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讲俄苏形式主义解决两个问题:一、文学是什么?二、文学理论应该关注什么?何谓形式主义•顾名思义,形式主义就是在文学和艺术中注重形式和技巧,而非关注内容与题材。•文学的形式主义主要指的是语言的形式。佛克玛(荷兰)“欧洲各种新流派的文学理论中,几乎每一流派都从这一‘形式主义’传统中得到启示,都在强调俄国形式主义传统中的不同趋向,并竭力把自己对它的解释,说成唯一正确的看法。”埃亨巴乌姆:“在文艺学领域里,形式主义是革命运动,因为它把这门学科从古老而破旧的传统中解放出来,并迫使它重新检验所有的基本概念和体系。”日尔蒙斯基“艺术中任何一种新内容都不可避免地表现为形式,因为,在艺术中不存在没有得到即没有给自己找到表达形式的内容。同理,任何形式上的变化都已是新内容的发掘,因为,既然根据定义来理解,形式是一定内容的表达程序,那么空洞的形式就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这种划分的约定性使之变得苍白无力,而无法弄清纯形式因素在艺术作品的艺术结构中的特性。”俄国形式主义的初创期•1914年,莫斯科大学语文系的七位大学生组成“莫斯科语言小组”,小组宗旨:“研究语言学、格律学及民间文学等方面的问题”。成员有:罗曼·雅各布森、维诺科尔、勃里克和鲍·托马舍夫斯基等。•同年,什克洛夫斯基发表的《词的复活》,标志一个新的理论派别的诞生。•1915年,在彼得堡出现了“诗语研究会”,主要成员有什克洛夫斯基、艾亨鲍乌姆、雅库宾斯基、梯尼亚诺夫、维诺格拉多夫、日尔蒙斯基等。文学研究首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形式主义者对当时文学研究的现状极为不满,认为其弊端在于文学研究忽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后者仅将文学当作其他社会学科研究的资料,过于关注对作者生平、社会与时代背景的考据。反对只根据作家生平、社会环境、哲学、心理学等文学的外部因素去研究文学作品,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文学作品本身,文学评论者要去探寻文学自身的特性和规律,也就是说,去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等形式上的特点和功能。奥波亚兹ОПОЯЗ•Обществоизученияпоэтическогоязыка,илиобществоизучениятеориипоэтическогоязыка.(“诗语研究会”)•埃亨巴乌姆:•“传统的文学家们习惯于把研究重点放在文化史或社会生活方面,形式主义者则使自己的工作面向语言学,因为语言学在研究内容上是一门跨诗学的科学,但是语言学是依据另外的原则探讨诗学的,并且另有其它的目标。另一方面,语言学家也对形式方法感兴趣,因为诗歌语言作为语言现象,可以视为纯语言的范畴。”雨后天我爱这雨后天,这平原的青草一片!我的心没底止的跟着风吹,风吹:吹远了香草,落叶,吹远了一缕云,象烟——象烟。雨后天(林徽因)•我爱这雨后天,•这平原的青草一片!•我的心没底止的跟着风吹,•风吹:•吹远了香草,落叶,•吹远了一缕云,象烟——•象烟。•诗歌不仅仅只有形象,它还具有声音的和谐与否的问题。“声音甚至也不伴随着意义,而是它本身便有独立的意义。”•(托多罗夫编蔡鸿滨译《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27页)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fù)。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致布谷鸟(威廉·华兹华斯)哦,快乐的新来者!我听到,我听到你,无比欢欣。哦,布谷鸟!你到底是一只鸟,还是一个飘忽的声音?当我平躺在草地上,听到你声声重叠的啼鸣,仿佛从这山到那山,掠过,时而悠远,时而切近。“陌生化”概念“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核心概念,也是形式主义文论中最富有价值而且至今仍有启迪意义的思想。所谓陌生化就是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的创作方式。文学的价值就在于让人们通过阅读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在这一感觉的过程中产生审美快感。如果审美感觉的过程越长,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越强,陌生化手段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太阳(片段艾青)•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年代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1937年)“一张通知”:“安明!你记着那车子!”艾青说:“这是美的。而写这通知的应是有着诗人的天赋。……这样的语言,能比上最好的诗篇里的最好的句子。”无题(日丹诺夫)•鸟儿死去的时候,•疲倦的子弹在它身上哭泣,•这子弹全部的期望•也不过是飞翔,正如那鸟儿。安慰(顾城)•青青的野葡萄淡黄的小月亮妈妈发愁了怎么做果酱我说:别加糖在早晨的篱笆上有一枚甜甜的红太阳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祖国啊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不曾到过异邦却心存向往(普希金)•不曾到过异邦却心存向往,•而对熟悉的故土却诸多责难,•我总在说:在我的祖国,•哪里有真正的智慧,哪里有天才?•哪里有灵魂高贵的公民,•为炽热的自由而大声疾呼?•哪里有这样的女人――热情、迷人,•又生动活泼,她的美丽并不冷酷?•哪里能找到无拘无束的交谈,•快乐、自由,而又才气横溢?•我和谁无须作冰冷而空洞的应酬?•祖国啊,几乎让我感到了仇恨――•可是,昨天,我见到了高利金娜,•从此,我不再对祖国有任何怨言。亚洲铜(海子)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亚洲铜,亚洲铜爱怀疑和飞翔的是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你的主人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亚洲铜,亚洲铜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亚洲铜,亚洲铜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什克洛夫斯基(1893—1984)•什克洛夫斯基(ВикторБорисовичШкловский),出生于一个普通教师家庭,从小喜爱俄罗斯语言文学。青年时代在彼得堡大学历史语言系学习。1914年完成第一本著作《词语的复活》。20世纪30年代转入历史小说的创作,50年代重新从事文学批评工作。1984年逝世。他的主要著作除了《词语的复活》外,尚有《关于俄国古典作家小说的札记》、《作为技巧的艺术》、《情节分布的拓展》、《文学与电影》、《艺术的形式和材料》、《伤感的旅行》、《关于散文的理论》、《怎样写电影剧本》等。什克洛夫斯基发表于1914年的题为《词语的复活》论文,被认为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着20世纪形式主义文艺理论思潮的开始。•文学作品是“意识之外的现实”。形式主义者指出,他们研究的是作为客观现实的艺术作品,而不管作者和接受者的主观意识和主观心理如何。因为艺术作品中的每一个句子不可能是作者个人感情的简单反映,任何时候都只是一种构造和游戏。什克洛夫斯基: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之存在,就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觉到事物,使石头作为石头被感受。艺术的目的就是把事物的感觉作为视象,而不是作为认识提供出来;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остранение,又译作“反常化、奇特化、意外情节”等)手法,和予其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因为艺术中的接受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所以它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创造之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作为手法的艺术》)《对白云的赞美》(乌青)天上的白云真白啊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非常非常十分白特别白特白极其白贼白简直白死了啊——奔跑的云(沈璐迪)•我向着你飘去流浪到天之涯,我也要与你相遇风迎面吹来,我知道我学会了奔跑我开始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一片阴影,打下打在我洁白的身体上我羞赧地抬头,你却还远在天穹原来,同为云朵的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层面港夜(郑愁予)•远处的锚响如断续的钟声•云像小鱼浮进那柔动的圆浑……•小小的波涛带着成熟的佣懒•轻贴上船舷,那样地腻,与软•渡口的石阶落向忧邃•这港,静的像被母亲的手抚睡•灯光在水面拉成金的塔楼•小舟的影,像鹰一样,像风一样穿过……云(莱蒙托夫)•天空的云呀,永远的流浪者!•就像我一样,是被放逐的囚徒,•越过青色的旷野,珍珠似的峰群,•从怡人的北方谪落到偏僻的南国。•是谁驱赶你们:是命运的裁决?•是秘密的嫉妒?还是公开的中伤?•抑或是被自己的罪孽所挤迫?•抑或是遭到朋友们的毁谤?•不,是贫瘠的土地令你们厌倦……•你们不知道激情,也不知道痛苦;•你们永远冷漠,你们永远自由,•你们并没有祖国,你们不会被放逐。•1840词的复活(什克洛夫斯基)•词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在刚刚诞生时是生动的、形象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词语会慢慢变得老化,也就是说,词慢慢地失去其新鲜感,失去了形象性。这时就必须用各种方法使词复活,恢复它的生动性、形象性。于是人们就去破坏词语,把词拆散,使它变形,或是造新词,或是用阴性词代替阳性词等。通过这些方法使词变得新颖,变得有刺激性、可感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艾略特:扭断语法的脖子。)什克洛夫斯基:•“艺术永远是自由的,独立于生活,在它的颜色中从来不会映现城堡上空那一杆旗帜的颜色。”(Искусствовсегдавольноотжизниинацветеегоникогданеотражалсяцветфлаганадкрепостьютгорода.)什克洛夫斯基:•“我们给诗歌下定义:它是一种障碍重重的、扭曲的言语。诗歌言语——是一种语言结构。散文——则是普通言语:节约、易懂、正确的语言(散文女神是正确的、易产的女神,婴儿‘胎位正常’的女神)。”(《散文理论》刘宗次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2页)罗曼·雅各布森(1896-1982)•雅各布森(РоманЯкобсон),俄国形式主义的重要代表。布拉格学派的宿将,也是结构主义思潮的先驱。他对语言学、文学理论、结构语言人类学、符号学的贡献来说,堪称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之一。他是犹太人,出生在俄罗斯;早年就读于莫斯科大学,1918年毕业,获得硕士学位。读书期间,曾参与创建莫斯科语言学小组。1920年,才24岁的雅各布森即成为莫斯科“高等戏剧学院”的教授。1921年移居捷克,1941年以犹太人而流亡美国,先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1943~1949),后受聘于哈佛大学(1949~1967)。生前曾为9家科学院的院士,得过25个荣誉博士学位,著作超过500种。罗曼•雅各布森:•“文学科学的对象并非文学,而是‘文学性’(литературность),即使一部既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特性。”罗曼·雅各布森:•诗歌性表现在哪里呢?表现在词使人感觉到是词,而不是所指对象的表示者或者情绪的发作。表现在词和词序、词义及其外部和内部形式,不只是无区别的现实引据,而都获得了自身的分量和意义。(《何谓诗》)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日常语言有交际功能,内容意义最重要;而文学语言中,表达本身即形式就是目的,丧失语言的意义,只有诗学功能。•联系:文学语言是日常语言的陌生化之后的产物。雅各布森强调“语言的本质是诗”•在他看来,自然语言中潜伏着诗性,他在比较研究了20多种语言后,得出结论,其一,不论哪种语言,它们在时间上有什么差异,诗性的用法是其共同的特征;其二,在非诗歌的文本中,诗的成分充斥其间,其节律因素被有意无意地运用着,(“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山高人为峰”,等等);其三
本文标题:2. 苏俄形式主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321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