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工农中心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16年我校遵循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按照市教育局的指示精神,根据学校实际,制定2013——2016三年发展规划。一、校情分析:(一)基本情况:工农乡中心学校前身为工农乡教委,始建于1978年,原校址在工农乡新一村,辖区内共有新一、胜利、新华、兴隆、新民、五花、北星、兰河八所村级小学。2005年至2010年学校进行了教育资源整合,陆续撤并了七所村小学。2007年胜利村小学在原校址重建,2008年胜利小学正式更名为工农乡中心学校,担负着辖区内7个村15个自然屯的小学义务教育任务。校园环境幽雅,绿树成荫。校园占地面积9900m2,校舍建筑面积1208m2;共有8个教学班,在校生100多人;教职员工47人,其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教师10人,具有大学专科学历教师34人,中师8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教师36人。几年来,学校抓住标准化学校建设的有力契机,进行科学规划与设计,一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绿化、美化、净化校园;一方面加强学校内部硬件设施建设,如今,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为教师持续发展铺路”为办学宗旨。坚持“为学生一生成长铺好第一块基石”的办学理念;倡导“让读书成为习惯”的校风,“正己、敬业、教会、会教”的教风,“自信、进取、学会、会学”的学风;形成了“诚信做人、认真做事”的校训;铸就了坚守、包容、实干、创新的工农中心学校精神。我校全体教师全力推行素质教育,造福百姓桑梓。(二)发展优势:1、学校位于城乡结合部,民风淳朴;有一支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形成了温馨、和谐、进取的工作氛围;学生朴实勤奋,求知欲强,已基本养成喜欢读书、乐于合作、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2、学校积极探索城乡结合部办学模式,以《小学课堂教学反馈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引领,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目标引导下课堂教学初见成效。3、学校致力于读书氛围的营造,倡导师生快乐读书,健康成长,使读书贯穿于师生学习生活之中,形成了浓厚的读书氛围。实施校园文化为师生创造了多纬度的成长空间。4、学校立足实际,关注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儿童等几类特殊学生群体,创新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机制。(三)主要问题:(1)地理位置特殊,交通不太便利。学校地处与铁力市区较近,多数村民在市里买房子。(2)校舍紧张,配套设施较落后。校舍紧张,目前仅能满足课堂教学使用,专用教室匮乏。由于受地理位置布局调整的限制1208平米平房,操场裸露的地面,学校建设、配套、规划等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师生的工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3)生源问题,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淡薄。随着经济发展,外出打工子女多,单亲家庭孩子增加。前已占学生总数的近10%,由于接受的教育以及现实的家庭教育与本地学生有较大差异,给学校办学带来了压力。二、办学理念:“为学生一生成长铺好第一块基石”是我校的办学理念。无论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管理工作、后勤工作、教研工作还是其它各项工作都离不开“为学生”这一理念。师生共同为学生成长努力,以办学理念实现师生共同的价值认同,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做到学、思、知、行统一,构建起适于学校发展的特色运行机制,促进学校和谐发展。三、发展目标:(一)办学目标:“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位教师持续发展铺路”办学目标。(二)培养目标:教师培养目标:构建一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精干高效的教师队伍,实现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思考,自主发展。学生培养目标:抓好衔接教育,培养学生“自信进取学会会学”的学风。四、发展项目:(一)重点发展项目:城乡结合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1、责任部门:少先大队部。2、指导思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精神,遵循《工农中心校德育系列活动实施细则》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健康成长。3、工作目标:以《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以评价为手段,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学生熟知行为规范内容,树立行为规范践行意识,做到“发现榜样、找出差距、言行有则、快乐成长”;探索出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办法,实现“一年有变化,两年上水平,三年见成效”的目标。4、具体措施: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树立细致入微的服务管理意识,从细节做起,注重点滴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以下策略:(1)“早”——抓住起点: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是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学校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一年级新生很少接受学前教育,狠抓新生的良好习惯养成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发现孩子的行为习惯上的缺失,家校合作,抓好习惯培养。(2)“诵”——导之以行:让读书成为习惯是我校的校风,以《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诵读为基础,抓好学习习惯、锻炼习惯、行为习惯养成,注重“一点一滴”细节教育,使诵规范、知规范、执规范,逐渐拓展延伸至家庭、社会。(3)“情”——情感沟通: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关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生活上关心,学习上帮助;特别对弱势学生,多鼓励,多赞赏,体现细致入微的服务,在师生共同交流中使学生的安全意识、健康意识、纪律意识、学习意识逐渐树立。(4)“动”——实践体验: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通过争做“小帮手”、、“小伙伴”、“小卫士”、“小主人”的“四小行动”,引导学生在亲身的实践活动中,培养良好品质。(5)“疏”——科学疏导:遵循情感性、激励性、主体性等原则,疏堵结合、循序渐进,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有的放矢地进行疏导。建立“仲威平爱心工作站”,加强沟通交流,促使学生行为转化。(6)“奖”——阶梯评价:针对学生流动性大,起跑点参差不齐的现状,坚持“不比基础比进步”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成长档案》的多元评价功能,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时时处处让学生发现、享受成功后的喜悦。5、年度目标:第一年(2010年9月——2011年8月):(1)进一步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不同年龄学生提出具体阶段目标,确保落到实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熟知率达85%左右。(2)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确立“细节工程”。从学生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活动表现等方面入手,在师生中渗透“成功在于细节”的德育品质教育。第二年(2011年9月——2012年8月):(1)90%的学生树立起行为规范践行意识。让读书成为习惯。(2)注重学科德育渗透,开拓养成教育渠道,将行为规范教育分解、渗透到学科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年(2012年9月——2013年8月):(1)构建制度化、规范化的学校行为规范教育管理的模式。95%的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习惯、学习习惯、交往习惯和卫生习惯。让行为规范真正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使学生文明达理、言行有则。(2)实现良好习惯的两个延伸:一是向家庭延伸,以家校联合互动为抓手落实家庭教育指导;二是向村屯延伸,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村屯,以文明的举止、良好的习惯影响村屯。(二)基础发展项目:1、师资队伍:(1)责任部门:教导处(2)指导思想: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着眼于教师综合素质、专业水平的提高,把发现教育作为指导思想,培养教师的发现能力,为使教师成为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师打下基础。(3)工作目标:根据学校师资队伍现状,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中心,以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重点,促进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构建一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精干高效的教师队伍,实现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4)具体措施:以读书学习为根基,以校本培训为保证,以农村远程教育为助力,以校本教研为平台,为学校和老师的可持续发展找到新的生长点和发展点。①营造民主和谐氛围,尊重教师专业发展权利:所有教师对照学校三年规划的总体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个人专业发展计划”,做到人人有目标,人人有规划。学校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建立促进教师差异发展的运行机制。多方筹措资金,提高福利待遇,吸引优秀人才,留住现有“能”人。②完善校本研修制度,促进教师自我超越: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听专家讲座、看名师课堂、赛课比赛、网络教研、师徒结对、示范课活动、写教学反思日记等形式,把校本培训落实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与教学、科研融为一体,探索一条适合学校发展的研修之路。③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现代化素质:全校教师进一步完善集体备课,提高备课的时效性;以网络教研为基础,全面提升教研内涵。④优化组合师资结构,形成可发展梯队:经过教师自我剖析,学校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把教师分成三个层面,指导不同层面的教师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点,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个人奋斗目标,以中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为突破口,形成一个有层次,有重点,可发展的教师梯队。青年教师梯队,由工作时间不足五年的教师组成,以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和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学习为培养重点,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优秀教师梯队,由校级骨干教师组成,以教育教学策略的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法为培养重点,要求每学期每人至少执教一节研讨课,不断提高优秀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名师梯队,由市级及以上教学能手组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带头人。名师要主动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至少担任对一名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定期开展观摩课、示范课等教学活动。⑤构建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开展教师教学业绩评定,把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领导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内容的多维化,构建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5)年度目标:第一年(2010年9月——2011年8月):①建立教师专业成长记录,指导教师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计划。②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③30%的教师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能广泛的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第二年(2011年9月——2012年8月):①教师能根据自己的计划自主地进行研究发展。②通过成长阶梯的构建,多数教师能够达到自己计划的阶梯,二至三名教师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市内有一定的名气。③50%的教师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能广泛的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第三年(2012年9月——2013年8月):①每位教师实现三年计划目标。②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各有一至二名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在市内有知名度,能引领更多教师的成长。③70%的教师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能广泛的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④形成有层次,有重点,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教师梯队。2、德育工作:(1)责任部门:德育处(2)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小学德育纲要》为行动指南,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3)工作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强化全员育人意识,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注重班主任队伍建设,强化“以德立教”、“以身立教”的意识;培养学生“爱同学、爱班级、爱学校、爱祖国、爱社会”的“五爱”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增强自律意识,继续做好特殊群体学生工作,构建和谐校园。(4)具体措施:①加强班主任培训,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班主任校本培训课程。每学期进行两次班主任培训:班主任管理艺术;利用“钟威平爱心工作室”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交流;使每个教师和学生得到心理健康。②分年级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营造良好育人氛围,以“五爱”为抓手,以行为规范教育为内容,开展系列活动。③开展自主性少先队活动,以争“三好”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少先队员的主体作用,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队员的自觉行动。④拓宽德育渠道,发挥“三结合”教育优势。办好家长学校,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指导家长搞好家庭教育;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形成德育合力。⑤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和联系制度。做到“三个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建立健全教师与“特殊群体”的谈心
本文标题:三年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03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