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八下语文期中考试及答案
八年级下册期中测试卷(70分)一、积累与运用(27分)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A.旺相./相.片卖弄./弄.假成真金吾不禁./情不自禁.B.嘱咐./附.和忌惮./殚.精竭虑悄怆.幽邃/沧.海一粟C.萌发./头发.作为./叹为.观止草长.莺飞/长.生不老D.家眷./证券.眼眶./匡.扶社稷戛.然而止/嘎嘎..乱叫2.(3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搏击沙砾枸杞子顾名思义人情世故B,辐射聚拢笑眯眯兴高彩烈张灯结彩C.硫磺船楫腊八粥坦胸露乳惊心动魄D.骨骼磅礴城皇庙桃花源记冰糖葫芦3.(3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人生最美丽的事情,莫过于聆听心灵。它把生命中最感人的音符,以及人性最原始纯朴的律动,演绎得荡气回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独享音乐之韵,独听心灵之声,享受这份轻松自在、恬静美丽!①轻轻舞动的是舞之魂②缓缓滑入灵魂深处③心随悠扬的旋律飞扬④旋律化作涓涓细流⑤在心湖中漾起圈圈涟漪A.②⑤①④③B.①④②⑤③C.①④③②⑤D.③①④⑤②4.(8分)古诗文默写。(1)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2)______________,道阻且长。(《诗经·兼葭》)(3)《关雎》开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起兴,渲染一种情意绵绵的基调。(4)爱情是永恒的话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青子衿》)运用夸张写出久候恋人不至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表现出男子因相思而难以入眠的情景。5.(5分)名著阅读。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说说他们是怎样言传身教的。①唐僧②傅雷阅读下列说明性材料,完成各题。(5分)【材料一】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观点虽不统一,但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并无异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当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摘编自《早春的风筝》)【材料二】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蝙蝠并不美丽,但因与“遍福”谐音,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除此以外,我们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百鸟朝凤”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摘编自网络)【材料三】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河边,有身着不同色彩衣服的几个人。其中,两个成年男子在放风筝,风筝高飞在空;一小童立在旁边抬头凝望,身后一人着深色衣服,怀抱衣着鲜艳的孩子,亦是盯着高空中的风筝;稍远处的树下,站着两个男子,同样注视着高飞在空中的风筝。(摘编自《清明上河图中清明民俗》有改动)6.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介绍了关于风筝的哪几方面内容?(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材料二中画线句子运用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中国人把蝙蝠图案绘制在风筝上,寄寓了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1分)8.材料三的内容印证了材料一中的哪句话?(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39分)(一)阅读《社戏》中的节选文字,完成9—14小题。(12分)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①开船,在桥石上一②,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③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④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9.如果给这几段文字加上小标题,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看戏途中B.渔火点点C.月夜行船D.水乡夜景10.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语言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B.语言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纯真的精神世界。C.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复杂的精神状态。D.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11.文中①②③④处应填动词恰当的一项是()(2分)A.点磕夹飞B.点敲混飞C.磕点混箭D.点敲夹箭12.节选文字第二自然段的描写角度依次是()(2分)A.味觉视觉听觉B.嗅觉听觉视觉C.嗅觉视觉听觉D.味觉听觉视觉1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感受?正确的一项是()(2分)A.惊喜惬意B.迷茫困惑C.沉醉忘我D.惆怅烦闷14.这几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是()(2分)A.冷峻犀利,富含人生哲理。B.清新自然,充满诗情画意。C.华美绚丽,摇曳多姿,生动形象。D.古朴典雅,委婉含蓄,表意丰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8小题。父亲是一盏灯崔立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原本,他们不该迷路。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们回吧。”儿子玩得兴起,说:“爸,我想再玩一会儿。”儿子14岁,正是贪玩的年纪。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微弱的月色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到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害怕了。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儿子想哭,说:“爸,我害怕。”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快看,前面有灯光——”儿子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父亲说:“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但既然父亲说看见了灯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乎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乏了,说:“爸,怎么还没到啊?”父亲说:“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继续走,父亲在前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走在前面的父亲突然踉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儿子说:“爸,你怎么了?”父亲说:“没事,被绊了一下,继续走吧。”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尾里亮着灯。父亲拍打着门,门开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家。“你们是不是迷路了?快进来吧。”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那次被什么东西绊倒了,扭伤了脚踝。那是儿子14岁时发生的事了。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款好几十万元。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儿子还不起钱。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个: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儿子反复说着:“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父亲说:“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有办法!有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儿子突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欠款已付,提出撤诉。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帮自己付的款呢?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儿子问:“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父亲说:“不管了,咱们回家。”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儿子明白了,父亲把他的房子卖了。儿子的声音哽咽,说:“爸……”父亲说:“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爸,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了吗?”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选自《2017年中国年度小小说》,略有删改)15.小说主要写了与儿子相关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16.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1)微弱的月色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到一星半点的灯光。(2)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17.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18.本文以“父亲是一盏灯”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3分)(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9—22题(共12分)古人的名、字、号居然有这么多讲究顾明①古人非常重视人的名字,在取名字方面也有许多的讲究。而且,他们的命名方式与现在不同,一个人不仅有姓有名,还要另外取字和号。那么,古人的名、字、号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何谓名、字、号②古时候,一个人出生三个月后,长辈会给他起第一个名字,这就是“幼名”。③等到他长大成年之时,就要在名之外另取一“字”。④《礼记·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在古人看来,一个人的“名”只在君王或长辈面前才能使用,而“字”是用来在平辈或晚辈间称呼的。⑤对于文人雅士,他们常常会为自己取个“别号”,在文章唱和时作为代称,也可以用来自称。⑥所谓“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此三者包含着个人的全部品格。古人怎样取名⑦每个人的名都将跟随他一生,因此取名是一件非常值得重视的事。为了慎重地给人命名,春秋时代还讲究“命名之道”。⑧关于古人取名的原则,《左传·桓公六年》写得明确:“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信,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一些标记和特点,比如某种特殊形状的胎记,与众不同的长相等。《红楼梦》中贾宝玉因含玉而诞,故名为“宝玉”,当然这有神话的色彩。义,指的是某人出生时伴随的祥瑞现象。象,是以相似之物来命名。孔子名“丘”,因为他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即所谓“圩顶”,父亲便以此为他命名。所谓假,是指假托万物之名。孔子有了儿子后,鲁昭公送给他一条鲤鱼,于是他就给儿子取名“鲤”,遵照的就是“取于物为假”的原则。所谓类,指的是可以取与父亲相似的名字。⑨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取名需避开的六条禁忌,分别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如果人名与这几样东西重名,会造成诸多不便。晋国的僖侯名为“司徒”,宋武公名为“司空”,就废了司徒、司空这两个官名;而鲁献公名“具”,武公名“敖”,就废了具、敖两座山的山名。⑩从宋朝开始,取名的讲究就更多了,家族辈分、生辰八字、生肖属相等都纳入了考量的范围。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在家族中排“恪”字辈,他出生在寅时,因此取名“寅恪”。⑪古人的名
本文标题:八下语文期中考试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467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