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2019-04-24010203CONTENTS目录引流管的定义引流管的分类腹腔引流管的相关知识引流管的定义义引流管是供临床外科引流用,将人体组织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液体导引至体外,防止术后感染、促进伤口愈合的一种医疗器械。引流管的分类义根据放置的目的分为治疗性引流管和预防性引流管1、治疗性引流管指征明确,包括腹腔有积液、积血、积脓、坏死组织、异物或瘘等。适应症有感染性疾病和肝胆性疾病。2、预防性引流是以监测为目的,用来观察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或胃、肠、胆道疾病的发生,常用于腹部大手术如肝切除术等。引流管的分类义根据放置的位置分为胸腔引流管、腹腔引流管、脑积液分流管、导尿管、胃肠减压管、胆道引流管等。腹腔引流管的护理腹腔引流管的相关知识腹腔引流管道的观察要点腹腔引流管的拔管注意事项一、腹腔引流管的相关知识硅胶管和橡胶管特殊引流管:T管、U形管目的预防血液、消化液、渗出液在腹腔内或手术野内积聚,以免组织损伤,继发感染等排出腹腔脓液或坏死组织,防止感染扩散促进伤口愈合适应症腹部手术止血不彻底,有可能继续渗血、渗液者腹膜及脏器内的脓肿,积液切开后放置引流,使伤口腔隙缩小而愈合手术创面很大,易发生感染分类保持引流通畅密切观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妥善固定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二、腹腔引流管的观察要点0102一、妥善固定引流管通过缝线固定于皮肤:均接无菌引流袋,每根引流管均应标明放置部位以及安置时间。腹腔引流袋固定的位置应低于腹壁戳孔平面,防止引流液逆流造成腹腔感染。对于卧床患者,应将引流袋妥善固定于病床两侧,长度要适当,留出余地以利于翻身。协助卧床患者翻身或更换体位前,应先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管无扭曲和受压,防止因牵拉导致引流管脱出。对于卧床患者,应将引流袋妥善固定于病床两侧。既要保持引流管无扭曲和受压,又不可过度牵拉引流管。03搬运病人时应夹闭引流管患者下床活动前应先将引流袋妥善固定于患者的衣裤上面。安置好引流管后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安置注意事项。1、应经常挤压引流管,一般每隔1-2小时挤压一次。2、挤压时左手固定近端,应该尽量采取半坐卧位,这样不但可以使患者舒适,而且有利于腹腔内渗出液的充分(引流管靠近腹壁戳孔的一侧),防止因牵拉引流管使患者疼痛和管道脱出,右手向远端用力牵拉并挤压引流管,反复挤压数次。二、保持引流管的通畅1、做好评估:对于腹腔引流管至少每班评估记录一次,发生导管滑脱、拔除管道必须及时记录。2、密切观察每小时的引流量、颜色、性状等并做好护理记录。4、正常的引流液通常为淡红色、暗红色或淡红色夹杂黄色。4、引流液为鲜红色,每小时引流量大于100ml时,提示引流部位有出血。若引流液为暗红色。每小时引流量大于100ml时,提示引流部位有出血的可能。若引流部位为黄绿色提示有肠瘘的可能。5、护士应密切观察腹壁戳孔处有无渗血、渗液、脓性分泌物以及皮肤红肿等异常情况。三、密切观察1、腹腔引流袋一般每日更换一次。更换前应先夹闭引流管,倾倒引流液。更换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2、首先,应夹闭引流管,将引流液与引流管分离;然后用棉签消毒引流管内、外口,消毒时遵循由内向外的原则;最后,连接无菌引流袋,挤压引流管保持通畅。3、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引流使胸廓活动更充分,从而尽可能的预防腹部感染、积液和腹腔引流液诱发感染。四、严格执行无菌操作1、感染:可因引流管道选用不当、留置时间过久或引流管护理时无菌操作不严所致。2、出血:多发生于术后、换药、换管和并发感染时3、慢性窦道的形成:由于引流不畅、反复感染、异物刺激、坏死组织或留有死腔形成。4、损伤:由于引流位置较深,损伤周围脏器和组织。5、引流管滑脱、阻塞和拔管困难:术中固定不牢或管道内有血凝块、异物,会走造成阻塞。6、引流管压迫肠管会引起肠梗阻、肠坏死、肠穿孔等并发症五、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1、一旦出现引流量增多、颜色鲜红,应考虑腹腔活动性出血的可能。因立即通知医生,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加快输液速度,做好护理记录。2、腹腔感染:一旦腹腔引流液由淡红或淡黄的清亮液变成黄褐色或白色、粉红色粘稠液体,患者出现发热,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等情况,应及时留取各腹腔引流管的引流液,作细菌培养及药敏,首选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五、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引流管滑脱的处理1、立刻按压伤口,采取半坐卧位、报告医生2、医生重新置入引流管或停止引流,处理局部引流口3、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专科症状4、严禁将滑脱的腹管重新插入腹腔5、做好护理记录,上报五、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1、拔管视引流量而定,一般24小时引流量少于50ml即可拔管。2、拔管时严格按无菌操作原则,拔管后适当按压引流管周围的皮肤,以排除皮下积血。3、拔管后密切观察伤口处是否有液体渗出,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三、拔管的注意事项谢谢看
本文标题: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795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