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投融资/租赁 > 韩国中小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现状及相关对策分析
分类号:F830.59单码位代:10183研学号究生:9200221247密级:公开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韩国中小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现状及相关对策分析Analysisofthe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RelationMeasuresinChinabyKoreanMediumandSmallFirms作者姓名:严圣恩专业:国际贸易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指导教师:李俊江教授培养单位:经济学院二○○九年四月韩国中小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现状及相关对策分析Analysisofthe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RelationMeasuresinChinabyKoreanMediumandSmallFirms作者姓名:严圣恩专业名称:国际贸易指导教师:李俊江教授学位类别:经济学硕士答辩日期:2009年5月日未经本论文作者的书面授权,依法收存和保管本论文书面版本、电子版本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对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任何形式的复制、修改、发行、出租、改编等有碍作者著作权的商业性使用(但纯学术性使用不在此限)。否则,应承担侵权的法律责任。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投稿声明研究生院:本人同意《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的内容,愿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委托研究生院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的《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投稿,希望《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给予出版,并同意在《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数据库》和CNKI系列数据库中使用,同意按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论文级别:■硕士□博士学科专业:国际贸易论文题目:韩国中小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现状及相关对策分析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作者联系地址(邮编):卫星路中天大厦4单元610号作者联系电话:13614475451内容提要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韩国中小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对策的构想并进行了相关分析。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章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介绍关于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及理论;第三章主要分析韩国中小企业对华投资的状况及特点;第四章主要分析对华投资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构想。本文对中国方面进一步完善韩国中小企业投资环境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给今后更多来华投资的韩国中小企业提供一些帮助。I目录一、导论··································································································1(一)研究目的·················································································1(二)研究方法·················································································2二、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及理论···························································3(一)国际直接投资概念·································································3(二)直接投资的主要理论·····························································4三、韩国中小企业对华投资状况及特点·············································10(一)韩国中小企业在中国发展进程···········································10(二)韩国企业对中国投资情况···················································13(三)韩国中小企业对中国投资特点···········································15四、韩国中小企业对华投资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19(一)韩国中小企业对中国投资案例分析···································19(二)对中国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21(三)韩国企业对华投资的对策及战略·······································24五、结论································································································27参考文献································································································28论文摘要··································································································1Abstract····································································································1一、导论1一、导论(一)研究目的近年来韩国经济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从8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劳动力成本上升,制造业人才短缺、较高的利息、房地产价格上升等等问题。因此,在韩国投资的海外公司也已开始转变,他们关注到广阔的市场和低工资的中国,在中国积极直接投资。1978年,中国自采取了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一直持续不断地发展经济,获得年平均9%的经济成长。而且为了经济的持续增长,积极地引进外国企业的资本和技术。2001年中国WTO加入后,因为宪法和政策的改变,更加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国际化。2002年在中国,外国人直接投资的资金突破了500亿美元。2004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代的贸易国家而进出口额达到11000亿美元,2005年达到14000亿美元。中国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期。①1992年8月,韩国和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其后韩国中小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迅速增长。2002年韩国对华投资达60亿美元以上,超过了美国,成为在中国投资昀大的海外国。2003年韩国成为中国昀大的贸易对象国。2004年,中韩贸易额突破900亿美元,中国成为韩国的第一贸易伙伴和昀大的投资对象国,而韩国也成为中国第三贸易的对象国。另外,中国还是韩国的第一出口国,两国经贸关系飞速发展,成为重要的贸易伙伴。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由于主要贸易伙伴关税的减低和消除非关税的贸易壁垒等原因,中国的市场更加开放,投资的环境得到改善。通过稳定人民币的价值,出口量将大量增长,外国直接投资者也将越来越多。对韩国企业来说,特别是中、小型的企业,在中国①王一呜,“黄金发展时期的中国经济”,中国CCTV经济大讲堂,2005.10.7一、导论2投资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韩国和中国在地理上比较接近,中国市场的迅速扩展、劳动力成本低,这些都适合于中小企业的制造业等,是韩国扩大对华投资的主要原因。同时韩资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并且多为制造业,地域比较集中。目前以投资为导向的韩国中小型企业在对华投资方面仍然存在问题。韩国企业本地化程度低、集中在制造部门、中国政府对韩国中小型企业的重视不够,因此中韩企业缺乏深度交流合作成了在华韩国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力图对韩国企业在华投资的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并针对韩国中小企业在华投资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二)研究方法本研究以现有的有关海外直接投资的论文研究成果为基础,介绍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和理论,并参考了韩国输出入银行提供的资料和其他文献等研究材料,以此来分析韩国企业对中国投资的状况及特点。本文引用了在华投资公司的案例,据此分析了外国企业在华投资成功及失败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主要的对应策略。二、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及理论3二、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及理论(一)国际直接投资概念国际直接投资(InternationalDirectInvestment)是指一个国家的企业在另外一个国家设立新的企业、公司或通过兼并别的企业获取经营控制权,以取得长期的投资利润。国际直接投资一般又称为对外直接投资或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DirectInvestment,简称FDI)。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式是获取经营控制权以便直接投资经营。所以,国际直接投资是以获取经营控制权为目的的长期国际资本转移行为,除了资本的转移之外,还包括技术、经营技巧等其它要素的转移。①由于各学派研究课题的方法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他们对跨国企业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理解也不尽相同,到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综合众多经济学派的观点可以整理出国际直接投资的定义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际直接投资的投资动机在于通过长期投资以获取利息、股息和确保资本的流动性。与有价证券投资相比较,昀大的不同是国际直接投资是以获取企业的经营控制权为目的的。但是如果购买股票这种有价证券投资行为的目的也在于参与经营和控制,就相当于国际直接投资。第二、国际直接投资与一般意义上的商品出口相比,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其是通过将资本、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结合的企业的形式进入国外市场,在转移资本的同时,也伴随着生产要素和经营方式的转移。第三、国际直接投资并不是一定要有资本要素的转移,当投资国的企业在当地可以解决资金问题时,技术、机器设备等实物投资并没有发生实际的资金转移。第四、国际直接投资可以说是资本的转移,它是一国企业本身①KimShiKyung,《国际企业经营论》,韩国三营社,2001年5月,p.177二、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及理论4的出口,同时也意味着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即从国内市场导向型转变为全球市场导向型的经营方式。现有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大多侧重于研究发达国家跨国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原因,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偏重于研究发达国家的海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在于,从60年代开始的企业跨国经营现象是以美国大企业为中心展开的。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海外投资的急剧增加,现有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很难解释发展中国家特有的竞争优势和投资动机,因此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开始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对韩国那样的跟发达国家处于不同国际化阶段的国家,在研究资本动机与发展方向上有很重要的意义。(二)直接投资的主要理论现有的主要理论,按其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的理论,如垄断优势论;第二种是以贸易理论与工业区位理论相结合的理论,如产品生命周期论;第三种是内部化理论;第四种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它们是各有其侧重面,有的是从产品的差别生产、垄断和要素市场角度出发,有的着重解释资本市场的不完善性,还有的是把研究重点放在公司内部的管理与决策过程上。主要有:1.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InternalizationAdvantageTheory)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海默(S.H.Hymer)首先提出①,后来经金德尔
本文标题:韩国中小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现状及相关对策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068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