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第九章网络生活与心理健康
第九章网络生活与心理健康本章要点:•认识网络的优缺点和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生活前言•21世纪:信息社会、信息世界、信息产业、信息技术、信息生活……•社会的网络化是信息时代的最基本特征前言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于2013年12月底公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已达6.8亿人,手机网民达5亿,中国网民人数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第一。数据来源: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一节网络生活概述一、网络及其基本特点•(一)什么是网络•网络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通过通信网络,将地理上分散的具有自治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联起来,并通过计算机通信协议,在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件支持下实现资源共享与分布运算的计算机系统(二)网络的特征•1、开放性•2、全球性•3、虚拟性(flash:别以为上网我就不认识你)•4、身份不确定性(隐蔽性)(flash:网虫奇遇)•5、平等性•6、交互性•7、便捷性•1、开放性•(1)对用户开放。互联网是一个对用户充分开放的系统。在这里,不分国家、种族、贫富、性别、职位高低、年龄大小,只要你具备上网的硬件条件,就可以上网,去体会网上冲浪的乐趣。•(2)对服务者开放。互联网正是通过对服务者开放,为用户提供一个开放的接入环境,从而使互联网上的每一个节点,都可以自愿地、轻而易举地为互联网提供信息服务。互联网的开放性,是互联网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之源。•(3)对未来的改进开放。互联网的关键概念在于,它不是为某一种需求设计的,而是一种可以接受任何新的需求的总的基础结构。•2、全球性•当互联网以其传播方式的超地域性将地球连接成“地球村”时,每个网民成为地球村的平等公民,互联网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在我们无法想象的空间中蔓延、伸展着,它突破了种族、国家、地区等各种各样的有形或无形的“疆界”、真正体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人类交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无限互联”及“无限关涉”。•身份不确定性(隐蔽性)•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隐形怪杰”,其身份、行为方式、行为目标等都能够得到充分隐匿或篡改:一个白发老翁可以发布电子讯号将自己伪装成红颜少女,强盗亦可自称警察而难被发觉,甚至就象比尔·盖茨的那个玩笑:“在Internet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平等性•网上的信息不为某一个人独有,而是平等地属于每一个网民。互联网的这种特点,使网民的意识和思维进一步走向平等和双向沟通,思维方式更加多样化,从而也更加具有个性和创造性。但是,网络也是一个彻底“民主”或无政府主义的地方,一个无法无天的地方。交互性•网络每一个用户既是信息的发布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即形成发布——接收双向或多向互动。二、网络生活及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特点•(一)什么是网络生活•网络生活,顾名思义就是在在网上的虚拟的生活。比如百度的贴吧,淘宝QQ聊天等等这些都是网民们平日上网休闲、娱乐、交友等的好去处,这种在网上度过特定时间的生活就称为网络生活。•随着世界网络的发展,网络生活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代名词。一般来说,网络生活包括的范围很广,狭义的讲就是上网。广义的讲是和网络有关的所有非正式工作内容。网上聊天、打游戏、看电视电影等都可以算在网络生活之内。近些年比较流行的一种“宅一族”人群,大部分都是以网络生活为主要生活内容。(二)大学生网络生活及其特点•1.什么是大学生网络生活•大学生网络生活是指大学生群体在将互联网运用于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来开展娱乐、学习、工作等一系列活动和行为的一种生活方式。网络学习信息获取合作分享网络课件网络社交网络交流网络交友虚拟社区网络娱乐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网络游戏网络交易网络购物网上交换网上出售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2.大学生网络生活特点•(1)文明上网占据主流•(2)网络功能利用充分•(3)上网设备越发简便•(4)网络技能相互促进•(5)网络安全意识降低三、网络生活对大学生的影响•(一)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网络扩大了人际交往圈子,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提供了心理宣泄和寻求专业心理援助的可能•网络的利用会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调节身心健康提供专业心理援助•网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环境,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提高自信心•网络拓展了大学生情感交流的空间(二)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1.网络生活对大学生认知发展的消极影响•2.网络生活对大学生情感发展的消极影响•3.网络生活对大学生意志发展的消极影响•4.网络生活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5.网络生活对大学生道德心理发展的消极影响•6.网络生活对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消极影响•(二)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长时间接触网络,会降低大学生的感知能力•网络容易引发学习上的“快餐硬结”•网络容易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简单化和片面化•沉迷网络,易产生不良的情绪体验,感情趋于冷漠•网络容易导致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和认知错乱•上网的自由随意性,导致沉迷网络,产生不良行为•过度崇尚自然科学,易导致人文素质缺失•网络英雄主义的影响,易引起价值观念的扭曲第二节网络生活的主要问题一、大学生网络生活心理需求•(一)积极的心理需求•1、强烈的求知欲望。•2、归属感与情感交流的满足心理。•3、自由平等的参与意识与自我实现欲望•4、排解压力与宣泄情绪的减压心理•5、满足追求时尚与娱乐的心理需求•(二)消极的心理需求•1、猎奇心理,追求感官刺激。•2.从众心理•3.宣泄心理•4.逃避心理•5.急功近利心理二、大学生网络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一)网络焦虑•(二)网络孤独•(三)网络依恋•(四)网络身份迷失和自我角色混乱•(五)网络成瘾•(六)沉溺网恋•(七)人格障碍•大学新生特别是来自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互联网或接触很少,进入大学后面对色彩斑斓的网络界面,看到层出不穷的各种网络书籍、电脑软件,瞧着周围的同学熟练的使用电脑,自由地浏览、聊天时,一部分学生感到害怕和迷茫。•另外,一些对网络比较熟悉的大学生也有这样的障碍,他们对网络的畏惧主要是害怕跟不上网络的快速发展,怕掌握不了新的网络技术而被淘汰。•主要是指希望通过上网获取大量信息、网上娱乐、网上人际交往来提高或改变自己,但上网未能解除孤独甚或加重了原有的孤独,或反而因为触网而引发孤独感的不良心理状况。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80%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如身体语言中的眼神、姿势、手势等传达的,网络所能给的只能是键盘、鼠标和显示器所造就的书面语言。•随着网络的普及,由于网络与爱情之间的某种契合度,人们发现了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可同时满足对爱以及安全感的需求──网恋。网络世界的交友模式与现实社会中的恋爱交往模式有某种的共同点,再加上因为网络匿名性的特性,容易使彼此互不认识的男女双方很快地建立起亲密的关系,进而发展为相互心灵上的依赖关系,都是促成网络恋爱快速发展的原因,使得网络上容易擦出爱情的火花。网络恋情不乏喜剧收场,但蓄意网络犯罪也不少.案例:北京《青年报》报道了这样一件事情:小朋是北京某市属大学学生,20岁,是个超级网虫,每天都要在网上泡10个多小时。他和一个17岁的女孩在网上认识半年后,两人很快就发生了“网恋”,并在某网站进行了“结婚”注册,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一个共同的网页。他们这个网上的“家”真的太像家了,这个用文字和图片堆砌的家不但有象模象样的家具和房间布置,而且有每日三餐的菜谱,甚至还有他们虚拟的“夫妻生活”描述!当小朋和那个女孩“结婚”不到3个星期时,网站通知他,他的“爱人”怀孕了。。。案例:小朋大喜,每天抱书痛读孕产妇注意事项。6个星期后网站通知他,说他们已经拥有一个可爱的小宝宝,小朋更是兴奋得睡不着觉。15个星期后,网站又告知小朋,他的“妻子”、“儿子”均病重,小朋于是整天愁眉苦脸,无精打采。直到第18个星期,网站宣布:因医治无效,他的妻儿双双“去世”,他的婚姻宣告结束!此时的小朋沉浸在痛苦之中,因为太投入,他竟然受不了打击,一病不起。到现在,好好的大学上不了,每天起床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网上的墓地去悼念他的“妻小”,然后随头丧气,喃喃自语。•长时间的沉溺于网络游戏、上网聊天、网络技术如安装各种软件,下载使用文件,制作网页,醉心于网上信息,网上猎奇,造成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和依恋,导致个人生理受损,正常学习、工作、生活及社会交往受到严重影响。•网络迷恋心理障碍:网络色情迷恋、网络交际迷恋、网络游戏迷恋、网络恋情迷恋、网络信息收集成瘾、网络制作迷恋网络游戏成瘾•案例:2003年2月27日,武汉某大学计算机学院21岁的大一学生唐某上午课程结束后,顾不上吃午饭,便和同学直奔校门外的一家网吧打游戏。连续上网5小时后,突感头疼,口吐白沫,继而昏迷,最终导致“脑死亡”而离开人世。•缺乏睡眠会导致食欲下降、身体免疫下降、情感冷漠、心理活动异常、感知、记忆、思维、语言等各种反应能力显著下降等。•网络交际成瘾–网络交际成瘾:是上网者沉溺于凭借各种聊天软件以及网站的聊天室进行的人际交流,过分迷恋网络人际关系,并用这些关系取代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流。自我检测•1.你是否着迷于互联网•2.为了达到满意你是否感觉需要延长上网时间•3.你是否经常不能控制自己上网、停止使用互联网•4.停止使用互联网的时候你是否感觉烦躁不安•5.每次在上网的时间是否比自己打算的要长•6.由于互联网,你的人际关系、工作、教育或者职业机会是否受到影响。•7.你是否对家庭成员、治疗医生或者其他人隐瞒了你对互联网的着迷程度。•8.你是否把互联网当成了一种逃避问题或释放焦虑不安情绪的方式。以上8个问题,如果其中5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请注意了,你已经出现了网络心理障碍。给同学们的建议。。。。。没人能阻止你们的上网行为,请自己控制上网的时间和掌握上网的目的。没人能阻止你们在网上交友,请自己慎重判断对方的真实意图。保持使用网络获得资讯的方式,但不要把网络作为获得资讯的唯一方式。网络使用能力的加强意味着另一方面能力的削弱,注意,人际交往的其他方式和能力也要不断加强。第三节培养健康的网络生活习惯•一、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的标准•1.在网络和现实社会环境中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2.在网络生活中具备良好的情绪协调、控制能力•3.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4.具备网络和现实人格的完整统一•5.具有正确的网络官观•二、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生活习惯•1.树立科学的网络认知,建立正确的信息价值标准•2.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在现实世界中寻找社会支持•3.培养健康、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4.合理安排上网时间,远离网络迷恋•5.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丰富校园业余文化生活•6.健全网络道德规范,约束学生网络行为
本文标题:第九章网络生活与心理健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50150 .html