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浅析雨果《悲惨世界》
浅谈雨果的《悲惨世界》摘要:《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轴辉煌的画卷,是一部雄浑的史诗,是一个人的史诗,但又不限于个人的意义。就《悲惨世界》在内容上的丰富、深广与复杂而言,它无疑在雨果数量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居于首位。它蕴藏着无法估量的宝藏,那意味着文化,那是世界上的一座高峰,而且可能是比许多高山还要高的高峰。关键词:思想精神心理道德《悲惨世界》最震动人心的叙述在商马第案中冉阿让的心理活动,具体地说,是一夜人与上帝的搏斗,进或退的抉择,善与恶的较量。这几页文字显示了雨果渲染功夫的极致。这时只需恣肆与坦白,必须恣肆与坦白。在这样的时刻用这种笔法才可谓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一.地位与影响雨果作为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创作活动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以爱制恶,而《悲惨世界》是最能代表他的思想艺术风格的作品,曾多次被拍成电影,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成为经典之作。在这部史诗性的作品中,雨果刻画了从拿破仑在滑铁卢的失败直到反对七月王朝的人民起义这一阶段的历史现实,绘制了一幅规模庞大的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图画。,形象突出,色彩瑰丽,气势浩大,堪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就《悲惨世界》在内容上的丰富、深广与复杂而言,它无疑在雨果数量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居于首位,即使是在19世纪文学中,也只有巴尔扎克的巨著《人间喜剧》可与之比美。对于它厚实的艺术容积,也许只有借助巨大的森林、辽阔的海洋这一类比喻,才能提供一个总体的概念。《悲惨世界》问世以来,已有一个多世纪,它在时间之流的大海上傲然挺立,它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千千万万人民,不断造访的一块艺术胜地,而且将永远是人类文学史中一块不朽的胜地。它作为人类思想产生的一部伟大作品,已为全世界所接受。二.思想内容这是一轴辉煌的画卷。画幅的卷首可上溯到卞福汝主教经历的一七九三年大革命高潮的年代,卷末直延伸到马吕斯所参加的一八三二年巴黎人民起义。在这里,整整将近半个世纪历史过程中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都一一展现了出来:外省偏僻的小城,滨海的新兴工业城镇,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监狱,巴黎悲惨的贫民窟,阴暗的修道院,恐怖的坟场,郊区寒怆的客店,保王派的沙龙,资产阶级的家庭,大学生聚集的拉丁区,惨厉绝伦的滑铁卢战场,战火纷飞的街垒,藏污纳垢的下水道……这一漫长浩大的画轴中每一个场景,无不栩栩如生,其细部也真切入微,而画幅的形象又是那么鲜明突出,色彩是那么浓重瑰丽,气势是那么磅礴浩大,堪称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悲惨世界》集中体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雨果认为世界上存在两种法律:高级的法律是仁慈和爱,它可以杜绝罪恶,唤起良知,进而改革社会,拯救人类;低级的法律是刑罚,它依靠惩治,却只能加深犯罪。前者的体现者为米里埃尔主教,他是仁爱的化身。米里埃尔主教用崇高的道德和博爱去感化和唤醒了让?瓦尔让的良知,使他成了真正的人;而后者的代表是警官沙威,则如鹰犬一般跟踪让?瓦尔让,迫害孤女寡母,如同冷血的动物,最后他面对让?瓦尔让的仁慈而无法处理自己违反职责的行为,内心矛盾之极,投河自尽了。表现了现存法律在崇高道德面前的渺小、虚弱及它的失败。当然,雨果除了力图以仁爱精神去对抗恶,他认为还需要实现共和。他怀着巨大的热情描绘了1832年6月5日的人民起义与共和主义的英雄们。其中他塑造的参加起义的8旬老翁马伯夫和巴黎流浪儿加弗罗什,这一大一小的英勇形象,代表了敢于起来斗争的人民,在他们身上,体现了新时代的曙光。英雄群像的塑造,多少减弱了雨果人道主义的说教。让?瓦尔让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人。从出身、经历、品德、习性各方面来说,他都是一个劳动者。他体现了劳动人民各种优秀的品质,他是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劳苦人民的代表。他的全部经历与命运,都具有一种崇高的悲怆性,这种有社会代表意义的悲怆性,使得《悲惨世界》成为劳苦大众在黑暗社会里挣扎与奋斗的悲怆的史诗。它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描写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命运,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人沉沦,饥饿使女人堕落,黑暗使儿童嬴弱。”猛烈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全面反映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社会政治生活。三.艺术特色从《巴黎圣母院》到《悲惨世界》,雨果的小说艺术有很大的变化。前者纯粹是浪漫主义,而在《悲惨世界》中,现实主义占据很大比例,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雨果强调的是真实地再现人生,十分注重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他说:“但丁用诗歌造出一个地狱,而我呢,我试图用现实造出一个地狱。”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悲惨世界》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壁画:基本上从滑铁卢战役揭开序幕,而以复辟时期和七月王朝初期为主要时代背景,战场、贫民窟、修道院、法庭、监狱、新兴的工业城市、巴黎大学生聚集的拉丁区、硝烟弥漫的街垒等等,构成了一幅广阔的的19世纪初期法国社会生活的绚丽画面。雨果以史诗的雄浑笔力、鲜明色彩和抒情气氛来再现这幅时代壁画。滑铁卢战役和1932年的人民起义,雨果都力争不违背史实,符合现实主义的手法。然而,战争那种阴惨不祥的气愤,雨果对命运的渲染,战场恐怖的夜景,这些都带上了浪漫主义色彩。让?瓦尔让这个人物基本上是通过现实主义方法塑造而成的。小说中的场景大半是写实的,但有的篇章,如巴黎下水道的“藏污纳垢”和奇景纷呈,让?瓦尔让身背受伤的马里于斯长途跋涉,在出口出又恰好遇上泰纳迪埃和沙威等,这些描写均可列入浪漫主义的范畴。《悲惨世界》的心理描写也十分的精彩。雨果在塑造主人公让?瓦尔让时所用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心理描写。对让?瓦尔让的思想的分析,贯穿这个人物的始终。如小说开卷,他刚刚出狱,对社会加于他的残害感到愤怒和敌视。随后,他受到米里埃尔的感化,重新做人,好不容易当上了市长。面对尚马蒂厄的冤案,他脑海里掀起了风暴,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他觉得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才是自己一生最重要的追求。于是毅然赶往开庭审判的地方。途中,当马车坏掉的时候,他又欣喜感到去不成了,觉得这是天意。待听到审判完后,又送了一口气;走不进审判大厅,又斗争了许久,他一度往回走,最后还是返回。这连串描写,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他要克服自己的杂念,苦苦挣扎的心理状态。自从他与柯赛特相依为命后,他视柯赛特为掌上宝,生怕失去了她。所以在发现柯赛特和马里于斯的恋情后,他对马里于斯恨马里于斯要夺走他的心头肉,可出于对柯赛特的爱,他又关心马里于斯的下落和安全,在他受伤的时候历尽艰辛把他从下水道救出来。这种爱与恨混杂的微妙心理写得活灵活现、真实感人。最后他为了不让自己的苦役犯的身份影响柯赛特的幸福,他想方设法不在婚约上签字,不参加婚宴,甚至还对马里于斯坦白自己身份,他宁愿受到鄙视,可是却无法克制想看到柯赛特的心愿。至此,一个脱胎换骨、无比正直的人物终于成功塑造出来了。其他重要人物如沙威、马里于斯和吉尔诺曼也有篇幅可观的心理描写。如沙威面对让?瓦尔让的仁慈,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雨果对其内心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对照艺术在《悲惨世界》中也有所体现。作为对照艺术大师,雨果善于作人物的对比。让?瓦尔让与沙威是一对矛盾体,互为对照。一个虽是罪犯,但要改恶从善,另一个虽是警察,却执法过严;一个不断做善事,却屡屡碰壁,另一个不断做错事,也未见步步高升;一个安详死去,另一个以自杀告终。让?瓦尔让与福来主教是彼此相关的一对。让?瓦尔让由恶到善,而福来主教是善的化身。沙威与泰纳迪埃又是互有关联的一对。沙威是一条看门狗,不管对什么人都乱吠一气;而泰纳迪埃是恶的化身,狡猾、狡猾、阴险、恶毒。芳汀和柯赛特的身世形成了对照,芳汀悲惨,而柯赛特是先苦后甜,她享受到母亲得不到的幸福。马里于斯和吉尔诺曼老人是一对,他们都是犟脾气,一个年轻气盛,决不让步,爱情热烈专一;两一个年老体衰,出于爱后代不得不让步,性格轻薄,爱寻话问柳。这些对照超越了《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与丑的对照,而是以不同类型的性格、经历、精神特点、点与面等等的差异,作为对照物,使对照艺术得到更充分的运用。人物对照艺术有助于人物形象显得更为鲜明,避免雷同,而在叙述上也更为曲折有致,增加兴味。参考文献:《外国文学》《雨果文学著作赏析》《外国名人文学赏析》
本文标题:浅析雨果《悲惨世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364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