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记载项目与标准&-记载表
NY/T1301-20071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记载项目与标准A.1导言试验的记载项目与标准力求简明扼要,避免繁琐。所有记载项目均应记载,未包括在记载项目内的特殊情况,也应补充记载。除穗型、芒、壳色、粒色、饱满度、粒质外,其余性状应有2~3个重复的数据,并以其平均值或综合评价填入汇总表内。为便于应用计算机储存、分析试验资料,全部记载均需要数量化。一般采用五级制(1、2、3、4、5级),沿用三级制的一些性状,为了记载的标准化,以1、3、5级表示。记载级别由小值到大值,表示幼苗习性由匍匐到直立;芒由短到长;抗逆性由强到弱;熟相由好到差;壳色、粒色由白到红;种子由饱到瘪。生育期、株高、生育动态、每穗粒数、千粒重、容重以及病害的普遍率、严重度等已按数值或百分率记载的项目不予分级。株高、有效分蘖和越冬百分率保留整数。A.2田间记载A.2.1物候期A.2.1.1出苗期全区50﹪以上幼苗胚芽鞘露出地面1厘米时的日期(以日/月表示,以下均同)。A.2.1.2抽穗期全区50﹪以上麦穗顶部小穗(不算芒)露出叶鞘,或在叶鞘中上部裂开见小穗时的日期。A.2.1.3成熟期大多数麦穗的籽粒变硬,大小及颜色呈现本品种固有特征的日期。A.2.1.4生育期出苗至成熟的天数。A.2.2形态特征A.2.2.1幼苗习性分蘖盛期观察,分三级:·1级匍匐;·2级半匍匐;·3级直立。A.2.2.2株高从地面至穗的顶端,不连芒,以厘米计算。A.2.2.3芒分五级:·1级无芒完全无芒或芒极短;·2级顶芒穗顶部有芒,芒长5毫米以下,下部无芒;·3级曲芒芒的基部膨大弯曲;·4级短芒穗的上下均有芒,芒长40毫米以下;NT/T1301-20072·5级长芒芒长40毫米以上。A.2.2.4穗形分五级:·1级纺锤形穗子两头尖,中部稍大;·2级椭圆形穗短,中部宽,两头稍小,近似椭圆形;·3级长方形穗子上、下、正面、侧部基本一致,呈柱形;·4级棍棒形穗子下小、上大、上部小穗着生紧密,呈大头状;·5级圆锥形穗子下大,上小或分枝,呈圆锥状。A.2.2.5壳色分两级,以1、5级表示:·1级白壳(包括淡黄色);·5级红壳(包括淡红色)。A.2.3生育动态A.2.3.1基本苗数三叶期前在小区内选取2~3个出苗均匀的样点(条播选取一米长样段),数其苗数,折算成万苗/亩表示。A.2.3.2最高茎蘖数拔节前分蘖数达到最高峰时调查,在原样点调查,方法与基本苗相同。A.2.3.3有效穗数成熟前数取有效穗数,在原样点调查,方法与要求同基本苗。A.2.3.4有效分蘖率(即成穗率)有效分蘖率按(1)计算:W=100%KM…………………………………………(1)式中:W—有效分蘖率;M—有效穗数;K—最高总茎数。A.2.4抗逆性A.2.4.1抗寒性根据地上部分冻害,冬麦区分越冬、春季两阶段记载,春麦区分前期、后期两阶段记载,均分五级:·1级无冻害;·2级叶尖受冻发黄;·3级叶片冻死一半;·4级叶片全枯;·5级植株或大部分分蘖冻死。A.2.4.2抗旱性发生旱情时,在午后日照最强,温度最高的高峰过后,根据叶片萎缩程度分五级记载:·1级无受害症状;·2级小部分叶片萎缩,并失去应有光泽;NY/T1301-20073·3级叶片萎缩,有较多的叶片卷成针状,并失去应有光泽;·4级叶片明显卷缩,色泽显著深于该品种的正常颜色,下部叶片开始变黄;·5级叶片明显萎缩严重,下部叶片变黄至变枯。A.2.4.3耐湿性在多湿条件下于成熟前调查,分三级记载:·1级茎秆呈黄熟且持续时间长,无枯死现象;·3级有不正常成熟和早期枯死现象,程度中等;·5级不能正常成熟,早期枯死严重。A.2.4.4耐青干能力根据穗、叶、茎青枯程度,分无、轻、中、较重、重五级,分别以1、2、3、4、5表示,同时记载青干的原因和时间。A.2.4.5抗倒伏性分最初倒伏、最终倒伏两次记载,记载倒伏日期、倒伏程度和倒伏面积,以最终倒伏数据进行汇总。倒伏面积为倒伏部分面积占小区面积的百分率。倒伏程度分五级记载:·1级不倒伏;·2级倒伏轻微,植株倾斜角度小于或等于30°;·3级中等倒伏,倾斜角度30°~45°(含45°);·4级倒伏较重,倾斜角度45°~60°(含60°);·5级倒伏严重,倾斜角度60°以上。A.2.4.6落粒性完熟期调查,分三级记载:·1级口紧,手用力撮方可落粒,机械脱粒较难;·3级易脱粒,机械脱粒容易;·5级口松,麦粒成熟后,稍加触动容易落粒。A.2.4.7穗发芽在自然状态下目测,分无、轻、重三级,以1、3、5表示,同时记载发芽百分率。A.2.5熟相根据茎叶落黄情况分为好、中、差三级,以1、3、5表示。A.2.6病虫害A.2.6.1锈病对最主要的锈病记载普遍率、严重度和反应型:a)普遍率目测估计病叶数(条锈病、叶锈病)占叶片数的百分比或病秆数的百分比;b)严重度目测病斑分布占叶(鞘、茎)面积的百分比;c)反应型分五级:·1级免疫完全无症状,或偶有极小淡色斑点;·2级高抗叶片有黄白色枯斑,或有极小孢子堆,其周围有明显枯斑;·3级中抗夏孢子堆少而分散,周围有褪绿或死斑;·4级中感夏孢子堆较多,周围有褪绿现象;·5级高感夏孢子堆很多,较大,周围无褪绿现象。NT/T1301-20074对次要锈病,可将普遍率与严重度合并,分为轻、中、重三级,分别以1、3、5表示。A.2.6.2赤霉病记载病穗率和严重度:a)病穗率目测病穗占总穗数百分比;b)严重度目测小穗发病严重程度,分五级:·1级无病穗;·2级1/4(含1/4)以下小穗发病;·3级1/4~1/2(含1/2)小穗发病;·4级1/2~3/4(含3/4)小穗发病;·5级3/4以上小穗发病A.2.6.3白粉病一般在小麦抽穗时白粉病盛发期分五级记载:·1级叶片无肉眼可见症状;·2级基部叶片发病;·3级病斑蔓延至中部叶片;·4级病斑蔓延至剑叶;·5级病斑蔓延至穗及芒。A.2.6.4叶枯病目测病斑占叶片面积的百分率,分五级:·1级免疫无症状;·2级高抗病斑占1%~10﹪;·3级中抗病斑占11%~25﹪;·4级中感病斑占26%~40﹪;·5级高感病斑占40﹪以上。A.2.6.5根腐病反应型按叶部及穗部分别记载:a)叶部于乳熟末期调查,分五级:·1级旗叶无病斑,倒数第二叶偶有病斑;·2级病斑占旗叶面积1/4(含1/4)以下,小;·3级病斑占旗叶面积1/4~1/2(含1/2),较小,不连片;·4级病斑占旗叶面积1/2~3/4(含3/4),大小中等,连片;·5级病斑占旗叶面积3/4以上,大而连片。b)穗部分三级:·1级穗部有少数病斑;·3级穗部病斑较多,或一两个小穗有较大病斑或变黑;·5级穗部病斑连片,且变黑。记载时以叶部反应型作分子,穗部反应型作分母,如3/3表示叶部与穗部反应型均为3级。A.2.6.6黄萎病记载普遍率和严重度:NY/T1301-20075a)普遍率目测发病株数占总数的百分率;b)严重度分五级:·1级无病株;·2级个别分蘖发病,一般仅旗叶表现病状,植株无低矮现象;·3级半数分蘖发病,旗叶及倒二叶发病,植株有低矮现象;·4级多数分蘖发病,旗叶及倒二、三叶发病,明显低矮;·5级全部分蘖发病,多数叶片病变,严重低矮植株超过二分之一。A.2.6.7纹枯病冬麦区小麦齐穗后发病高峰期剥茎观察:·1级无病症;·2级叶鞘发病但未侵入茎秆;·3级病斑侵入茎秆不足茎周的1/4(含1/4);·4级病斑侵入茎秆茎周的1/4~3/4(含3/4);·5级病斑侵入茎秆茎周的3/4以上在病害严重发生,出现枯白穗的年份,应增加记录枯白穗率(%)。A.2.6.8其它病虫害如发生散黑穗病、黑颖病、土传花叶病、蚜虫、粘虫、吸浆虫等时,亦按三级或五级记载。A.3室内考种A.3.1每穗粒数在进行记载的两至三个重复,每小区边行除外随机选取50穗混合脱粒,数其总粒数,求得平均每穗粒数。A.3.2饱满度分饱、较饱、中等、欠饱、瘪五级,分别以1、2、3、4、5表示。A.3.3粒质分硬质、半硬质、软(粉)质三级,分别以1、3、5表示。A.3.4粒色分白粒、琥珀色、红粒,以1、3、5表示,其它颜色以文字表述。A.3.5千粒重做两次(单位g),每次随机取1000粒种子,取其平均值(如两次误差超过0.5克应重做),数据精确到一位小数。A.3.6容重以晒干扬净的籽粒用容重器称量两次(单位克/升)取其平均值(如两次误差超过5克应重做)。A.3.7黑胚率随机取200粒,数黑胚粒数,做两次,取平均值,以百分率表示。6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记载本年度试验组别承试单位试验地点海拔东经度北纬度试验负责人记载人NY/T1301-20077B.1试验设计供试品种个共同对照品种名称辅助对照品种名称重复次数小区长米、宽米小区面积平方米每小区行密度万苗/亩试验田面积亩B.2供试品种表B.1供试品种代号品种名称供种单位B.3栽培管理B.2.1前茬:土质:水(旱)地:B.2.2基肥(种类、数量、质量、施用时间及方法):B.2.3整地(时间、机具质量):B.2.4种肥(种类、数量、施用时间及方法):B.2.5土壤处理:B.2.6播种期:月日播种方法:8B.2.7追肥(种类、数量、质量、施用时间及方法):B.2.8中耕除草(时间、次数、方法及质量):B.2.9灌溉(时间、次数、方法):B.2.10防治虫害(对象、时间、药剂名称和方法):B.2.11收获期:月日B.2.12其他:B.4田间种植图画出品种田间种植排列图。NY/T1301-2007-9-B.5小麦生育期的气温和雨量表B.2小麦生育期的气温和雨量(常年气象资料系年平均)项目月月月月月月月月月月当年常年当年常年当年常年当年常年当年常年当年常年当年常年当年常年当年常年当年常年上旬(℃)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中旬(℃)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下旬(℃)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月平均气温(℃)降水量(毫米)上旬中旬下旬月降水量总数(毫米)月降水天数月最大降水量(毫米)日照时数上旬中旬下旬月总日照时数特殊气候及各种自然灾害对试验的影响:-10-B.6田间记载表每次重复应填1张表。表B.3田间记载表重复区号品种名称出苗期(日/月)抽穗期(日/月)成熟期(日/月)幼苗习性基本苗(万/亩)最高总茎数(万/亩)有效穗数(万/亩)株高(cm)冻害越冬百分率(%)旱害湿害青干倒伏病白粉病其他病虫害穗发芽落粒性熟相小区产量(kg)田间评比意见日期(日/月)程度日期(日/月)程度日期(日/月)程度日期(日/月)程度日期(日/月)程度日期(日/月)程度面积(%)日期(日/月)程度面积(%)反应型严重度(%)普遍率(%)1…3NY/T1301-2007-11-B.7生育期、茎蘖动态汇总表表B.4生育期、茎蘖动态汇总表代号品种名称出苗期(日/月)抽穗期(日/月)成熟期(日/月)生育期(日)幼苗习性基本苗(万/亩)最高总茎数(万/亩)有效穗数(万/亩)有效分蘖率(%)株高(cm)注:生育期为出苗至成熟的天数B.8抗逆性汇总表表B.5抗逆性汇总表代号品种名称冻害越冬百分率(%)耐旱性耐湿性抗青干倒伏病白粉病其他病虫害穗发芽落粒性熟相程度面积(%)反应型严重度(%)普遍率(%)-12-B.9室内考种汇总表表B.6室内考种汇总表代号品种名称穗型壳色芒每穗粒数粒色籽粒饱满度粒质黑胚率千粒重(克)容重(克/升)第重复第重复第重复平均第重复第重复第重复平均第重复第重复平均B.10气象对小麦生育影响及对供试品种的简评NY/T1301-2007-13-B.11小麦品种区域试验产量结果汇总表表B.7小麦品种区域试验产量结果汇总表(年度)代号品种名称亩产量总和平均亩产量(公斤)比对照I增减(%)比对照II增减(%)产量位次备注第1重复第2重复第3重复试验单位试验负责人试验组别填表日期
本文标题: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记载项目与标准&-记载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215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