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里仿制”的演变过程城市规划第二组里坊制的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目录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标题一、里坊制的雏形——闾里制1.1何为闾里1.2闾里制的发展背景1.3闾里制发展及实例二、里坊制2.1何为里坊制2.2里坊制成熟的实例——隋唐长安城2.3里坊制的崩溃三、街巷制3.1何为街巷制3.2街巷制的发展及实例一、里坊制的雏形——闾里制里坊制承传于西周时期的闾里制度,是中国古代主要的城市和乡村规划的基本单位与居住管理制度的复合体。1.1何为闾里除皇城外,居住区分为“国宅”与“闾里”部分。“国宅”指王公贵族和朝廷重臣居住的地方,一般环绕在王城左右或前后。“闾里”是指一般平民居住的地方。闾里制不仅是我国最早的管理城市居民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还产生了“闾巷”,即闾里中居民互相往来的通道。1.2闾里制形成背景:闾里的形式可能脱胎于农业井田制自然经济男耕女织社会的基本组织“邑里”,移用于都市,成为对城市居民实施监管、宵禁、征役的基本单位。只是以城市居民取代农业居民。根据《管子》和《墨子》所载,春秋至战国期间,各国都城就有以闾里为单位的居住方式。据文献所载,西汉长安有一百六十个闾里,每一闾里设“弹室”,控制居民。由于都城布局方面汉长安先建宫室以及迁就地形,所以闾里杂处于宫阙和官署之间。据北京地理学家王越研究,依照《周礼•考工记》所载的“营国制度”规定,都邑街道为“棋盘式”。主干道以相对的城门为始终点,被其分隔出来的“小区”,成了都邑居民居住的基本单位。我国早在周代就已对都邑内居住区实行闾里制。1.3发展及实例:①周朝——春秋战国据历史文献记载,周朝为了加强国家的统治,完善政令和役赋的管理,建立了国野分置和乡隧制度。王侯的城邑及四郊为“国”,分设若干“乡”,四郊以外的地方为“野”,分设若干“隧”,每个乡隧编户1250家。自乡隧向下层层建制,至闾里为最基本的管理机构,每个闾里撑辖25家。②齐国临淄《管子》记述,齐都邑的聚居管理机构为“里”,里的编户“五家为轨,十轨为里”,每里辖50户,管理颇为严格。过渡页点击添加标题小结在奴隶社会时期的城邑中,对聚居的认识尚未达到与朝,市,路相并重的地步,周礼中的营国制度也尚未论及到它。城邑中的居住者多按照职业特点来聚居,“仕者近公,不仕与耕者近门,工商近市”(《管子•大匡篇》)。虽然在聚居区内建立了闾里制度,其组织形式并不完善,闾里结构也不成熟,闾里形式带有较多的自发而成的聚居特点。③西汉长安史书载,汉长安有九市,分布在南北主要道路的东西两侧,其中有的不一定在城内。一般的居住地端称闾里,多灾城内各宫殿之间。里四面有墙,每面有门,闾即为里的门。李内设弹室,专供弹压平民,每街尚有亭长。④三国至南北朝曹魏邺城宫殿建筑群布置严整,城市明确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分开,不想汉长安与洛阳城坊里相參,或为坊里包围。反映了阶级的对立和当时等级的森严。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感到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由于有明显的中轴线,全城里坊、市场完全左右对称布局,十分整齐。二、里坊制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唐长安城平面布局严格按照《周礼》中有关城市规划的理想模式进行建设,同时采用超出需要的街道与坊里尺度,目的在于突出皇权;将坊里之间用坊墙分隔,划清范围,限制夜间出行,以利统治者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也间接压制了城市中正常商业活动的开展。隋唐长安城以皇城出大街朱雀大街为中周线,将全城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并形成了东西完全对称的布局。东侧南北向5行宗坊,东西向13排横坊,共54坊和1市;西侧同样是5行总坊,东西向13排横坊,共54坊和1市。里坊的四周有夯土的坊墙,墙基厚度在2,5~3米左右,都临近都临近各街沟边,高2米左右,每个坊里像一座小城。坊门在日出和日落的时候敲打钟鼓启闭。坊门关闭后,严禁在街上行走,每年只有正月十五上元节前后几天,可以夜不闭坊门。城内有东西二市,对称位于皇城南面各占二坊之地,市内有东西和南北向街道各两条,呈井字形。市民云集,因而也是官府对犯人行刑的场所。市门也有一定的开闭时间。从唐代建都长安直到盛唐,严格的里坊制度并不阻碍居民的正常生活。对里坊制度的破坏主要出现在唐代中后期,其主要原因便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于狭小的市场已无法满足迅速扩大的商品交易的需求,一些坊内开始开设店铺,甚至还出现了擅自打破坊墙临街开门的事件。有观点认为,唐代既是中国古代城市封闭的里坊制度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这种封闭的里坊制度开始走向瓦解的时期。坊这种严格的里坊制度以强化城市治理、防范盗贼为目的,却给市民生活、生产及人际交往带来了诸多不便,于是,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唐代中期以后,长安城内侵街建房、坊内开店、开设夜市等破坏里坊制的行为不断出现。三、街巷制北宋立国之初曾沿袭隋唐的旧制,置东西两市,设封闭里坊,维持了不到10年,到宋仁宗时就面临瓦解。宋代是继唐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朝代。与唐代相比,商业、手工业等进一步发展,城市更加繁荣。城市格局受经济、文化昌盛的影响,出现了店铺密集的商业街、商业区。城市功能布局也并非长安城里坊制那样整齐划一,道路走向也更加自由。于是在开封城中,行政、商业、居住、交通等多种城市功能高度混合,坊里之间的限制也彻底放开,开始趋于一种城市规划复合单位的意义。城内居住地区仍然按坊里进行划分,但不设坊墙,单个坊里的面积也比长安坊里小。各户都直接向街道开门,街巷空间与坊里的联系得到充分解放。街巷制由“里坊制”演变而来,取消坊墙,沿街设置商店,并沿着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商业和各种行业的布置是开放型的,分布在城市各条主要街道上,并按一定专业相对集中布置。从《清明上河图》看坊市格局变化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标题谢谢观看
本文标题:里坊制的演变过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811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