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35---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曾嵘湖南中医药大学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1.掌握青霉素G的抗菌谱和抗菌机制,理化特性和药动学特点及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2.熟悉半合成青霉素的分类、代表药,掌握各类药的特点。3.熟悉头孢菌素类的分类及代表药,掌握各代头孢菌素类的作用特点。4.熟悉非典型β内酰胺类药物的作用特点,掌握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常用的联合制剂组成。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1.青霉素G和头孢类的抗菌作用机制。2.青霉素G的化学性质;青霉素G的特点。3.青霉素G的抗菌谱、临床应用。4.青霉素G的不良反应:过敏反应、赫氏反应等。5.过敏性休克的防治。6.半合成青霉素的分类、代表药名称、药理作用特点。7.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分类及各类药物的药理学特点比较。8.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类及代表药。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有哪几种?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该大类药物的抗菌机制、耐药机制、抗菌谱、临床适应证及合理选择用药。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包括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具有共同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化学结构中均具有一个β-内酰胺环,青霉素类基本结构为6-氨基青霉烷酸(6-APA),头孢类为7-氨基头孢烷酸(7-ACA);属于繁殖期杀菌剂,临床具有抗菌活性强、毒性低、应用广泛等特点。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头孢类:7-氨基头孢烷酸(7-ACA)NSCOONHOR2R1-CO37NSCH3CH3ONHCOOHCOR1青霉素类:6-氨基青霉烷酸6-APAβ-内酰胺环β-内酰胺环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分类共同结构分类结构青霉素类β内酰胺环6-氨基青霉烷酸(6-aminopenicillanicacid,6-APA)头孢菌素类7-氨基头孢烷酸(7-aminocephalosporanicacid,7-ACA)其他类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1.作用于细菌细胞膜上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抑制转肽酶活性,阻止黏肽的交叉连接,阻碍细菌细胞壁合成,使菌体失去屏障而膨胀裂解。2.触发细菌自溶酶活性。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1.毒性小(对人、哺乳动物毒性低,对真菌无效)。2.繁殖期杀菌剂(繁殖期大量合成细胞壁)。对静止期细菌作用弱。3.对G+的作用较强,对G-菌作用弱。(G-细胞壁黏肽含量低、胞浆渗透压较低)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4.对不同菌敏感程度不同各种细菌PBPs数量、种类和分子量差异较大,不同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结合的PBPs各不相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有4种PBPs,大肠杆菌至少有7种PBPs。5.不宜与四环素、氯霉素、大环内酯类等速效抑菌药合用。(降低ß-内酰胺类抗生素疗效)。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1.产生水解酶(-内酰胺酶)使该类抗生素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水解开环,失去抗菌活性。2.与药物结合,阻止药物进入细胞。耐药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与某些耐酶抗生素结合,使其停留在胞浆膜外间隙中而不能到达作用靶位(PBPs)发挥抗菌作用。又称“牵制机制”。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3.改变PBPs结构(药物与靶点的亲和力减弱)改变PBPs结构或合成新的PBPs与PBPs亲和力增加PBPs合成量结合减少而失去抗菌作用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4.改变细菌膜通透性通过基因突变,改变膜孔蛋白结构,使该类抗生素进入菌体的量大大减少,达不到有效浓度而耐药。5.增加药物外排细菌胞浆膜上存在主动外排系统(一组跨膜蛋白),耐药菌通过增强此组跨膜蛋白外排功能而加速该类抗生素的外排。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6.缺乏自溶酶,减少菌体自溶。有时细菌耐药性产生可由2种或2种以上机制联合所致。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青霉素类抗生素包括天然的青霉素和半合成的青霉素。天然的青霉素由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取获得,临床以性质较稳定,作用强、产量高、毒性低、价廉的青霉素G为代表。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半合成青霉素是针对天然青霉素不耐酸、不耐酶、窄谱、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对革兰氏阴性菌无效等不足而合成的抗生素。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耐酸青霉素类耐酶青霉素类广谱青霉素类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抗革兰阴性杆菌青霉素类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来源与化学】有机酸,常用其钠盐或钾盐。水溶液极不稳定,易被酸、碱、醇、氧化剂、金属离子分解破坏,且不耐热,在室温中放置24h大部分降解失效,晶粉性质稳定,室温下保持数年仍有抗菌活性。故临床使用粉针剂。应用时新鲜配制成水溶液并立即使用。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给药剂量用国际单位U表示青霉素G钠1670U≈1mg,青霉素G钾1598U≈1mg,半合成青霉素均以g或mg为剂量单位。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吸收不宜口服(被胃酸破坏)、宜肌注、0.5~1h达药峰浓度,有效血药浓度可维持4~6小时。分布广泛分布于各组织间液中。房水和脑脊液、前列腺液中的含量较低,炎症时,透入量提高并达有效浓度。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排泄青霉素G主要以原型经肾排泄肾小管90%分泌排出肾小球10%滤过排出新生儿和婴儿因肾功能发育不完全,对青霉素清除率低,半衰期和持续时间均较成年人长。长效制剂:普鲁卡因青霉素(双效西林)或苄星青霉素(长效西林),肌注,缓慢释放,用于轻症和预防给药。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1.G+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及不耐酶的金葡菌、表皮葡萄球菌等。2.G+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等。3.G-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4.对螺旋体(梅毒、钩端、回归热螺旋体)、鼠咬热螺菌、放线杆菌等高度敏感。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4.少数G-杆菌方便记忆:“链葡螺放白肺炭”(廉颇落荒白灰滩)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1.不耐酸、不耐酶、抗菌谱窄、过敏。2.对铜绿假单胞菌等多数革兰阴性杆菌无效。3.对真菌、立克次氏体、病毒和原虫无效。4.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淋球菌对该药极易产生耐药性。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首选治疗:敏感的革兰阳性球菌、阴性球菌、革兰阳性杆菌及螺旋体所致感染。溶血性链球菌:扁桃体炎、咽炎、蜂窝组织炎、丹毒、猩红热等;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肺炎球菌:大叶肺炎、支气管肺炎、中耳炎等;脑膜炎奈瑟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首选治疗:放线菌病、炭疽病、钩端螺旋体病、梅毒、回归热、鼠咬热等。破伤风、白喉、气性坏疽等,与抗毒素血清合用治疗。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由回归热螺旋体经虫媒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为周期性高热伴全身疼痛、肝脾肿大和出血倾向,重症可有黄疸。根据传播媒介不同,可分为虱传回归热(流行性回归热)和脾传回归热(地方性回归热)两种类型。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性交传染,是性传播疾病。梅毒、结核、麻风并列为世界三大慢性传染病。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高热、全身酸痛、乏力、球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和明显的腓肠肌疼痛。重者可并发肺出血、黄疸、脑膜脑炎和肾功能衰竭等。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有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皮肤脱屑。急性扁桃体炎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与磺胺嘧啶合用首选治疗脑膜炎。风湿性心脏病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口腔、牙科、胃肠道和生殖泌尿道手术或某些操作时,可用青霉素G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1.变态反应青霉素类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过敏性休克、药热、荨麻疹、剥脱性皮炎、血清病型反应、溶血性贫血及粒细胞减少等。任何剂量的青霉素都可引发过敏反应,以过敏性休克最为严重。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有过敏性休克、药热、血清病型反应、溶血性贫血及粒细胞减少等,这是其降解产物青霉噻唑蛋白、青霉烯酸、青霉素或6-APA高分子聚合物所致。过敏性休克症状:呼吸困难、循环衰竭、中枢抑制防治:1.询问家族史、过敏史2.皮试30min(100~500单位)3.初次使用、用药间隔1天以上或换批号必须做皮试4.避免饥饿时注射5.用药后观察30min6.用肾上腺素抢救(皮下或肌注0.5~1mg),必要时加糖皮质激素、氨茶碱和抗组胺药。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2.赫氏反应治疗梅毒、炭疽时,症状加剧,表现为发热、喉痛、心动过速等。3.其他神经毒性肌内注射局部疼痛、红肿或硬结鞘内注射蛛网膜炎和严重脑病大剂量全身用药肌肉痉挛、抽搐、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4.电解质紊乱大剂量静脉注射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青霉素G在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病、鼠咬热或炭疽时,可出现症状加剧现象,称赫氏反应(Herxheimerreaction)。可能因大量螺旋体被杀死后释放的物质所致。一般于治疗后的6~8h开始出现反应,表现为全身不适、寒战、发热、咽痛、肌痛、心跳加快等。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与氨基苷类抗生素合用可增效,但不能混合于同一容器内静脉给药,会导致疗效降低;与磺胺类、大环内脂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等抑菌药合用可产生拮抗作用;氨基酸营养液可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原性,禁止联合使用;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丙磺舒、吲哚美辛、乙酰水杨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竞争肾小管的主动分泌,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排泄减慢、作用时间延长。青霉素G钾或钠不宜与重金属,特别是铜、锌和汞联合使用,因后者可破坏青霉素的氧化噻唑环而影响青霉素G的抗菌活性。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以天然青霉素中的6-APA为基本结构,在R1位连接不同的侧链,生成多种人工半合成青霉素。NSCH3CH3ONHCOOHCOR1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一)耐酸青霉素类(二)耐青霉素酶的青霉素类(三)广谱青霉素(四)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五)主要作用于革兰阴性菌的青霉素类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常用药物:青霉素V(phenoxymethypenicillin,苯氧甲青霉素,penicillinV)非奈西林(pheneticillin,苯氧乙青霉素)丙匹西林(propicillin,苯氧丙青霉素)阿度西林(azidocillin)环己西林(ciclacillin)海巴明青霉素V(hydrabaminepenicillinV)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药动学:耐酸,口服吸收好,60%经十二指肠吸收。不耐酶,对产青霉素酶的菌株无作用。抗菌谱:与青霉素G相似,抗菌活性略弱于青霉素G。临床:主要用于轻中度敏感菌感染、恢复期的巩固治疗和感染复发的预防。不良反应:与青霉素G相似。耐酸青霉素类特点: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常用药物:苯唑西林(oxacillin)第一个耐酶青霉素氯唑西林(cloxacillin)双氯西林(dicloxacillin)氟氯西林(flucloxacillin)萘夫西林(nafcillin,新青霉素Ⅲ)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耐酶,耐酸,可口服,也有注射制剂。口服给药食物可影响吸收,宜空腹或饭后2小时服用主要以原型从肾脏排泄。抗菌谱及抗菌活性: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不及青霉素G,对革兰阴性杆菌没有明显作用。耐青霉素酶的青霉素类特点: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临床:产青霉素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以双氯西林、氟氯西林作用较强。不良反应:与青霉素G有交叉过敏反应,少数患者口服后可有胃肠道反应,如嗳气、恶心、腹胀、腹痛等。耐青霉素酶的青霉素类特点: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常用药物:氨苄西林(ampicillin,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amoxici
本文标题:35---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899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