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60信息经济学第七章_信息搜寻与信息系统选择
第七章信息搜寻与信息系统选择无论是对一次信息市场的信息需求,还是对二次信息市场的信息需求,都可以通过市场参加者对最优信息经济的决策选择过程体现出来。市场参加者对最优信息的决策选择有两种主要方式,一是信息搜寻,二是信息系统的选择。信息搜寻和信息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一次信息市场的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造成的效用损失。从这个角度讲,信息需求的作用与二次信息市场相类似。第七章学习路线图信息搜寻价格离散原因技术化表述一般模型信息系统选择模型表述应用管理会计婚姻不确定的经济环境最优搜寻次数应用串谋恋爱对象搜寻第一节搜寻乔治•斯蒂格勒和信息搜寻理论:曾任美国经济学会主席,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其主要成就在于对工业组织、市场功能、价格理论、政府管制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于1961年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著名论文“信息经济学”,是信息搜寻理论的奠基性作品。主要思想:——搜寻的目的是通过获取信息,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以获得收益。——搜寻具有成本。因此,最佳搜寻次数(或规模)取决于搜寻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在MR=MC处,达到最佳收益。——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设立停止搜寻的标准或原则。生活中的搜寻:——找工作——找朋友——找房子——找市场——找学校1.价格离散原理中国民间有“货比三家”的说法,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购物时也是这么实践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知道,即使是同质商品,在不同的地方也常常会以不同的价格出售。这种不同价格的序列,称为价格离散。2001年,对北京市部分商品价格的调查结果:价格离散:指在同一市场和同一时间,同质商品之间的价格差。商场商品1234高露洁牙膏8.210.29.310.8潘婷洗发露34353835.5舒肤佳香皂32.93.33.6(1)价格离散的原因:1)市场是变化和分散,而非集中统一和稳定静止的。在各个分散的市场中,价格以不断变化的形式在一定幅度内发生波动,没有人能够从这种波动的市场中获得所有买卖者在特定时间内所定出的市场交易价格。2)市场经营过程中销售条件和服务的差别。——大型超市和小士多3)商品信誉保障的差别。——大型百货公司和街边小贩(2)价格离散的经济意义:第一,价格离散产生了市场信息的不完备性,也导致了市场代理人之间的信息差别。第二,价格离散产生了有利可图的信息搜集行为,如市场信息的收集、储存、传播和利用等。信息市场的出现可以看作是价格离散的最具典型意义的经济后果之一。(3)价格离散的基本模型:——只讨论一种同质商品的价格离散状态,不同时涉及两种以上商品的价格离散状态,即只对同地区一种同质商品的价格离散率进行测度的模型。设某市场S中有m家商店x,在某个既定时刻(或时期),它们对某种同质商品Q的开价分别有P1,P2,…,Pn(n≤m)种,且P1<P2<…<Pn。这样,P1,P2,…,Pn必然分别对应有x1,x2,…,xn组商店,令x1,x2,…,xn组内的商店数分别为t1,t2,…,tn,显然,t1+t2+…+tn=m。(1)当D=Pn-P1时,称D为市场价格离散幅度,即在既定时刻(或时期)内Q在S中价格的最大波动范围。(2)当PtPtPtPtttnnn112212时,称P为Q在S中既定时刻(或时期)的平均市场价格。 (3)当t1,t2,…,tn依次累加时,每次累加的累加值tn在坐标中必然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Pn的对应值点,将这些对应值点连结起来构成的曲线,称为市场S中Q的价格离散曲线(F(Q))(图表5-2)。将该曲线化为直线,可以求得回归直线的斜率a,a称为市场S中Q在既定时刻(或时期)的价格离散率。PF(Q)0t 图表5-2:市场价格离散曲线一种求解基本价格离散率的简便方法,是应用最小二乘法直接求出各离散点的回归直线y=ax+b,该回归直线的斜率a即为价格离散率。从价格离散率的规定中可以看出,当a越接近0时,市场价格的离散程度越低,即市场价格越收敛;当a越接近1时,市场价格的离散程度越高,即市场价格越分散。当P1=P2=…=Pn时,Q的价格离散率为零。这时,价格离散曲线转化为一条平行于横坐标的直线。从以上模型中可以看出,市场价格离散率主要受三种因素的制约:一是经营商品的商店数量m,特别是经营商店的分类数目n;二是价格离散幅度D;三是价格在经营商店中离散的概率分布u(p)。其中,最后一种因素最为主要。2.搜寻原理(1)搜寻类型搜寻理论一般将搜寻分为固定样本搜寻(限定次数)和连续搜寻(保留价格)两种类型。假设前提:消费者知道市场上价格的整体分布情况,但不知道每个销售商的价格。——固定样本搜寻:预先选定几个销售商,寻找其中的最低价格。——连续搜寻:在市场上连续不断地搜寻,直至搜寻到愿意接受的价格。(2)搜寻方式:1)交易区域化是最为古老的搜寻方式之一。2)专业化贸易商的出现是对搜寻方式的一个发展,潜在的买卖者通过专业化贸易商的集中化专业贸易活动得到相互需要的市场信息。3)广告,特别是分类广告,是买卖双方相互交换信息的现代方式,也是现代人信息搜寻的主要方式。4)信息资源共享。5)直接走访,如走访商店,市场行情实地调研等。6)专业或非专业化信息机构或个体,这不仅包括信息公司、职业介绍所、婚姻介绍所和专业咨询公司等机构,还包括自由信息经纪人,媒婆或红娘等。7)通讯搜寻,如电话咨询、函件、网络搜寻等。讨论:还有什么搜寻方式?(3)搜寻的经济学分析:搜寻是通过获取更多的信息,以获得收益。但搜寻具有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因此,最佳搜寻次数(或规模)由搜寻成本和搜寻的预期收益之间的相关关系决定。在MR=MC处,达到搜寻的最佳收益。一般而言:——购买的商品价格越高,搜寻次数就越——市场范围越大,搜寻成本就越——价格离散率越高,搜寻的收益就越——搜寻的密度越大,价格离散率就越多高大低(4)基本模型:假设前提:假定决策者对已知选择范围的概率分布具有完全信息,但对具体的每个选择却没有完全信息。信息搜寻是一个动态决策的过程。搜寻活动进行的每一步,都存在两种决策,一是停止搜寻,以当前获得的信息为基础,选择最佳的行动方案,对应方案有一个风险损失值;二是继续进行搜寻,此时要付出搜寻成本,可以求出在期望的信息量下,最佳的选择方案及期望的风险损失值。设某市场M中有一商品Q的正常单价为p,且M中部分商店对每件商品都给予d的折扣。假设不给予折扣的商店比例为q(q<1),那么,给予折扣的商店比例则为(1-q)。现以增减函数u(.)表示,买主走访商店的成本为c。这样,买主每次搜寻都承担u(-c)<0的负效用。买主走访商店可能出现三种结果:首先,买主没有做出购买行动,在这种情况下,买主将承担u(-c)的负效用;其次,买主无折扣地按价格p购买商品,此时的总体效用为u(-c)+u(-p)u(-p)>0最后,买主购买到含有折扣d的商品,这时,买主获得的总体效用为u(-c)+u(-p+d)显然,u(-p)<u(-p+d).接下来,我们给予买主二择一的选择:无论是否有折扣,买主只走访一家商店并购买商品;或者走访一家商店只有在有折扣时才购买商品,否则,走访第二家商店,并且无论第二家商店是否有折扣都买下商品。这样,买主从第一种选择中得到的预期效用U1,必然是走访商店的负效用加上购买商品获得的预期效用,即U1=u(-c)+〔qu(-p)+(1-q)u(-p+d)〕(5-1)买主从第二种选择中得到的预期效用U2是买主走访第一家商店的负效用,加上购买含有折扣商品带来的预期效用。如果在第一家商店得不到概率为q的折扣,买主将走访第二家商店,这时,买主将再次承受负效用,但是,这次无疑将采取购买行动,其预期效用为qu(-p)+(1-q)u(-p+d)故U2为U2=u(-c)+(1-q)u(-p+d)+q〔u(-c)+qu(-p)+(1-q)u(-p+d)〕(5-2)如果将p,d和q赋予一定数值,那么,买主采取何种选择行动将取决于搜寻成本的大小。举例说明:假设一个消费者打算购买一件服装,市场上打折的商店和不打折的商店各有50%。买到不打折的服装获得的收益U1为10,买到打折的服装获得的收益U2为15。如果每次的搜寻成本为2,则:U1=50%×10+50%×15-2=10.5U2=50%×15+50%×10.5-2=10.75U2U1如果每次的搜寻成本为5,则:U1=50%×10+50%×15-5=7.5U2=50%×15+50%×7.5-5=6.25U2U1UU1U2C0C图表5-8:搜寻模型当搜寻成本小于C时,搜寻是经济的;当搜寻成本大于C时,搜寻就是不经济的。以上搜寻模型将买主的搜寻次数规定最多两次。如果不限制搜寻次数,也不考虑搜寻成本,只考虑每次搜寻收益,结果会如何呢?设市场M中有m家商店,其中,1/2m家商店对商品Q给予折扣d,开价为p1=12元,1/2m家商店维持原价为p2=13元。我们看到,随着买主搜寻次数的增加,直至m次搜寻,搜寻的最低预期价格在不断地下降,直至最低价格12元(见图表5-9)。表5-9:按搜寻次数不同所假设的最低价格分布最低价格的概率(元)搜寻次数12.0013.00预期最低价格(元)10.50.512.5020.750.2512.2530.8750.12512.12540.93750.062512.0625m1.0012.003.搜寻与战略地位个体是否采取搜寻行动,一方面与个体的边际搜寻成本有关,另一方面,与个体所处的对策战略地位有关。以“鲜花插在牛粪上”的社会学问题为例。人们经常发现,美丽动人的姑娘身边常伴着其貌不扬,甚至“水平”中下的小伙子。反之,身材魁梧且英俊的小伙子往往找的是相貌平平的姑娘为妻。讨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小伙子相貌英俊相貌普通搜寻不搜寻搜寻不搜寻相貌美丽搜寻姑娘不搜寻相貌普通搜寻不搜寻图表5-6:小伙子与姑娘的搜寻对策0,2-1,1-1,20,01,10,01,10,00,10,02,01,-12,00,01,00,0假设在同等条件下,美丽的姑娘搜寻的机会成本高于相貌普通的姑娘,为简单化,假设后者为1时,前者为2;同样,英俊小伙子搜寻的机会成本也高与相貌普通的小伙子,假设后者为1时,前者为2。又假设找到相貌美丽或英俊的伴侣的收益为2,找到相貌普通的伴侣的收益为1。分析:以美丽姑娘的角度考虑,她的最优选择必然是不搜寻,等待相貌普通的小伙子的搜寻。以相貌普通的小伙子的角度考虑,他与美丽姑娘对局的预期收益最高,则他会主动搜寻美丽姑娘。这样,双方都将这种策略看作为最优策略,因而就会出现稳定均衡。同样,另一种稳定均衡出现在相貌普通的姑娘主动搜寻英俊小伙子的情形中。在均衡点上,效率与公平达到了完美的结合。4.例题分析:例题1:消费者有关商品的搜寻分类U易识难识高档品市场高档品市场易识难识常用品市场常用品市场C易识高档品:高级服装、高档家具等难识高档品:保健品、化妆品等易识常用品:蔬菜、水果、普通服装等难识常用品:饮料、药品、洗涤用品等例题2:房地产交易的信息搜寻二手房的出租或销售客户和业主:假设每次搜寻的信息为a,搜寻n次才达成交易。每次搜寻平均成本为c,则总成本为c×n,收益为U。对客户或业主而言,其对搜寻信息的利用只是一次性的,交易一旦达成,原先搜寻的信息就不再有价值。房地产中介公司:如果搜寻的信息量很少,则其平均成本要大于客户或业主。如果搜寻的信息量非常大,则其具有规模效应和匹配效应。总成本为c×n,收益为n×U。其信息的利用方式与客户或业主不同,在理想状态,中介公司可以重复利用所有搜寻到的信息。例题3: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搜寻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和雇主都存在进行信息搜寻的动机。但二者在信息搜寻方面存在差异:——劳动者搜寻活动的替代性要低于雇主——劳动者识别雇主要比雇主识别劳动者容易——雇主往往会设工资上限,劳动者往往会设工资下限例题4:谈恋爱的搜寻——搜寻的预期收益越大,搜寻时间就越——潜在搜寻对象越多,搜寻时间就越——离婚的成本越高,搜寻时间就越长长长课堂讨论:——信息搜寻催生了哪些行业和企业?——读《人民日报》的有心人本章小结—
本文标题:60信息经济学第七章_信息搜寻与信息系统选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966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