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班级安全心理分析一、对优秀学生不良心理品质的分析及疏导对学习能力较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老师很少与之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和深层次的沟通,很少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及其心理波动,显得过于放心,甚至有些放任。但是,这部分学生,实际上也存在着很多心理上的问题和困惑。例如:耐挫能力差,缺乏坚韧的意志品质;妄自尊大,合作精神欠缺;学习焦虑,心理负荷超压;重智轻德,滋生不良道德心理。经过爱而不溺,帮助优生认识自我;诲而不倦,启发优生完善自我;严而有格,引导优生走出自我。使优生形成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向更高更新的标准要求自我的优良心理品质。长期以来,在学校教育实践中,老师们特别是班主任往往把学习有困难、成绩落后的学生作为思想教育工作和心理疏导的主要对象,帮助他们战胜困难,树立信心,走出困境,而对那些平时学习能力较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总以为他们觉悟高,表现好,能自己管理自己,平时是关心学习、交代工作多,很少与之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和深层次的沟通,很少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及其心理波动,显得过于放心。但是,这部分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实际上也存在着很多心理上的问题和困惑,其成长道路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同样需要老师去全面地关心和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在成才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健。(一)、对优生不良心理品质的分析。1、耐挫能力差,缺乏坚韧的意志品质。典型案例:刘倩的事情好学生往往在小学就深得老师喜爱,天天听的都是表扬,各类“好学生”都当过,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表扬、荣誉就应当属于他们。所以这些学生往往“说不得”,老师要是一批评,反应就比较剧烈,哭天抹泪的,如果评选中落选了,更是不能接受。在学习或工作中遇到一些挫折或困难也往往容易抱怨、放弃,缺乏与困难做斗争的顽强意志。据家长反映,这些孩子在家里也表现出禁不起打击,听不进批评,只能接受顺境,不能适应逆境。究其所因就是他们的成长过程太顺了,听惯了来自各方面的夸赞,没有经过多少挫折的考验。人的一生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现代社会的竞争如此激烈,要想成功就必须付出努力,并且对挫折甚至失败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只有这样,失败了才能重新爬起来奋斗。这些一帆风顺的“好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历过狂风暴雨的考验,将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还能绽放吗?2、妄自尊大,合作精神欠缺。典型案例:冯丽雯的事情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就是自顾自,他们对学习绝对是百分之百认真、投入,而对集体的事则毫不关心,属于“觉悟低”这一类的。其中有些学生对自己份内的事,如值日、扫除还能勉强应付,另一些学生连对集体最基本的义务都不愿履行,对集体的活动和班内的日常事务更是袖手旁观,仿佛他来学校的唯一目的就是学习,考好成绩。但就因为成绩高,仍能得到老师的喜爱,而包容他对集体的冷漠。至于利用学习上的优势帮助其他同学更是难上加难,什么“没时间了”,什么“家里有事了”,各种理由层出不穷,他们对于那些学习差的同学非常冷淡,甚至是看不起的。究其根源,自高自大,容不下别人,这也是十分不良的心理素质,这样的学生今后往往很难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合作。3、学习焦虑,心理负荷超压。典型案例:张雨红的事情以前我们一直认为只有成绩较差的学生才有学习方面的压力,其实不然。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由于父母的过高期望和自己过于要强好胜,往往比别人有着更重的心理负担,他们在不断督捉自己加紧学习的同时,还要时刻警惕别人的超越和自己的失误,很担心成绩不佳而终日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焦虑重重。令人奇怪的是,这类学生往往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评价,有的为了一两次失误而自信心开始动摇,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行,久而久之,形成“心理焦虑症”,这类学生在学校班级里十分普遍。4、重智轻德,滋生不良道德心理。典型案例:田蓉蓉和张雨红扫地的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信息飞速传播,各种媒体充分运用,外面精彩的世界让如今的中学生产生了好奇,产生了诱惑。但由于中学生知识不够丰富,阅历不深,他们并不能明辨是非,使得这花花绿绿的世界在某些程度上对中学生产生了误导。好学生因为成绩好往往受到老师的宠爱,由较强的自信心发展为目空一切,由有冲劲发展成敢于尝试一切新鲜事物,这部分学生“智高胆大”,因此在如今这样的信息社会里,越容易掉进信息的陷阱,滋生不良心态,造成道德素养的欠缺。某校有一位女学生,班干部,语文课代表,长得俏丽动人,特别是思维的灵活度与口头表达能力相当出众,班级管理方面也有声有色,是老师的助手,同学心目中的榜样,但居然多次偷拿超市中的商品,店主发现以后告到学校才被老师知道。班主任问其原因,居然说:“我并不想拿他们的东西,这些东西我家有的是,就算没有,爸妈也会给我买的。一开始我只是觉得好玩,店主居然没发现我。后来我索性叫两个同学和我一起干,看我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和胆量,将来也好办大事呀!”通过以上的分析,可见学习成绩的高低不能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作为教师不能只因为分数高就忽视这些学生身上存在的缺点,使他们成为教育的盲区。“人无完人,孰能无过”,优秀学生也一样,我们在了解优秀学生的种种缺陷之后,最重要的是对症下药,让优秀学生真正全方位优秀起来。(二)、对优生不良心理品质的疏导。A、爱而不溺,帮助优生认识自我。1、进行思想预测。预测,即“鉴往知来”之意。思想预测指根据人们思想活动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事先估计和分析产生思想问题和不良品德行为的可能性,以求及早预防和早期纠正。中学生处于成长在社会生活环境、家庭影响下,生理、心理尚未成熟,思想活跃,经常产生思想矛盾,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表面看来,种种心理问题是难以预测的,但是在中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品德形成过程中,必然性总是支配着偶然性,而偶然性则是必然性的反映。因此,特别是那些优秀学生的心理问题总是有征兆可寻,有端倪可察,有前因后果可供思索。很多有经验的班主任,在他们新接的班级中,为了预测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形,除了做那些必要的事先了解之外,往往有意特设一些情境,来预测学生心理健康的程度。2、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优生真实心理面貌。①直接了解。优秀学生往往在班级中担任一定的职务,与老师学生接触的机会比较多。作为班主任,要细心观察其处世方式,了解其心理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如,通过正面的不经意的闲谈去了解;通过让学生表达对某人某事的具体看法去了解;通过学生的日记去了解;通过让学生具体负责某件事,看其处理实践的过程去了解;通过学生的课余活动去了解等等。例如:新学期开学安排座位时,有意让他们自由组合,来探知优秀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遇到一些如班干部竞选等较难得的机会时,让学生互相推荐,等等。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对优秀学生的正面了解可以是多渠道的全方位的。②间接了解。全方位了解优秀学生的心理品质,还要通过其他渠道。如从家长的交往中搜集信息,从他们的好伙伴中去了解,从其他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去了解,等等。班主任要以诚相待,取得学生的充分信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学生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因此,在实践中,班主任就要放下架子,不讲究师道尊严,决不能摆架子,要多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学生打成一片,经常与学生讨论问题的看法,经常与学生谈天说地,把学生当成朋友,使他们对你充分地信任,就有可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听到看到学生真实的一面,真正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学生也才可能乐意接受你的意见、劝导或者教育,从而达到对学生的不健康的心理进行调整的目的。这一点,作为一个班主任,有着明显的优势。3、班主任要准确地把握对优生的爱。作为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自己,坚决放弃对优秀学生的偏爱、宠爱甚至溺爱的心理,用一颗平常心对待优秀学生。应当承认,优生是教师的得意门生,对他们倾洒适当的爱甚至有所偏爱也是人之常情。但爱不是一味地迁就、放纵,而应是一种鼓励、警醒。通过班主任老师的引导,让学生明白真正的“优秀”不但要成绩优异,还必须爱集体,爱老师,爱同学,热情肯干,品德高尚,决不以学习成绩为衡量优生的唯一标准。要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爱,懂得这份爱不是毛病的保护伞,而是缺点的抑制剂,从而能使其自身原有的优秀品质得以提炼、优化,更有利于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B、诲而不倦,启发优生完善自我。当优生从高高在上的自我欣赏中走了下来,重新认识了自我之后,需要做进一步的更多更细的工作,用更高更优的要求来要求他们,以期调动其自我完善意识。心理辅导是最直接的对优生各种心理问题进行矫正的方法,一般可以有个别交谈和小组辅导两种形式。1、个别交谈。典型案例:学生经常叫我“妈妈”。个别谈话是对优生的不健康的心理进行矫正的最直接的方法。当然,这首先必须确定班主任已经成为学生的可以信赖的朋友与师长,他对你的意见有接受的可能;第二,作为班主任,必须真正了解学生的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决不可主观臆断,必须有最直接充分的证据,必须让学生心服口服;第三,在谈话的过程中,一般不可直接切入正题,要逐步深入,以免使学生产生防范心理或者抵触情绪,要如《触龙说赵太后》一般讲究策略,使学生的心理产生触动,最后内化为自己的真实的心理感受,以达到心理矫正的目的。第四,必须绝对做到保密工作,以免产生负面影响。2、小组辅导。优秀学生小组辅导的有力载体即班委会,这个群体正是优秀学生脆弱心理释放、疏导的有效阵地。正是通过阶段性的活动,借助一定的形式,如开展自我认识、自我批评、小组监督、互相评论、树立典型等方式帮助他们纠正一些不良心理现象。也可以把有关类似问题的学生集合起来,通过小组谈话的形式进行辅导,或者通过小组内做一些心理题目进行辅导,等等,形式可以多样一些。3、心理暗示。优秀学生相对而言,自尊心强,领悟力也高。根据这个特点,有些不是很严重的心理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心理暗示的办法对学生进行矫正,即有目的地设计教育活动,让学生置身其中。暗示的方式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它不仅能诱发和鼓舞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激情,并且对学生的毅力、品德和个性的发展内都会产生直接影响。正确把握暗示的方式和契机,可使教育成效事半功倍。暗示的方式很多,如心理课上通过一些心理题目的练习,班会课上的不点名的对问题或事件的分析批评,讲故事,点评某些类似的心理案例等。C、严而有路,引导优生走出自我。优生由认识自我过渡到完善自我,证明他们的心理品质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此时还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能自我调节的毕竟是一些浅显的心理问题,而一些习而久之的不良心理品质一朝一夕是很难奏效的,因此有必要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心理训练。心理训练指开展一定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各种心理,或者创设一定的环境,让学生在虚拟的氛围中体验各种心理历程,从而达到对优生进行心理矫正的目的。如开展各种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有意创设一种困难的环境,让学生体验困难面前的心理感受;创设一种努力后仍旧失败的环境,让学生体验挫折感等等。1、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挫折是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挫折感在优秀学生中表现得尤位明显。他们常常会由于考试的失败、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人生的思索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挫折感会给人带来失望、压抑、沮丧等紧张的心理和情绪反应。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分析,从主客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到受挫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班主任与优生接触的机会比较多,因此对优生出现的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如帮助优生进行合理的宣泄,找信赖的人倾诉,取得帮助;或坦诚交换意见,求得心理上的平复;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让他们在多种有益的活动中释放出多余的“能量”以解除心理紧张,或消除心中的积郁;耐心细致地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肯定成绩,鼓励不断进步等。2、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交往与合作,二者具有重合之处,即都是要与他人建立一定的联系。交往与合作随着社会分工的愈来愈细而显得必不可少。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心怀与人为善、友好相处的愿望;主动真诚地关心、帮助他人;消除偏见或成见;克服羞怯。班级中的优生因为成绩优异,往往自我感觉高人一等,只能当官,发号施令,不能当兵,受人指挥,因此不愿与人合作。对于他们,
本文标题:班级安全心理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575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