展优势1、对外交通G217线从场部东南侧通过,对外联系方便。2、现状建设用地场部现状地势平坦,并已在规划区东北侧建有居民点,在此良好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修编规划,使沙雅县二牧场具有合理的功能和良好的人居环境。二、制约因素1、沙雅县二牧场内基础设施投资较少(如路面硬化程度),影响自身发展,自身发展能力相对较弱。2、属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匮乏。三、规划目标扎实稳步的推进沙雅县二牧场经济发展,使规划整治后的规划区内各用地及空间布局合理、联系方便、分工明确,利于发展;镇容、镇貌整洁优美,道路安全畅通;饮用水质达到标准,厕所卫生符合要求,沟渠明暗有序,垃圾收集和转运场所无害化;住宅安全、经济、美观、富有地方特色;医疗文化教育完备、村民素质等得到明显提高。根据规划区内居民点建设现状和发展要求,因地制宜、远近结合,确定科学、合理的居住区发展目标和建设目标,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和结构优化、强化功能和景观再造,实现规划区经济的协调发展,营造舒适健康宜居的新型农村促进经济发展、生活富4裕、村风文明、环境良好、管理民主,突出场部特色,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1、经济发展目标:(1)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比例实现二、三、一发展。(2)加快城镇化发展,解决场部结构不合理。改善经济社会环境,开拓农村市场,加速二、三产业发展,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完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3)农业和牧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4)场部人民生活在小康基础上更加富裕。2、社会发展目标:民主法制不断完善,社会事业不断发展。3、文化发展目标:加强居民培训,提高人民素质,丰富文化生活。4、环境发展目标:加强环境保护,培育镇域生态环境。5、建设目标:近期目标主要是建设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和卫生状况;远期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场部的建设水平,完善和升级配套设施,对场部景观风貌进行控制。最终形成一个即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又有清新的空气和自然风光的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第四章场部性质和规模一、场部性质沙雅县二牧场场部是二牧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信息服务中心,属县域一般镇。二、场部规模1、人口规模统计人口应该与规划区范围相一致,沙雅县二牧场人口组成由场部人口和各村未来搬迁至镇区人口组成,所以人口计算主要为机械增长。人口规模预测,至2020年规划总人口为1221人。2、用地规模根据国家标准,结合场部现状用地情况,考虑规划的近期和远期相结合,规划与实际相结合,至2020年规划期内镇区的建设用地规模为:镇区规划建设总用地55.41公顷。5第五章场部规划总体布局一、现状存在主要问题1.规划区现状用地布局不够合理,用地布置不够紧凑,现状宅基地占地面积大,人均用地指标较大。2.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服务质量较差。3.公共绿地缺乏,居住环境质量较差。4.市政基础设施不配套,道路系统不完善,没有排水、环卫等设施。规划建设用地主要经济指标表规划用地平衡表二、场部用地规划布局规划布局采用一心、两轴、三片区的方式规划设计一心:规划区的中心位置设场部办公楼,围绕中心布置学校、医院、文化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两轴:规划区的南北、东西向的主干道做为内部中轴线,居民序号项目单位数量1规划建设总用地ha55.412现状住宅用地面积ha6.033总建筑面积m253547.754其中规划住宅建筑面积m229666.00规划公共建筑面积m214121.75现状住宅建筑面积m29760.005规划居住总人口人12216户均人口人/户5.57居住总户数户2228容积率-0.109建筑密度%9.54备注:现状居住总户数40户用地面积(ha)比例(%)规划建设总用地55.41100R1村民居住用地22.3440.32C公共建筑用地9.8117.70C1行政办公用地2.32------C2教育机构用地1.26------C3文体科技用地1.93------C4医疗保健用地0.64------C6集贸设施用地3.66------T对外交通用地0.360.65S道路广场用地10.0918.21U1公用工程设施用地0.050.09G绿化用地12.7623.03G1公共绿地7.17------G2生产防护绿地5.59------备注:6居住主要沿中轴线分布,并依托中轴线布置派出所、客运站等公共服务和对外联系设施,且结合集中型、带状型绿化。以美化居住环境,改善居民生活为主设置。三片区:分别为东西两侧的居住组团和西南侧的市场。1.东侧居民点主要结合现状住宅建设情况设置,并增设村委会,以方便居民生活,且在村委会周边设供居民休闲、娱乐、交流的场所。2.西侧居民点主要结合主轴线和主要道路设置,通过主轴线将西侧居民点分为两个小组团,采用灵活、简洁的方式将两小组团布置为不同方向的居民点,既显示空间视觉上的完美结合,也可为来访的客人提供方便。3.西南侧的市场主要是对外服务与经217国道的行人和车辆,辅助对内服务。一方面可以增加居民的收入,增速三产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对外展示的窗口,为过往的行人和车辆提供方便。第六章对外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一、规划原则1.功能清晰,体系分明。确保乡镇人流和车流的安全与流畅。2.满足居民生活与交通运输要求。7二、对外交通规划充分利用G217国道从规划区东南侧通过优势,布置好规划区内部与外部的交通关系。三、场部道路系统规划结合现状路网,明确道路路网主次干道,增加道路附属设施建设。规划区内主干道路面宽为12m,次干道路面宽为7m和5m。G217国道穿过场部时,增强道路交通管理设施,增加必要的交通标志、交通标线、隔离设施、路面缓冲设施,为居民的出行安全提供了方便。行车路重视车行需要,同时增加了必要的人行交通组织。第七章绿地及景观系统规划一、现状分析与主要问题1、场部内没有公共绿地,居住绿地和单位附属绿地少。2、受经济条件制约,对场部的绿地建设,没有进行长远的规划。3、缺少道路绿化。二、规划原则及目标1、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提高场部绿化覆盖率,合理布局,在乡政府南侧设置中心广场绿地,既是村民集中交流、公共娱乐的场所,也是对外的一个展示展示窗口。沿路设置绿化,形成有收有放、层次分明的绿地空间系统。2、从改善场部的环境为目的,加强集中绿化广场建设和主要道路绿化建设。三、绿地系统规划点状绿地、带状绿地和公共绿地共同组成绿地系统,为村民提供良好的居8住和生活环境;路灯、园林小品和健身器材等公共服务设施融入其中,共同营造出活泼、轻松,具有现代感的生活氛围。规划区景观系统包括生态和人文景观的塑造,以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为目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设计多处亲切宜人的空间,满足村民传统的生活要求。现代景观设计是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和谐统一,景观作品,尤其是规模较大的,一定要融合当地文化和历史以及运用园林文学。比如:借鉴诗文,来创造园林意境;题名题联,来赋予诗情画意。用最少的投入,最简单的维护,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本色,达到与当地风土人情、文化氛围相融合的境界;沿主要道路两侧应控制各不小于1.2米的绿化带。四、景观系统规划以乡村公路两侧绿地、中心绿化广场和集中绿地为骨架,以道路绿化为线,连通各个集中绿地;在乌拉斯台沟两岸营造护岸防护林,以加强水土保护,改善环境,同时构成富有变化的景观节点的景观轴。第八章场部市政公用工程设施规划一、给水规划1、用水量的预测按GB/T50331—2002及GB50188—93要求:(1)生活用水量Q1:最高日用水量为150升/人.日。规划总人口为1221人。规划最高日生活用水量为183.15立方米/日。(2)消防用水量Q2:按生活用水量10%计。Q2=Q1×10%=18.32立方米/日(3)管网损失及未预见量Q3:按生活用水量6%计算:Q2=Q1×6%=10.99立
本文标题:00-13说明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003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