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第五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第五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的形成本章重点难点1,英法绥靖政策及慕尼黑协定的实质2、如何评价30年代苏联的外交政策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3、法国迅速败降的原因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5、战争在1942-1943年发生根本转折的依据6、战争进程中三次大国首脑会议及雅尔塔体系的初步形成参考文献1、约翰.惠勒-贝内特:《慕尼黑--悲剧的序幕》,北京出版社1978年版2、齐世荣主编:《绥靖政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列夫·别济缅斯基:《交战前夕的希特勒和斯大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4、威廉森·默里、阿伦·米利特:《赢者之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始末》,昆仑出版社2001年版5、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6、胡德坤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历史进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一节走向大战一、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意大利吞并埃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意大利在东非殖民地连成一片,威胁着埃及和地中海的安全,加剧了意大利同英法的矛盾,促使德意相勾结,成为德意和好的转折点。丘吉尔说:“德国不再孤立,欧洲四个强国,以前是三比一,现在却成了二比二了。”二、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其政治目的是要扩大欧洲法西斯势力和地盘,支持佛朗哥建立法西斯政权,军事目的是要夺取战略要地,并对法国形成战略包围,此外,德国还想把西班牙战争作为未来战争的实验场。这样,原来是西班牙国内社会矛盾的发展所引起的民主主义对法西斯主义的国内战争,由于德意的公开武装干涉,以及西方国家对德意法西斯侵略的纵容,内战演化为具有重大国际意义的西班牙全国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1936年9月9日,27个国家组成了“不干涉委员会”,签定了不干涉协定,禁止把武器和军用物资运往西班牙,也不允许西班牙购买的军火过境。1937年美国通过《永久中立法》,把禁止供应军火的范围扩大到大规模内战的国家。苏俄支持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并组成由53个国家共产党和进步人士35000人参加的“国际纵队”。马德里保卫战三、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6年2.26事件后,广田宏毅内阁上台,日本军部法西斯统治正式确立,日本整个国家体制纳入战争轨道。1936年8月7日,五相会议通过了《基本国策》纲领文件,确立了发动对外侵略的总体性战略计划。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大举进攻中国的开始,也是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实行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开辟了二战中最早的反法西斯战场。四、英法对德绥靖政策30年代英法对德政策几经转变:1、1934年以前,英法推行不同的对德政策,两国在对德问题上存在尖锐矛盾(英国的扶德抑法政策,法国的欧洲大陆霸权政策)2、1935-1936年,英法开始向绥靖政策转变,两国一致性增多,矛盾减少。几个标志事件:(1)1935年3月16日,德国公开宣布建立空军,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36个师,50万人陆军,公开破坏凡尔赛和约(2)意大利出兵埃塞俄比亚。英法为主的国联制裁十分软弱无力。(3)1936年7月,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英法推行“不干涉”政策。3、1937-1939年春,英法推行绥靖政策什么是绥靖政策?绥靖:和解、安抚之意,本无贬义,但绥靖政策却指用无原则的妥协退让满足侵略者的侵略欲望,以期息事宁人,求得苟安。英法推行绥靖政策主要体现在两件事上: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1938年9月30日,英法德意四国缔结《慕尼黑协定》凡尔赛和约剥夺德国领土示意图欢呼德军进入奥地利1939年3月德军进军捷克斯洛伐克张伯伦1938年9月访问德国慕尼黑危机慕尼黑签字仪式4、1939—1940年,英法采取了对德抵抗政策,开始从消极走向积极两个因素促成了这一转变:1939年3月15日,德军开进布拉格,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引起了欧洲战略形势的巨大变化。1939年3月底,德国向波兰发出最后通牒。五、美国从中立法向反法西斯方向的演变1、《中立法》的通过(1935年8月31日)规定对一切交战国实施武器、弹药和军需品的强制性禁运,并禁止美国船舶向交战国运送军火。禁运有效期为6个月。1936年2月中立法增加两条内容:一是禁止贷款给交战国;二是规定武器禁运条款不适用于拉美国家。1937年1月6日还专门通过了针对西班牙的强制性中立法,宣布禁止向西班牙内战双方供应军火.2、永久中立法的通过1937年5月1日通过,规定交战国向美国购买非军事物资时,必须“现金购货、运输自理”。这为德意日向美国购买军火打开方便之门,对弱小国家来说,它们即缺乏经费又无现代化运输能力。3、新《中立法》的通过1939年,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11月4日,罗斯福签署新《中立法》。这个中立法满足了罗斯福关于取消武器禁运的要求,但仍保留了“现款、自运”的条款,还规定,由总统确认世界战场的作战区和禁止美国船只进入区域。这一条款为总统提供了很大的处置权。新《中立法》的通过,标志着美国从中立立场向反法西斯方向迈出了一步。4、《租借法案》1940年,罗斯福第三次蝉联美国总统,12月17日,罗斯福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发表重要谈话,以借水龙带给邻居救火为喻,向国民说明其租借法案的构想。1941年3月11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租借法案》。根据这个法案,总统可以向他认为其防务对美国至关重要的任何国家出售、转让、交换、租借或以其他方式处理任何国防物资。《租借法案》的影响:六、《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东方战线”的建立30苏联外交从集体安全政策向追求自身安全政策的转变1、1939年3-8月英、法、德、苏三角谈判1939年4月-8月英法苏会谈1939年6月-8月英德会谈1939年初-1939年8月苏德会谈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基本内容(1)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间进行任何武力行动、任何侵略行为或任何进攻;(2)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的对象时,另一方不向该第三国提供任何支持;(3)缔约任何一方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秘密附属议定书》:划定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后果条约的签定粉碎了英法挑动苏德战争的阴谋,使苏联避免了与德国单独作战,摆脱了德国的包围,从而赢得了一年半宝贵的时间加强战备。但条约的签定也标志着苏联中断了同西方国家共同建立反法西斯安全体系的努力。造成了反法西斯阵营的混乱。根据秘密议定书,苏联同纳粹德国划分了势力范围,宰割弱小国家,这玷污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是尤其错误和可耻的。条约的签定使德国得以按既定计划发动对波兰的进攻,并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3、苏联建立“东方战线”1939年9月17日,苏联出兵占领波兰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1939年11月30日,苏联入侵芬兰,苏芬战争爆发,芬兰战败,苏芬边界向北推进了150公里1939年9、10月间,苏联分别同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托维亚和立陶宛签定互助条约,规定苏联有在三国境内驻军、建筑军港和军事基地的权利。8月,三国被“接纳”作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1940年6月,苏联从罗马尼亚获得比萨拉比亚,并成立摩尔达维亚加盟共和国,北布科维纳并入波兰。苏联建立的这条“东方战线”,使领土自北向南推进了二、三百公里,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道防线并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相反,在法西斯侵略的二战之初,苏联政府用军事行动和武力威胁扩大疆界的大国沙文主义行为,损害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形象。第二节大战进程一、德军入侵波兰战争全面开始西线战事和法国败降英法对德宣而不战法国的败降的原因:落后的军事思想,作战指挥失误严重,军民厌战,最重要的是长期追随英国推行绥靖政策。贡比涅停战谈判敦克尔克大撤退不列颠之战希特勒在打败法国后,曾提出愿与英国在瓜分世界的基础上和谈,遭到了丘吉尔的断然拒绝。“海狮”作战计划“空中闪击战”不列颠空战从1940年7月10日开始到1941年1月结束。伦敦空袭德意日军事同盟的建立与德国入侵巴尔干与北非1937年11月,德意日通过《反共产国际协定》,三国轴心正式形成。1940年9月27日,三国在柏林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正式结成军事同盟。条约规定,日本承认德意在建立欧洲“新秩序”中的领导权,德意则承认日本在建立东亚“新秩序”中的领导权。希特勒把矛头指向巴尔干地区,其目的:一是夺取扩大战争所需的资源、粮食等战略物资,特别是罗马尼亚的石油;二是占领巴尔干地区就可以控制东地中海,影响中东,腰斩大英帝国;三是取得从南翼包苏联的前进基地。二、大战的新阶段: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德国发动侵苏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过了一个半小时才向苏联宣战,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和芬兰也相继参加了侵苏战争。巴巴罗沙计划示意图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莫斯科战役是德国陆军在二战中遭到的第一次沉重打击,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德国闪击战破产了,其严重的军事危机和政治危机从此开始。莫斯科保卫战欧战爆发后的中国战场1939年9月—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阶段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军民的重要国际贡献是:第一,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第二,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并使日本在最终发动战争时兵力不足,不能全力以赴。日本南进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军对美国在太平洋最大的海军基地和战略枢纽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随后,日本向美英正式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偷袭珍珠港,促成了美国长期以来的孤立主义外交和对日绥靖政策的终结,美国的参战壮大了反法西斯力量,并最终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珍珠港事件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1年美国通过《租借法案》,租借法的实施,实质上使美国由中立国变成非交战国。1941年6月12日,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南非联邦同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希腊、卢森堡、挪威、波兰、南斯拉夫等国的流亡政府及自由法国的代表在伦敦签署了同盟国宣言1941年7月苏英《关于对德作战联合行动协定》。1941年8月《大西洋宪章》1941年9-10月,英美苏莫斯科会议,三国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正式参战,反法西斯阵营迅速扩大。1942年1月1日,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后来又有21个国家签字,标志着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三、战争的根本转折苏德战场、北非地中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几大战役构成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会战和库尔斯克战役阿拉曼战役西西里岛战役珊瑚岛、中途岛和瓜岛战役库尔斯克会战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根本胜利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和诺曼底战役(1944年)苏联解放沦陷国土和1944年十次突击欧洲的抵抗运动攻克柏林和德国投降(1945年)第三节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一、《大西洋宪章》和联合国的建立早在1941年8月9日至12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大西洋北部的阿根夏湾的军舰上秘密会晤,会后于8月14日发表英美联合声明,即《大西洋宪章》。宪章的主要内容有:两国决不进行扩张;反对强加于人的或不民主的领土易手;各国人民都应有主权和自治权;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待纳粹暴政消灭后,重建世界和平等。成为联合国宪章的基石。二、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开罗会议: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美英中三国。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要全部归还中国,朝鲜应获得自由和独立,为战后处理日本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苏美英三国。就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战后处置德国、波兰边界的变迁、成立国际组织、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等问题交换了意见,为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反映出大国强权政治的倾向,预示着几个大国战后对国际事务的主宰。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日至11日美苏英三国)内容:1、关于处置德国问题;(分区占领、解除其武装、非军事化、赔款问题、关于法国是否参加分区
本文标题:第五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773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